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河南醫學高等??茖W校,河南 鄭州 450000)
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意義重大。在文化旅游產業中過度開發、資源浪費等不良現象日漸顯現,不僅給既有的產業擴展規模、提升效益形成了負面影響,也制約了文化旅游產業在調結構、轉方式上實現可持續發展。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能從根本上緩解二者在傳統發展模式下的缺陷和不足。眾多規?;?、系統化的體育設施設備、產業平臺等早已是文化旅游產業現代化發展的亮點和熱點。而將文化旅游元素融入體育運動后,越來越多普通人、體育運動愛好者便有更多機會和條件享受到優良的體育資源,對提高全民身體素質大有幫助。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內外環境的嚴峻甚至惡劣迫切需要傳統產業打破常規,以融合求生存、以創新圖發展。在此背景下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才能更好形成產業新亮點、挖掘經濟發展新動能,進而通過“抱團取暖”實現超越和突破,使其逆境中得到可持續發展。在現有食、住、行、游、購、娛6 大旅游基本消費要素基礎上,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也充分體現出商、養、學、閑、情、奇的旅游產業新需求的消費特征。體育旅游迎來重大發展機遇,體育休閑化將深度改變生活方式,“互聯網+體育旅游”打造時尚健康生活,旅游業轉型升級成為體育旅游發展的新機遇,“旅游+體育”將成為十三五時期旅游發展的新引擎和新動力。
隨著我國經濟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簡單的觀光旅游與普通體育活動已無法滿足人民的需求。目前旅游業呈現出多層次、多元化、個性化的發展趨勢,旅游消費需求日益呈商、養、學、閑、情、奇的市場結構高級化趨勢,將極大拉動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兩者結合將進一步促進旅游消費結構從低層次的觀光需求,向高層次的體驗性休閑度假轉型升級。首先,從政府層面來看,旅游產業與體育產業作為“十三五”時期的兩個重要產業類別,政府發布了眾多政策促進兩大產業的發展。2016年12月,國家旅游局和國家體育總局共同發布《關于大力發展體育旅游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把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作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體育+旅游”的融合發展已成必然趨勢。其次,從目前體育產業結構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體育服務業占比偏低。我國體育服務業占比僅為33.4%,而美國體育服務比重高達57%。再次,從旅游市場來看,人民的休閑旅游需求逐漸從觀光旅游向觀光、休閑、度假并重的多樣化、多層次旅游消費需求過渡。自駕游與房車露營產業同樣受到人們的關注。因此,在我國旅游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體育+旅游的融合發展顯得尤其重要,必將極大拉動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進一步促進旅游消費結構從低層次的觀光需求向高層次的體驗性休閑度假需求轉型升級。
第一,對產業融合的內在聯系和規律認識不夠,缺乏創新。旅游產業與體育產業融合后的內容較為單調,特色不明顯,缺乏針對體育項目體驗等創新性的體育旅游形式。體育旅游項目大同小異,產品重復建設及項目雷同,無法準確反映出體育旅游的深刻內涵。第二,產業融合的理念滯后,旅游與體育資源獨立開發缺少資源整合環節,關鍵的原因是目前體育旅游資源缺乏對游客的整體吸引力。第三,旅游與體育產業低度融合,缺少龍頭企業,合作機制不完善。因各方出于利益主體不同,導致融合中旅游行業和體育行業沒有發揮更大的作用,旅游企業、體育企業及行業協會沒形成多方位的良性互動。第四,缺乏認知度美譽度高的產品,旅游與體育消費需求有待挖掘。當前的體育旅游消費需求有待進一步挖掘,研究和激發旅游者的消費動機。要根據市場調研報告,選擇合適的市場策劃和營銷手來引導激發旅游者的消費動機。第五,缺乏專業人才,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產業融合需要一批既懂得旅游又懂得體育的專業化人才,目前缺乏全面的知識服務培訓,滿足不了旅游者的需求。僅從體育文化旅游產業占總產業總值比重上就可以看出,當前我國同類產業融合式發展只在約5%,歐美發達國家同類產業則高達20%。國內外產值比重的巨大反差說明,我國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依然處于初級階段,還有漫漫長路等待體制機制、觀念模式各方面實現優化創新。之所以存在如此巨大的反差,根本原因在于觀念和意識依然陳舊落后,受制于傳統發展理念的狹窄視角,沒有充分認識到體育和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的巨大潛能,故而很難在行為模式上形成具有顛覆性的變化。
