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正紅
(江蘇護理職業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著力將教書育人落實于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之中,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落實所有教師育人職責,實現潤物細無聲的隱性教育。
詩歌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力載體,應將思政元素和詩歌教學融會貫通,達成課程思政育人目的。《黍離》是《詩經·王風》中的一篇,“王”指王都,周平王遷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國諸侯,其地產生的詩歌便稱為“王風”。原本高高在上的周王室淪落到與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王室日趨衰微,因此,“王風”中多亂離之作!據說,這首《黍離》是周人東遷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見昔日繁華的宗廟宮室已夷為平地,滿目遍種黍稷,不禁傷心落淚,吟唱成篇。全詩以物是人非的故國之思貫之,以黍稷之意象映射出詩人對國家的深摯之情。該詩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粹,又在詩中飽蘊家國之愛,在學習過程中相機引導,對學生的責任意識與愛國情懷的教育便水到渠成。
此環節呈現中國數次在海外成功撤僑的案例,引發學生思考,激起其身為國人的自豪感。大量生動鮮活的案例具有很明顯的說服力,教師無須多言,學生已一掃觀看視頻與新聞前的漫不經心,再佐以動聽感人的《國家》之歌,師生順利進入預期創設的情境之中,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基礎。
1.意象賞析。“意象”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寫對象,可言志、言情、言心聲。據此,教師提問:“此詩為何以黍稷為意象?”學生在充分討論后給出各種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通過對“黍稷”意象的賞析,旨在讓學生明白“黍稷”特殊的文化意蘊及在周人心目中的地位。接著教師追問: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意象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蘊?此環節既有溫故之新之效,又讓學生在尋覓思考中感喟中國古代文學的優美典雅,激起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2.詩人形象分析。先請學生找出詩中表現詩人情感的詞語,如“中心搖搖、中心如醉、中心如噎”,作者的感情越來越強烈,越來越痛苦。最后向天發問,這種歷史悲劇是誰造成的,通過質問,給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黍離之悲”也體現得更為充分。在此基礎上,分組討論詩人形象,明確其憂傷苦悶的情感之下是一顆熾熱跳動著的愛國之心。那么,時人能體會并理解詩人深摯而熱烈的胸懷嗎?學生展開討論,教師提點,雖然不被大多人理解,但詩人還是遵從內心的選擇,一如既往地熱愛故國。
3.詩歌誦讀。讓學生在反復吟誦中含英咀華,領會中國古詩詞的內蘊與經久不衰的魅力。
此環節以提問、討論等形式點撥、啟發學生思維。在誦讀、感悟詩歌之美時,激發其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在汲取知識的同時,引導他們樹立愛國主義信念。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會有學生有困惑或疑問。如對優秀傳統文化有無傳承的必要,就會有學生質疑。此時,教師及時疏導,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大多源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的文化博大精深,雖然有糟粕,但更多是需要我們汲取的寶貴精神養料,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
通過欣賞《九歌·國殤》,感受詩人屈原及其筆下將士的英雄氣概與愛國情懷。通過拓展延伸,讓學生對我們的優秀文化引以為傲,為國文化軟實力的構筑作出自己的貢獻。
以“廈門大學開除辱華女生是否合適”為辯題分小組開展辯論,在辯論中升華學生的愛國意識,增強其民族自信。此環節中,讓學生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中,明確家國一體,消除崇洋媚外思想,激發起其對祖國的熱愛與自豪。
課程思政不僅僅局限于課內,也要延伸至課外。課外,讓學生學唱愛國歌曲、吟誦愛國詩歌,進一步深切感悟愛國情感。將愛國主義、個體的責任擔當意識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這些思想政治的內涵融匯于課程教學之中,看似是極難之事。其實不然,因為優秀的文學作品有著豐富的內蘊,是大道之承載,是精神之淵藪,它們飽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與深邃的家國情懷。《詩經》更是個中翹楚,歷千年而不衰,其獨特的詩意語言與豐沛的精神內蘊讓其生生不息。《黍離》一詩的精髓,無疑是上述思政內容最生動的天然說服力。寓理于詩,寓教育于詩藝,從而避免了理論的空洞乏味,抽象無趣,相反兩者融合得當,水乳相融,潤物無聲,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熏陶,不設防地喜歡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并堅定自己的愛國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