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嫚莉
(四川省阿壩州汶川縣漩口小學,四川 汶川 623001)
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課堂小結的運用是其中很關鍵的教學內容之一,它在教學的過程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必須要注重課堂小結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考慮到小學是學生學習的初級階段,課堂小結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知識點的歸納和鞏固,拓寬他們的思維想象,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甚至將教師教學的作用延伸到課后、課外。而良好、有效的課堂小結是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開始,是以后更加深入邁入學習殿堂的一個基礎。因此,教師在具體的實施操作中要注意轉換自身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將課堂小結在教學過程中能起到的作用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
反觀現今在語文課堂中實施的課堂小結,我們不難發現教師采用的大多是以老師講解為主體、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為客體的教學模式。教師習慣性地在黑板上進行板書或者是用直接的口頭表述來對課程內容進行總結,而學生則幾乎不參與到這個課堂的教學活動中,只知道一昧在底下埋頭記錄。實際上,在如今這個注重創新的教育教學的時代里,這種課堂模式已經不適合大量的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來。教師單一枯燥的講解模式,不僅不利于學生對知識點接受和理解,反而會使得課堂小結的作用發揮不出,甚至適得其反。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間也得不到知識的補充和鞏固,不利于其學習興趣的培養。
課堂小結應用于小學課堂的形式主要分三點,具體如下。
概括性的課堂小結要求教師要能抓住當堂的教學重點來進行總結。即在教學過程中據教學目的——突出課程的中心點——總結課程內容,使得課堂小結的作用能有效的發揮出來。
例如,我在教完《黃山奇石》這一課后,給學生做的課堂小結中,我會在總結課文中各種石頭“仙人指路” “仙桃石”“金雞叫天都”等石頭的風貌和特點以后,和同學們說:“黃山奇石果然名副其實,讓我們再來領略一個它的美麗,”再通過品讀課文中一些描寫比較優美的段落來提升學生對文字的感悟能力。這樣不僅進行了全文性的概括,而且也讓學生清楚的知道學習的重點在何處,幫助了他們對課文內容更深層次的理解。
提升教學的趣味性是提升整體教學效果的重要基礎。根據小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特性,在課堂小結中合理的轉換教學模式和教學思路,能快速的引導學生思維的拓寬,鞏固該課程內容的知識,達到兩全其美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小學一年級的學生認識新的漢字時,我會把一些偏旁結構較為復雜的漢字拆開寫在彩色的卡紙上,在學習完課程的基本內容以后,在課堂小結的環節組織大家玩了一個“誰和誰是好朋友?” 的游戲。即是讓學生能把這些拆開的漢字重新組成一個自己學過的漢字。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中,同學們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這樣的課堂小結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的學習的樂趣,對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另外教師還需注意的一點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教具的制作是否能吸引學生的眼球,符合學生的審美。這對整節課的順利實施起著關鍵的作用。
很多課文教師不可能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鐘之內就全部講解完,這個時候,一個啟發式課堂小結的作用不言而喻了。啟發性的課堂小結要求教師在小結時能制造出符合課程內容的懸念。引導學生繼續進行思考,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和靈感。
分組學習就是將不同學習能力和水平的學生,科學合理的劃分成組,進行語文課程的課內課外學習。而在將分組學習法應用于課堂小結的教學中,我們主要針對的則是學生在課堂活動中主體性。分組學習合作法的主要步驟為:教師發放學習任務—小組合理分配完成—小組展示—小組評比。在小學語文課堂小結中,分組學習的方式也大致參照其原來的格式套路。也就是說課堂小結中本應由教師主導的課堂小結將大部分交由學生來完成,教師在其中只是起到輔助的引導、參照、糾正的作用。
例如,我在上文中提到的教學案例——《井底之蛙》,我就是采用了這種模式來進行課堂的小結。將班級同學分成不同的小組,小組討論完老師布置的問題以后,在下節課進行小組展示,由我來評定同學們的展示成果。分這種分組的學習合作方法,可以幫助教師節約平時在閱讀教學中花費的大量時間和精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語文課由許多的教學環節過程,教師有義務完善設計好每一個教學環節,就能快速地提高教學效果,增加教學效率。同樣課堂小結的形式,也是豐富多變的,需要教師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