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蕾
(蘇州大學,江蘇 蘇州 215006)
前言:在低碳經濟背景下,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產業結構調整、新能源和節能減排技術的開發與利用等,前所未有的被同時提上了日程,與此同時,以低碳金融體系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也成了當務之急。本文以此為背景,從我國碳排放交易和碳金融的發展現狀出發,對我國碳金融的發展障礙進行了系統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碳金融發展體系的推進設想。
2007年歐盟委員會提出了一攬子能源計劃,將低碳經濟作為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低碳發展目前已成為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重要手段,對各國碳金融市場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關鍵性的推進作用。近年來各國在應對氣候危機過程中,積極制定節能減排政策,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實施低碳發展,使碳排放量的增速有所減緩。國際能源署(IEA)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3.1%,二氧化碳排放量321億噸;中國經濟增長6.7%,碳排放下降1%。近三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幾乎可以持平,同時經濟平均增長水平保持在3%。這意味著我們完全可以在保持經濟不斷發展的前提下,同時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十三五”期間是我國實現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質量轉變的關鍵時期,國家將對鋼鐵、電力、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領域的碳排放實施主動有效的控制,積極承擔與基本國情、我國發展階段和實際能力相符的國際義務,到“十三五”期末實現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計降低18%。三次產業結構變化對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也都產生了積極影響。從產業結構來看,近年來,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較為穩定;第二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呈明顯下降趨勢,在2003~2017年這10余年間從46.4%降至40.5%,第二產業比重下降非常有助于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消減;而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則呈穩步上升趨勢,在2003~2017年10余年間從41.0%增至51.6%,這將有助于我國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我國《“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提出,到2020年中國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努力爭取提前達到峰值。為確保完成“十三五”規劃提出的低碳發展目標,急需通過構建合理高效的碳金融市場運行模式,以市場引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綠色技術研發和創新,推動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在保證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逐步形成碳減排和更高質量發展的經濟體系,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
按照不同的業務模式,全球碳交易市場可以分為基于配額和基于項目的兩種市場模式,基于配額的碳交易市場以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為主,基于項目的碳交易市場以減排量交易為主。進一步的,按照減排約束力又可將交易市場區分為強制減排和自愿減排兩種,前者主要服務于有溫室氣體排放上限的國家或企業,為其提供碳交易平臺,后者服務于有社會責任、品牌建設等考慮的國家或企業,為其提供自愿碳交易平臺。[2]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碳排放交易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并且一直到2012年以前,都是碳排放交易的凈出售方。但是,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在聯合國成功注冊的清潔發展機制計劃就已經占到全球注冊減排總量的一半以上,注冊計劃的數量和年減排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位。目前,我國的碳交易市場主要有以下形式:即環保部門指定的已存在的排放權交易所,環保部門授權成立的排放權交易所,環保部門與產權交易所合作成立的排放權交易所、環保部門以外的其他機構成立的排放權交易所等。
經過多年的交易,我國碳價信號已經初步形成。碳交易市場的重要功能是釋放碳價格信號,反映碳減排成本。各試點地區價格比較懸殊,截至2014年8月22日,市場價格最高達到130.9元/噸(深圳),最低為20.74元/噸(天津),成交均價最高為70.2元/噸(深圳),最低為29.6元/噸(天津)。從價格波動上來看,深圳波動幅度最大,達到+80%~-62%,上海和北京市場波動幅度相對較小。各試點省市基本將履約期設定在每年6或7月份,2014年履約前最后一個月的成交量占總成交量的比重,除天津之外均超過了65%,這說明大部分交易集中發生在最后一個月,以履約為主要目的,交易集中度過高,市場有效性不足,難以形成公允的價格。由于碳市場參與主體為控排企業,因此企業的交易能力直接影響了市場情況。報告發現,目前企業主體已經感受減排壓力,但碳資產管理意識和能力仍有待提高。
綠色低碳發展及產業清潔生產離不開金融支持。盡管我國碳金融市場得到一定發展,各試點碳金融市場整體表現良好,但所面臨的碳金融市場發展支持政策完善、全國統一的碳排放交易體系構建、碳金融產品創新、參與主體活躍度提升、覆蓋行業擴展等問題亟待解決。為更好推動全國碳金融市場發展,尚需從以下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以部門規章形式于2014年12月發布,并對全國碳金融市場的配額管理、排放交易、核查與配額清繳、監督管理等進行了明確規定。盡管2016年7月國家已在《辦法》基礎上完成《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送審稿)的起草工作,但《辦法》目前依然是我國碳金融市場運行和管理的主要依據。而《辦法》僅僅只是一份框架性文件,具體的實施細則和相關內容還有待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從全球主要碳金融市場和我國各試點省市碳金融市場的發展經驗來看,僅靠部門規章的約束是不夠的,必須要從立法層面對碳金融市場的各個環節進行規定約束,使碳金融市場的運行和監管有法可依。
從全球碳金融市場和我國各試點省市碳金融市場的發展經驗來看,碳金融市場的良好運轉離不開成熟完善的碳排放交易體系。我國各試點省市碳金融市場存在參與主體不活躍、交易產品單一、覆蓋行業少、市場透明度不強等問題。交易的無序化與不規范、區域間的交易壁壘、市場信息公開的滯后性和不透明性,都阻礙了全國碳金融市場的建立。因此,構建多層次、高效率、透明公開的碳排放交易體系對全國碳金融市場的發展非常重要。
結論:綜上所述,低碳金融是一個新事物,有許多問題需要不斷研究、探索、實踐和總結。金融監管機構要拓寬宏觀視野,更新服務理念,轉換監管方式,探索監管創新服務新思路。為此,只有加強經濟新知識、金融新知識、市場新知識的學習,掌握宏觀監管環境與微觀監管環境的變化動態,才能滿足 “低碳經濟” 時代的監管素質要求,走出一條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的碳金融健康發展之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