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霞
(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羊三木回族鄉(xiāng)劉皮莊完全小學,河北 滄州 061100)
小學數學知識較為基礎,但是對于活潑好動的小學生來說,數學課堂依然有些枯燥乏味,難以提起學習興趣。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將數學知識有意識地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相結合,不斷探索小學數學生活化趨向和方法,促使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激發(fā),使其能夠以正確的態(tài)度看待數學學習,有效提升數學教學效果。
小學數學是一門具有抽象性、邏輯性的學科,小學生思維能力正處于發(fā)展的萌芽階段,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影響其數學學習積極性。而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通過將數學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生活進行有機結合,能夠有效幫助學生運用具體事件對抽象知識進行理解,實現(xiàn)其學習興趣的提升,并達到便于理解、記憶的目的。
數學起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讓科學性較強的數學知識回歸于現(xiàn)實生活,將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數學知識系統(tǒng)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于學生生活,便于學生理解,并形成數學思維,對生活產生新的認知。要想實現(xiàn)這一目的,就需要教師的教學理念能夠趨向生活化,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強調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以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
小學數學生活化要求教師能夠對傳統(tǒng)教學過程進行創(chuàng)新。因此,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也應更加趨向于生活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教學內容提出與之相符的生活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生活中有關數學知識的問題。同時,教材中關于生活中實際問題的例子較少,難以滿足教學過程生活化需求,還需要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尋找合適的例子,并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細致觀察生活,通過自己的眼睛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教學內容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尤為重要。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教學內容進行再次改編,在維持原有數學知識科學性、系統(tǒng)性的同時,融入生活經驗,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轉變成小學生十分感興趣的、具體的生活趣事,使學生學習興趣得以提升,激發(fā)其探究欲望,從而能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數學學習中。
小學生的表現(xiàn)欲較強,通過模擬數學生活情景,學生能夠快速的融入到數學學習中,在滿足了表演欲望的同時,還能夠在情境中獲得數學知識,對提升學生學習質量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學習“100以內加減法”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邀請兩名學生分別扮演兩只剛吃飽的青蛙,在講臺上進行對話表演。由一名學生扮演剛吃飽的大青蛙,詢問另一名學生扮演的小青蛙今天吃了多少害蟲,小青蛙可以隨意說出1~50之間的數字,并反過來詢問大青蛙同樣的問題,再由大青蛙隨意答出與小青蛙所答數字相加不超過100的數字,并由其他同學算出兩只青蛙共吃了多少害蟲,最后由小青蛙判斷其他同學答案是否正確。
通過這種數學生活情景的模擬,所有學生都能夠沉浸在充滿趣味的數學教學中,并在教學中積極的完成數學練習,主動參與到數學教學中,十分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
數學教學不僅需要理論知識的講解,同時也需要學生通過實踐操作進一步理解、記憶數學知識。因此,在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中,教師應適當增加學生的生活實踐活動,將抽象的概念用具體生活事件呈現(xiàn)給學生。
例如在學習“平均分”這一概念時,教師可以首先引入生活事件:過年了,小明家里買了一些糖,為了保證四口人都能夠吃到同樣多的糖,小明需要將這些糖均勻的分成四份。隨后,要求同學幫助小明,將教師提前準備好的糖分成相同數量的四份,最后在得出結論:將物品分成一樣多的若干份,便是“平均分”,使學生在生活實踐活動中,親身體會“平均分”的概念,更好的理解、運用“平均分”。
數學教學生活化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數學知識,更好的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布置一些與實際生活相關的練習題、作業(yè)等,鍛煉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例如在學習過“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要求每名學生回到家計算家中三種長方體物體或是正方體物體的表面積,或是在學習過“認識時間”后,要求學生自己制作出一張星期天的時間安排表等。
小學數學是學生數學學習生涯的基礎內容,為保證小學生能夠為日后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基礎,教師應從教學理念、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等方面著手,實現(xiàn)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并通過模擬數學生活情景、增加生活實踐活動、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等,提升教學趣味性,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記憶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