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潔
(河北省黃驊市新世紀中學,河北 黃驊 061100)
對于正處于高中階段學習的孩子來說,政治是一門比較敏感的科目,因為這門學科既不像數學和物理那樣專業性非常強,也不像歷史和地理那樣事實性與規律性非常強,但是與語文和英語這種實用性很強的科目也是不一樣的,因此政治是一門專業性不強、規律性比較弱并且實用性以及與學生情感體驗的符合度上也存在差異的科目。在傳統的課堂之上,由于受到傳統的教育理念的限制使得教師只是對于課本進行照本宣科的淺顯講解,對于其中更加深刻的內涵則是諱莫如深,最終政治課的課程成為了一門教材的抄寫課程,因此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政治的教學亟需改革。
在傳統的教學中,對于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檢測與反映的重要標準就是成績。這就使得雖然進行了教學改革但是也只是流于形式,而對于其內涵和觀念仍然沒有任何的改變,因此就導致了學生的水平考試與實際的教學質量檢測之間的關系不是非常的明確,進而導致了學生的政治學習仍然停留在表面。總而言之,高中政治改革之后只是停留在了更換教材和學習方式的倡導與改變,教師在政治課程的教學上只是停留在單純的知識的傳授,因此當前的高中政治課程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在高中政治課主要是為了通過知識的傳授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而給予學生更多的機會來了解政治,進而拓寬自己的眼界。但是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將合作學習只是孤立的理解成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進而對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忽略了。缺乏教師的正確引導使得學生的認知仍然止步不前,進而導致了課堂效率不高。
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為了能夠實現更好的教學方式的選擇,進而避免了傳統的講授式的灌輸方式的束縛,因此很多的教師對于高中政治的課堂進行了很大程度的改進,這就提出了更加符合新課標改革理念的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探究式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能夠更好的了解思想政治課程中所蘊含的一些概念,還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但是由于運用的不好也會導致課堂陷入混亂之中。但是由于錯誤的認知使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并且了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而在課堂之中全盤的進行探究式的教學方式,進而導致了課堂上學生與教師的互動與合作有了,但是對于知識的掌握和學習卻沒有做到。
在一般學生的認知中,政治課的學習是十分枯燥的,因此只是在考試之前進行突擊的背誦就可以得到理想的分數,因此學習興趣不高。再加上高中政治教學中不靈活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對于政治的學習失去興趣。但是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高中的政治課其實包含了十分豐富的知識,政治的、經濟的、哲學等有所有涉及,因此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通過生活中的事例來引入政治的知識,或者通過情景設置的方式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力,進而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與規定,學生的學習成果考核要采取多樣性的考核方式,也就是除了成績之外,還需要通過其他的方式來考核學生對于知識內容的理解以及接受運用的能力,因此考核的主要依據不再單單只是成績。為了能夠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培養學生的掌握和應用能力,教師需要根據課程的具體性質來進行開卷考試與閉卷考試的結合,同時還可以通過撰寫論文或者實驗調查小報告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綜合性的考核。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平時課堂表現來進行隨時的記錄,進而給予學生最為中肯的評價,在期末時就可以折合為一定的分數來進行期末的打分。總而言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時刻牢記自己所肩負的重要責任,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思想道德品質以及合作與創新能力來進行全面的評價,進而鼓勵學生進行全面的發展。
素質教育的發展對于教師的要求不再是專業知識的掌握,而是要求教師對于天文地理知識以及風土人情等方面知識都要有一定的涉獵,因此政治教師在具有扎實的知識之外,還需要不斷的完善自己,進而形成對于學生進行人格上感召的巨大魅力,進而實現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增加政治課程的吸引力。此外,教師還需要嚴格的要求自己,通過自身知識結構的完善來實現高效率的課堂教學,此外教師還需要保證自身的政治敏銳度,進而通過國內外大事的了解以及資料的不斷收集來實現知識水平的不斷提升,進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也需要認識到教師素質的提高對于素質教育的普及中所占的重要地位,進而鼓勵學生進行深造和進修,同時還需要組織定期的培訓來提升教師的素質和知識,進而為扎實的課堂教學提供重要的基礎。
所謂:“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因此為了能夠實現學生對于政治的興趣的不斷提高以及教學效率的不斷提高,教師需要發揮自己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通過教學方式的靈活性轉換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還需要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通過張弛有度的教學方式的推進以及多樣性的考核方式的提出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為了實現高效率的課堂教學,教師也需要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身素質,及時關注國內外大事,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實現政治教學改革的成功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