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鑫
(青海省西寧市國際村小學,青海 西寧 810000)
積極心理學是一門新的研究科學,主要從積極角度和探討和分析心理學的積極方面。主要對于整個社會環境、主觀體驗和人格特質這些方面進行研究,幫助人自主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模式。一個人形成自主心理品質是需要過程的,在小學對于小學生進行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可以為未來形成個體心理品質打下良好基礎。另一方面,當小學生的周圍社會環境較為積極時,也助于其實現健康的成長和輕松學習。目前我國的社會環境對于高中生和大學生的心理品質塑造比較重視,有相應的實施方案。小學生的心理品質塑造也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分析如何培養小學生心理品質。
小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包含多方面內容——積極的學習態度、積極的習慣、積極的生活方式以及積極的性格素質。小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至關重要,影響著日常的學習和身心發展。一個小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主要有四方面——求知、真誠、寬容和思維。求知力是小學學習過程的支撐品質,是對于新事物的探索和認知。真誠和寬容是小學生積極向上心理的一大重要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善待他人。思維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敏銳的判斷力和科學思考問題的習慣,對于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關注兒童心理健康這個課題近些年來也慢慢走進人們的視野。經過筆者的實際調研和查閱資料,發展我國目前大概有30%的小學生存在不同類型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日常對人冷漠、有厭學心理、考試時非常焦慮、被老師批評后出現敵對心理、日常同學交往孤僻疲憊。這些問題大多來源于學校和家庭,對于小學生的個人發展非常不利。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傳統應試教育的弊端,以及家長沒有意識到小學生的心理教育。通過積極心理學培養小學生的個人心理品質,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
學校和教師首先要對于心理健康教育重視起來,開展相應的心理教育課;在學校內設置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對于全校學生進行一次系統的心理測試,了解本校同學心理現狀。個性化制定教育課程,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進行日常教學。比如在小學心理健康課上,老師可以進行《學會感恩》這一課的教學。播放感恩的心的相關視頻和課件,觀看后讓同學們回答我們應該感恩哪些人。要感恩父母感恩幫助自己的人,最后在課上讓他們討論自己感恩的事情。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對父母說我愛你;回家為父母做些家務。在這個教學中,小學生可以學會感恩別人。塑造真誠和感恩的心理,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另一方面,在課余生活中開展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以帶領小學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獻愛心舉辦表演。
對于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深入了解實際情況后進行教育。老師要對學生充分的關愛和尊重,構建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和諧關系。在日常課堂提問中,鼓勵學生自主回答問題。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有利于小學生對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會與老師的關系拉進,讓他們愿意為老師敞開心扉。這樣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愿意跟老師溝通,老師可以對其進行輔導解決心理問題。也有利于學生遇見問題不氣餒,愿意不斷努力得到認可。
在對于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塑造中,家長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要給家長普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讓他們也重視對于兒童的心理教育。和家長一起合作,進行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比如小學生有些問題可能不好意思跟老師溝通,就可以跟爸媽說一說,家長再跟老師溝通和交流。家長也是小學生教育的參與者,配合老師開展小學生的心理教育;推動小學生的健康發展;形成家校一體的良好關系。
小學階段學生可塑性強,是建立積極心理品質的關鍵期。教師和學校都應重視起來對于小學生心理品質的培養,開展相應的心理健康課程以及在日常教學中對其進行全方位心理素質培養。同時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以積極心理學為教學方向之一。保證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充分挖掘他們的潛能。讓他們在學校里可以認真積極進行學習,促進其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