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海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四川 綿陽 610000)
歌唱的共鳴就是指歌唱發聲時,由于氣息沖擊聲帶振動而發出的聲音同時引起了人體內其他各共鳴腔體產生共振的現象。共鳴腔體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低音共鳴區、中音共鳴區、高音共鳴區
胸腔共鳴在比較低的聲部運用比較多,也可以說是各個聲部的低聲區運用較多。像男低音或男中音胸腔共鳴運用的比較多,或者男高音、女高音在演唱低音時也使用的較多。在我們每個聲部的所有聲區,都需要有胸腔共鳴的成分,只是比例多少的問題,演唱低音到高音時,胸腔共鳴的比例逐漸減少,頭腔共鳴的比例逐漸增大,但仍然要有胸腔共鳴。
胸腔共鳴部位是胸部,胸腔的空間及共鳴能量大,發出聲音有深度和寬度,聲音聽起來渾厚、寬廣,會給聽眾一種莊嚴、深沉、真實、可信感。胸腔共鳴進行共振時,用耳朵仔細聽時,感覺到胸部嗡嗡響,我們把手放在胸部時,感覺到胸部有明顯的振動.發聲時,咽喉部要有“打哈欠”狀態,下腭自然下垂,把聲音的反射點從硬腭向下移,使聲音在喉頭和氣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動,并繼續傳送到胸部引起共鳴。胸腔共鳴相當于樂隊中的大提琴或低音貝司,音色渾厚低沉。在歌劇中也常用來表現年齡比較大的長者。這也是胸腔共鳴的音色所決定的。例如歌劇《弄臣》中的利哥萊托和《楊白勞》中楊白勞的塑造者都是扮演長者且聲音渾厚、低沉。
喉咽腔:這是在聲帶以后發生以后向上傳送遇到的第一個共鳴腔,也是離聲帶源最貼近的一個管狀的腔體,它的管前壁主要有會厭軟骨構成。后壁由咽管的下咽縮肌組成的咽后壁.喉咽腔需要有自然性,不能撐喉,也不能壓喉。我們可以清晰的感覺到喉頭部分松弛的振動。在體會喉腔共鳴共鳴時,一是要打開喉嚨使之保持管狀的感覺;二是要注意氣流與聲波的融會貫通??谘是唬菏呛硌实纳戏骄o連著咽部的咽段??谘实暮蟊谟醒手锌s肌和一部分咽上縮肌組成,前壁的下部有舌根,左右是腭弓??谘是还缠Q在進行共振時,我們可以感覺到聲音純厚圓潤、結實豐滿。
頭腔共鳴是我們聲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份。它使聲音明亮、光彩、輝煌、穿透力強,尤其是男高音、女高音聲部,頭腔共鳴幾乎決定了聲音的質量。頭腔共鳴和鼻腔共鳴是分不開的,想得到好的頭腔共鳴必須要了解鼻腔的結構,鼻腔與頭腔共鳴的關系.鼻腔的中間是鼻中隔,把鼻腔大體分隔為左、右兩部分.后面經過軟腭的鼻咽部和口腔相通.鼻腔的近旁有四對左右對稱的空腔稱做鼻竇.最大的一對位于鼻腔兩旁,顎骨后面名為上頜竇.次大的是位于鼻腔上后方的篩竇和在鼻腔后方,向著腦后,極像一雙蝴蝶形態的蝶骨圍成的空腔--蝶竇.最小的一對位于雙眉骨上面的額竇.這些竇體在頭腔共鳴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獲得頭腔共鳴必須先具有鼻腔共鳴、口腔共鳴,聲音便沿著上腭骨而傳到咽腔、鼻腔和各個竇體,引起振動.就像老師常說的獲得頭腔共鳴要有良好的氣息做支持,從胸腔到鼻腔全部打開,咽部要有吸氣時的感覺,時刻興奮著,把鼻竇、頜竇、蝶竇都打開,聲音順著后咽壁上去之后,向前傳送,進入額竇.聲音像籃球運動員投籃時的感覺,把聲音送出去,這樣就會有明亮、輝煌的頭腔共鳴.
在練習好運用共鳴腔體之后,就要把它充分的運用到歌唱中.在我們長期的歌唱學習中發現,共鳴的運用并非越多越好,還要結合語言,情感等多方面的問題,合理的運用它.我們有時聽到某個人在演唱時,共鳴使用的非常多,但就是聽不清楚他演唱的歌詞是什么,我們也就不知道他要表達的是什么.這主要是咽腔和口腔沒有與語言合理的配合好,比如為了共鳴的發揮,把喉咽腔撐的過大,舌頭等咬字器官很少去使用,無法聽清楚唱的什么歌詞,這樣一來不光是觀眾不知道他所表達的歌意,而且聲音聽起來比較散,給人的感覺很不舒服,所以我們在學習或演唱時要非常注意。
平日里大家在一起聽音樂時,談到廖昌永以前作為男高音練習時高音并不輕松,后來在周小燕教授的指導下按勤勞苦練獲得了成功,而且可以唱出漂亮的High C。他對共鳴腔的運用造就了廖昌永在幾種唱法中自由穿梭,吳碧霞也是一位。討論廖昌永在唱高音時也有幾分男高音的感覺,于是假想,如果他以后按照男高音的方法去練習和演唱,胸腔以及鼻咽腔作一些調整,相信世界上又會多出一位出色的男高音歌唱家.因為他已經掌握了合理運用共鳴的方法,以及極強的音樂表現力。
良好的共鳴可以對音量的擴大,音色的改善以及聲音的傳播都有很大的幫助.聲音共鳴必須在良好的呼吸狀態與歌唱狀態的基礎上,才能得到最豐富、最質量的共鳴。三個共鳴腔體要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歌唱共鳴的整體性,不能顧此失彼,只有共同合作才能發揮更強的作用。同時共鳴的運用要根據作品的不同而進行適當的調整,符合作品的需要.決不可以片面的注重聲音或者共鳴的一方面,那樣就失去了共鳴的意義。一切聲音技巧都應為音樂作品服務,擁有良好的共鳴、聲音技巧是為了更好的表現音樂,這才是我們練習聲音技巧,尋求自己最美的聲音和豐富的共鳴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