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涌 陳佳慧
(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提出了許多新觀點、新論斷。而立德樹人是我們黨對這一問題的根本回答。想要深化對習近平“立德樹人”教育的認識,必須挖掘其歷史淵源、厘定其時代內涵、認清其價值旨歸。
“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在中華民族史上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教育事業一以貫之的理論精髓和價值取向。《禮記》所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表明,教育的根本目標在于塑造人格、完善德行,培養知行合一、德才兼備的人才。
“立德”理念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古賢追求的“三不朽”境界?!蹲髠鳌は骞哪辍诽岢觯骸疤嫌辛⒌?,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中,處于最高層次的是立德,立德是立功和立言的前提。也就是說,唯有擁有高尚的道德,才能可能立功和立言?!皹淙恕崩砟钭钤绯霈F于《管子·權修》中“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惫苤僬J為,“樹人”就是培養能夠幫助君主治理國家、發展生產、管理人民、富國強兵的有用人才。而且“樹人”對國家發展有著長遠性和持久性影響,關涉國家的長治久安。
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芭囵B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黨和國家對學校育人目標的質的規定性。在社會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它的具體內涵又會依循當代人應肩負的時代使命而發生變化。2017年,黨的十九大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首次提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再次強調:“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因而,在新時代條件下,各級各類學校必須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辦學目標。
一是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一論斷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我國教育發展實際對教育實踐的重新審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以 “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為根本遵循,并從多個層面闡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要性。首先,從確保教育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的層面,他在北京市八一學??疾鞎r強調,“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新時期貫穿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是教育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所在。”[1]其次,從確保教育培養社會有用之人的層面,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再次,從確保教育改革成效的層面,他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盵3]
二是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這一論斷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高校改革發展對高校根本功能的重新定位。他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盵4]該論述旨在強調高校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著重把握人才培養這一主要矛盾。隨著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需要,高校被賦予五項基本功能,即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但歸根到底,它的根本功能還是育人功能。再之,他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又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于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重要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而高校恰是青年大學生價值觀形成與確立的重要場域。這要求高校必須回歸人才培養本位。高校只有抓住“立德樹人”這個根本、推進“四個回歸”,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學。高等教育競爭力明顯提升
三是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環節。這一論斷是習近平總書記為確保高等教育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潛在價值的重新認識。他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思想政治工作集中體現著黨和國家對人才培養工作的政治要求,彰顯了我國教育的特殊性?!鞍阉枷胝喂ぷ髫灤┙逃虒W全過程”實現了教育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從“六個下功夫”發力,才能確保高等教育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
教育皆是按照國家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是我們國家對教育的政治要求,也是對“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回答。而教育堅持“四為服務”最終要外化為廣大學生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厚植愛國情懷,以使學生自覺將個人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中去。
馬克思主義作為客觀真理,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習近平“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形成發展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又注重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同時,習近平“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充分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有助于提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1.有助于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
習近平“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的創新性闡釋,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新境界,并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在不同的國家和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教育理論是多元發展變化的。習近平“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結合時代和實踐發展的要求,對于“培養什么人”這個教育的首要問題,闡明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一是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必須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明確了要培養德才兼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這一科學解釋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內涵。
2.有助于增強和提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思想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表達了我們黨和國家對中華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和尊崇,提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強大的精神支撐,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具有強勁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道德教化旨趣對新時代道德建設大有裨益,。習近平“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深入挖掘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精髓,顯示出中華傳統文化獨有的魅力,表明了黨和國家對中華傳統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這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和歸宿,這也是認識的價值所在。習近平“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但其最終目的還是要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1.有利于涵養和厚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從微觀層面看,習近平“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與弘揚提供了“沃土”。“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睂σ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它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當今中國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轉型期,各種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相互激蕩,使我國意識形態領域面臨著空前復雜的情況。如何提高整合社會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的能力,擴大主流價值觀念的影響力,是我們必須要解決好的重大時代課題。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培養他們正確的道德判斷力與道德責任感,提高他們的道德實踐能力,以促進社會主義公民心靈秩序的養成。這為全社會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環境。
2.有助于強化和推進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從宏觀層面看,習近平“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是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助推器”。中國被譽為“禮儀之邦”,素來就有崇德向善的文化傳統,特別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痹趯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征程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仍然是思想道德建設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明確地強調將“立德”置于教育活動的首位。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新時代思想道德建設掃清了思想障礙,助推了當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教育與政治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主要表現為教育受一定政治體制的制約,而教育又服務于政治以實現社會的政治目標。習近平“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提出也是為了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
1.有助于堅定中國特色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從教育發展方向的層面來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本質就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而要達到這一本質要求,就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對于社會主義國家來說,社會主義高校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也是習近平“立德樹人”教育理念中的政治要求。
2.有助于實現“以德興國”的戰略目標
從治國理政的高度來看,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旨在以道德文化滋養法治精神,從而為“依法治國”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以實現“以德興國”的戰略目標。
“一個民族、一個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道德價值。如果我們的人民不能堅持在我國大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道德價值,而不加區分、盲目地成為西方道德價值的應聲蟲,那就真正要提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會不會失去自己的精神獨立性的問題了。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獨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獨立性就會被釜底抽薪。”由此可見,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道德力量在社會發展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傲⒌聵淙恕本褪且l揮教育對公民的道德教化作用,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