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娟
(河北省霸州市第十中學,河北 霸州 065700)
情境化課堂是指在課堂上教師用語言以及教學設備為學生創設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引導學生將自身代入到情境之中進行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之中,為學生構建情境化課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共鳴,引導學生主動地去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作為教師,應當引起相應的重視。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初中階段,興趣對于一個學生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動力之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若是學生對教學內容充滿興趣,那么學生自然會主動地去跟隨教師進行知識的學習,從而更有效率地學習知識,反之,若是學生對教學內容缺乏興趣,那么大部分學生都不會主動地去進行學習,學習的效率自然會受到影響,情境是影響學生興趣的主要因素,一個好的情境能夠深深地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能夠對接下來的教學充滿好奇與期待,這樣,學生自然就會主動地進行知識的學習。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注意趣味性課堂的構建。例如,在學習《人人遵守秩序》時,教師可以進行情境的構建,小王一直是一個不喜歡遵守規則的人,在學校他不喜歡教師,和教師頂嘴,在課堂上大聲說話擾亂課堂秩序,在公共汽車上,他旁若無人,拿著手機開著外放聽歌,在圖書館,他也與同學交頭接耳,品頭論足,影響圖書館內學生們閱讀圖書,這一天,他又在圖書館開著外放聽歌,這次,卻遇到了好幾位學生站出來制止他,并請來了圖書館的管理員,將他請出了圖書館,他終于意識到了不遵守秩序給別人帶來的影響。用帶有故事性的情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萌發出對教學內容的期待感,從而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地去參與到學習之中,集中注意力跟隨教師的節奏進行學習,知道遵守秩序的重要性,促進學生自身核心素養的發展。
生活,是學生最熟悉的一部分,也是最能夠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一部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脫離學生生活的教學是難以引起學生共鳴,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對學生道德素養的提高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學生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能夠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對教學情境產生一種親切感與熟悉感,使得教師能夠更加輕易地引導學生進入到情境之中,讓學生學習到與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因此,在開展教學時,教師要注意構建生活情境。例如,在學習《網絡改變世界》時,教師就可以結合當前兩代人對于網絡的觀念進行情境的創設,在家中,爺爺奶奶在學習如何使用網絡,在孫子的教導下嘗試著給朋友打視頻電話,他們認為網絡是個神奇的東西,改變了這個世界,在網絡沒有普及之前,人們想要見到對面就只能約定好地點一起約會,而現在,足不出戶就能夠面對面和朋友親人通話,孫子卻認為這沒什么了不起的,網絡一直都是這樣的。用生活化的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共鳴,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地學習知識,認識到網絡的到來所帶來的變化,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待網絡,從而促進學生自身核心素養的發展。
初中階段的學生對于未知的事物有著強烈的探究意識,在這種意識的指引下,學生往往會主動地探究周圍的事物并進行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結合學生的這一特點,為學生構建問題情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用問題來引導學生一步步地進行知識的學習,讓學生走上正確的道路,鍛煉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注意構建問題情境。例如,在學習《善用法律》時,教師可以進行問題情境的構建,小明是一名畢業沒多久的大學生,在有一天剛剛下班后,他和往常一樣走路回家,卻在半路上被小偷偷走了錢包,這時小偷的行為屬于什么行為?小明找了半天都沒有找到,滿臉憤怒地回到家中,過來幾天叫了幾個朋友蹲守在路邊,發現了偷東西的小偷,將他狠狠地教訓了一頓,這時小明的做法是對的嗎?為什么?他應該怎么做?用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探究,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學會善用法律保護自己,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情境化課堂的構建方法有很多種,善用這些情境,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教師,應當認真分析情境的構建方法,結合教學內容選擇最合適的構建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最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