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舒敏
(福建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8)
引言:2018年11月28日,2019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在北京召開,教育部副部長林蕙青在會上透露,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834萬人,比2018年增加14萬人,再創新高。可見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形勢已十分嚴峻。這種形勢下,高校須與企業緊密合作,共同構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為學生搭建創新創業平臺,積極創造有利條件,讓大學生投入到創新創業項目中來,通過項目培養大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努力實現大學畢業生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普遍高校在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過程中,只關注學生的基礎知識傳授,忽視了學生相關能力的培養,學生學到的的理論課程和實際實踐能力存在一定的脫節。此外,大部分高校只關注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沒有對教師進行系統的創新創業教育培訓,而學生的教學任務是由教師承擔的,授課教師若沒有實際的創新創業實踐和經驗,就無法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另外,想法再好,如果沒有切實可行、操作性強的實踐平臺,也無法開展真實的創新創業活動。
校企合作重在拓展“合”的內涵:共同確定專業培養目標,構建適應與職業崗位相融合的課程體系;共同參與教學改革,全程掌控教學質量;共同承擔學生實踐實訓任務,強化學生創新創業技能的培養;共同培養師資隊伍,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校企合作內涵的拓展,使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與學生培養目標零距離、教育教學內容與職業需求零距離、實踐實訓教學與職業崗位零距離,讓學生做到從學校到社會無障礙進入,做到從學習中創業,在創業中學習。
校企合作是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有效途徑,學校與企業共同搭建平臺,大學生在校企共建的平臺上,發揮學校與企業的資源優勢,運用自身的知識、技能等進行創新創業實踐。在此過程中學校和企業均為教育主體,兩者的主要目標是一致的,就是培養出具備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綜合性人才。校企合作的順利實施,可以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贏。學校聯合企業,爭取更多的社會優質資源,拓展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外延,推進校企合作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創新應用型人才;企業通過對學校的支持,擴大了宣傳效益,提升了企業形象;學生通過企業提供的有效創業咨詢和指導,感受現實的行業競爭環境,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和企業經營能力。
校企合作提供和諧眾創空間,所謂眾創空間就是學生將心中的創業構想展現到項目開展實地。高校可以聯合企業,為學生提供適宜的場所,配備相關的設施和設備;企業可以為學生提供專業的經營指導。學生通過項目模擬,不斷完善自己的創業想法,研究出切實可行的創業之道,在實踐中發現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對困難和問題進行解決,以此鍛煉能力、提升經營思路和運作方式。
校企合作建立起“知行結合、研創結合”的平臺,能夠對雙創教育改革進行深化,培養更多的拔尖雙創人才。共享平臺倡導和強化創新,注重增強學生個人的知識、素養和能力。和國內外企業之間進行合作,如創建實驗室、舉辦專業競賽、設計實踐基地或是產業孵化等,構建特色鮮明、滿足市場和企業的人才需求的多元化校企合作平臺。
人才培養理念貫徹了“合理規劃、資源共享、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以促進創新和增強實踐能力為中心,以資源共享為主導,加速實驗教學的穩步創新與深化改革。在“學習+實踐+創新”多維度的人才培養體系下,根據“基礎技能為導向、能力提升為要領、意識創新為中心”的基本原則,建立以“基礎技能—整體能力—注重創新”為基準的實踐教學體系,確認好雙創教育的宗旨和具體要求,將雙創教育逐步地融入到專業教育中,帶到課題研究和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中去,建立優秀的人才培養體系,找到全新的培養路徑。
綜上所述,校企合作助力大學生創新創業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新模式,校企雙方利用各自的資源優勢,共同合作開發項目,讓大學生獨立開發完成,由企業專業的技術人員和高校教師提供咨詢和指導,一方面可以讓大學生真正投入到項目研究與開發中,體驗真實的項目運作流程,培養其創新能力,為創業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項目的研發成果服務于高校和企業,促進雙方更長遠的合作,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