吳遙遙
(浙江省永嘉縣溪下鄉金盾學校,浙江 溫州 325117)
“有效教學”是一個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基礎,讓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學習過程。它的最終衡量的標準就是學生的成長,學生活動的形式多樣、靈動,能讓學生充分的享受學習的過程,教師不再是知識唯一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高級合作伙伴,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也是學生學習效果的研究者。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目前,新課程改革的教育教學思想與理念正在被廣大教師所接受,教學實踐中的效率低下問題也越來越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視。雖然如此,但處在現實中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很多教師缺少長遠的眼光,受短期效益的驅使,傳統的教育理念仍然占上風,導致日常教學模式老套,教師講得多,學生學得少。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師沒有以學生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為了在短時期內取得較大的教學成果,往往急功近利,盲目針對考試而教學,以應付考試作為教學的唯一目的,而忽視了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出現了高分低能的“啞巴式英語”現象。學生方面出現的問題主要有:學習方法不科學,對知識進行機械記憶,無法活學活用。初中英語中的確有大量的詞匯語法需要記憶,死記硬背對于應付考試而言也確實能夠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卻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意識對行動是有指導作用的,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樹立素質教育的思想觀念,這是有效進行教育教學的前提條件。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要做到:一要多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在學習上的困難,進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二要公平對待學生,對后進生一視同仁,以欣賞的眼光看待他們,發掘他們身上的潛力。三要建立正確的人才觀。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擅長的地方,判斷一個學生是否優秀,不應該只看學生的考試成績,判斷標準應該是多維的,不應該以偏蓋全。在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時,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悉心的教育引導,有意識地發展其身上的特長,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培養人才。
人所有的行為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地按照自己意志去行動的,而這一切都必須要有足夠的動機——外界的壓迫或者一時的發憤可以暫時充當這種動機,但是任何純被動的行為是無法持續太久的。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需要發揮教師的人格魅力,如風趣幽默的語言、如火般的熱情等。一旦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其大腦就會處于一種非常活躍的狀態,此時其記憶力、注意力便會大大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自然也會大大提高。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是重視現代科技手段在日常教學中的應用。科技的發展大大豐富了教育教學的方法與手段,在教學課堂中多使用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可以有效增強英語學習的趣味性。
二是充分的課前準備。一般來說,教師在準備教學時,必須要解決教學目標的確定與敘寫、教學材料的處理與準備(包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主要教學行為的選擇、教學組織形式的編制以及教學方案的形成等工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現實案例,以自己的風格引出課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實現教育教學的目標,獲取良好的教學效益。
三是促進課堂互動。課堂互動的形式包括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在課堂的設計中,教師可增加課堂互動這一環節。課堂互動要將教學內容與真實生活相結合,巧妙地把知識運用到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中,以促進他們興趣的遷移。學生在全身心的參與過程中,可以獲得直接的經驗,這樣對知識會有更深刻的理解。課堂互動可以帶動整個班級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營造出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這對提高初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聽、說、讀、寫四種基本能力,對學生學習英語來說缺一不可。目前初中生對初中英語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吳楠(內蒙古呼倫貝爾牙克石市第四中學022150)普遍在英語聽與說兩方面的能力上有所欠缺,以下將針對這兩方面進行具體探討。
學生在英語交流中獲取信息的途徑主要是靠聽,要聽得懂對方的意思,因此缺少英語聽的技能是不行的。聽力包括了語音、語調等方面的知識,加強聽力還有益于英語其他方面技能的發展,其在日常的交際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生的英語聽力普遍不強,這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的重視不夠有很大關系,今后教師對學生聽力的培養應該予以足夠的重視。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不盡相同,教師要有針對性的幫助聽力方面比較困難的學生,以提高整個班級英語聽說的能力。對于那些發音類似的單詞,如march—muchship—sheepbed—bad,或者發音一樣的詞如of和off,可以從用法和常見搭配入手,廣泛舉例,使學生一聽到特定詞語就能夠條件反射地聽出是哪個單詞。
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進行交流。現在的英語考試還沒有把口語納入考試的范圍,由此導致很多學校的教師不重視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訓練,學校往往僅以考試成績去衡量一名教師教學質量的優劣和教學水平的高低。這與教師教授英語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的初衷截然相反。現實的教學情況是,學生在課后缺乏語言環境,練習時間少,“啞巴式”的英語現象十分普遍,這導致了英語的整體教學效果不佳。要使學生講一口流利的英文,教師就要在課堂中為學生營造英語學習的環境,加強學生英語口語的訓練。
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并非一夕之力所能達到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廣大一線英語教師、語言研究者不斷的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