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繼燕
(重慶能源職業學院,重慶 402260)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蕓蕓眾生維持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障。作為世界人口大國,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主要表現為就業基數大、就業率低、就業質量有待提高等問題。就業保障乃生存保障,穩定就業是關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基本舉措,是中國推進現代化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因此,分析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及問題,是我國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必須要面對的難關,也是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的突破口。
高校畢業生就業基數大,就業率低。據教育部統計,2019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高達835萬,超越2018 年的820 萬,就重慶而言,2019年重慶市普通高校畢業生22.6萬人,同比增加0.4萬余人。2018年10月,重慶市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發布了《重慶市2018屆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報告》,顯示我市畢業生約22.2萬人,初次就業率為88.85%,同比下降0.80%。其中,畢業研究生1.6萬人,就業率為87.56%;本科畢業生10.8萬人,就業率為88.80%;,專科畢業生9.7萬人,就業率為89.13%。2019年6月,麥可思研究院發布《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以下簡稱《報告》),根據報告顯示,2018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為91.5%。其中,本科畢業生就業率(91.0%)持續緩慢下降,較2014屆(92.6%)下降1.6個百分點;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率為92.0%,較2014屆(91.5%)上升0.5個百分點。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受“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影響,勞動力市場極化現象不斷增加,高技術行業高技能崗位和低端崗位增加,而中間層次的就業機會減少。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和受目前社會環境競爭力的影響,職業發展、工作環境、福利待遇等與經濟回報密切相關的參數就當然地成為影響大學生就業區域、就業環境及就業崗位選擇的重要因素,這些因素也影響社會就業渠道的開展和就業公平。
根據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2017年發布的中國高等教育系列質量報告,我國高等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學科專業設置等方面相較世界高等教育強國還有差距。
我國大多數高校就業指導部門的工作對象主要是畢業生,開展的一系列工作也主要是圍繞畢業生,而忽視了對學生整個大學四年(或三年)的就業指導和規劃教育,沒有將就業指導工作貫穿于整個大學學習和生活中。注重創新教育的歐美國家,就業指導體系主要是市場主導的,在美國,從幼兒教育開始就會給孩子們引入“生涯規劃”的概念,并且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輔導。而在我國,“生涯規劃”這一概念還是比較新的。很多學生都到了大學的最后一兩年,才接觸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這一課程 [1]。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機構是由學校層面的就業處主導,在二級學院下設就業指導小組負責本學院就業工作。一方面缺乏高校教育和就業管理專項資金,就業專業人員配備嚴重不足;另一方面沒有專家化的就業指導隊伍,沒有建立完善的就業信息服務網,就業人員主要任務是為了協助完成就業信息匯總、就業率統計等行政事務工作,并不能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就業能力提升提供直接有效的指導和幫助。而在日本,就業支持網絡是由政府、社會及高校三大主體構成的,各自職責分工明確,同時又鼎力合作,這種三元交互的就業指導體系使日本大學生就業克服了經濟衰敗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就業率始終總體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日本高校的就業指導機構不但在學校一級設立,甚至有些院系也設立專門的就業指導機構,極大提高就業指導的針對性[2]。
許多大學生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缺乏正確的就業心態,往往以“天之驕子”身份自居,姿態過高,對自身職業能力和就業現實缺乏準確的評估,對工作的期望值過高。像石油行業、化工行業、電梯行業、機械制造行業就業崗位供不應求,但從小在關注和蜜罐中成長的“95后”,普遍缺乏吃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從事該行業的大學生缺乏;而一些文職類的工作卻吸引了不少大學生尤其是女生的青睞;絕大多數高校畢業生不愿意到農村、邊遠地區、生活艱苦的祖國需要的地區的地方去工作,“高不成低不就”成為了大學生就業中的普遍現象。
國家教育部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努力實現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2018年11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2019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把“穩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著力點有: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到中小微企業就業、拓展新興業態就業空間等方面拓寬就業領域,著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就業;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落實完善創新創業優惠政策、加大創新創業場地和資金扶持力度、加強創業指導與服務等政策推動雙創升級,著力促進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加快高校就業創業指導隊伍建設、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強化就業困難群體幫扶強化服務保障,著力提高就業創業指導服務水平。高校有義務也有責任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就業指導工作,通過培養高素質的畢業生,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人生規劃工作,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同時,社會還應該為大學生塑造公平的就業競爭環境,真正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讓有真才實學的求職者獲得施展自身才華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