(一)轉換觀念,推進兩大產業的融合,注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體育旅游產業既能豐富和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又能以其優先發展領域,帶動和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促進體育產業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要轉變觀念,加強業務學習,了解國內外體育旅游產業融合的模式、產品、市場、趨勢等內容;對兩大產業融合產品進行評估與追蹤,調整協調,不斷推進體育旅游產業融合的進程。要建立起良性的人才培養、使用、引進機制,使人才進的來、留得住、用得上,要積極引進國內外的專業人才。
(二)以文創產業為契機推動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我國已經全面進入“雙創”的時代契機下,體游產業融合發展也需要立足于創新創意創造化的改變。文創產業正是實現二者創新式融合的路徑之一。比如在河南少林的禪宗音樂大典就融合了少林武術表演、文化旅游、佛教文化展示乃至中國功夫學習等多種體育文創形式。仿照少林大典模式,各地都可以開展類似的體育文創活動形式,各級各類體育館、場等也可以開辟出一塊文化創意場地。高校要立足于本地既有的體育運動和文化旅游資源全面整合,可嘗試設置更多具有文創性質的專業,將大學校園的運動場館打造成本區域的競技體育或休閑體育與文化旅游的知名品牌,以文創產業為契機推動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三)不斷拓展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范圍。隨著技術的迭代,無人操控器具、穿戴設備等正在快速朝著小型化、易操控、低成本方向發展。顯然這對年輕受眾特別是學生的吸引力巨大。而未成年人背后常常會有至少兩個成年人的潛在受眾,一旦這些受眾更加普遍地進入科學體育與文旅產業的融合體系,則潛在價值輸出不可限量。以“旅”興“體”,培育具備國際影響力的體育賽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賽事需要相應的公共服務設施作為支撐,如游客集散中心、公廁、標示標牌、停車場等旅游服務設施的建設完善與培育。依“體”促“旅”,推出體育旅游精品項目,應以現有的多類型體育項目為基礎,拓展體育旅游產品項目,打造體驗型體育旅游項目?!绑w”旅”融合,打造體育旅游全產業鏈。在體育+旅游的基礎上,加強與文化、水利、林業等行業的合作,培育復合型體育旅游產品。通過體育旅游延伸產業鏈創造更豐富的旅游產品,增加游客的消費項目。
(四)進行體育競賽表演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這種發展模式一般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觀賽型體育旅游,另一種是參賽型體育旅游。觀賽旅游模式,比如綜合性體育賽事奧運會或亞運會、男足世界杯、歐洲足球五大聯賽、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網球四大滿貫賽等,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去舉辦地旅游觀賽。參賽旅游模式,比如馬拉松、徒步、釣魚、攀巖、滑雪等。再如,將大型體育場館建設運營與旅游開發緊密結合,提升場館體育休閑旅游功能。加強大型體育場館對外開放,例如國家游泳中心的“夢幻水立方”、廣州國際體育演藝中心的“冰上迪士尼”等演藝產品,利用市場力量,充分整合體育場館的資源優勢,以武術、太極拳、跳水、花樣游泳、體操等體育元素為創編力量,打造融合特色運動、歌舞、雜技、多媒體等為一體的獨特體育旅游秀。
(五)建立協調機制,強化品牌培育,加強融合產品的市場營銷。在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的過程中,各主體成員之間會出現因規程、資源配置及利益分配的不均衡而產生的矛盾,建立制度化、高層次、常規性的跨界協調機構非常必要。跨界協調機構應是一個高于各產業成員主體之上的政府組織,在積極調控市場的同時,重在引導體育、旅游的生產經營活動。鼓勵支持體育、旅游企業間的合作,共同開發高端體育旅游產業融合產品,幫助解決體育旅游融合發展中的具體問題和困難。緊緊抓住“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重視培育河南省體育旅游精品項目,提升體育旅游的品牌形象。要從品牌共性與個性、品牌定位、品牌認同、品牌傳播、品牌管理等各方面不斷進行完善,,做大做強。營銷機構可利用報刊、電視、網絡等大眾傳媒,抓住體育旅游已成為大眾休閑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契機,加強家庭消費的倫理教育宣傳,獲得消費者的認可,進而進一步擴大市場消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