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安媛
(貴州省綏陽縣旺草中學,貴州 遵義 563300)
拓展性教學是現階段我國各級教育機構課堂教學活動中較為常用的一種新型教學策略,具體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將課內外相關的內容密切聯系起來的教學活動。將拓展性教學用于初中語文教學中,可以在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探究意識,提高其認識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應用效果良好。
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要想更高效、順利的開展各項教學活動,首先就必須要重視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來調動其求知欲。優秀課堂教學應注重內容、形式上的協調統一,并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來優化知識呈現形式,在滿足學生興趣愛好的同時,也有助于授課效果的增強[1]。例如,在講解《皇帝的新裝》這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試著進行課本劇的編排,通過滑稽的表演來讓學生對這一荒誕的故事有更深刻的了解,也對作品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活躍教學氛圍,也能夠全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豐富的拓展性教學內容,可以幫助學生體驗語文學習的快樂,讓他們更好地了解與語文相關的各種事物,提高了語文教學的實踐性。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開展有效的拓展性教學,必須充分遵循拓展課程實踐原則,教師必須充分解析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情感,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根據學生的發展需要,制定初中語文拓展性教學案例與實踐方案,開設具有實踐體驗優勢的學科拓展課程,滿足具有開拓思維的學生繼續學習和深造發展的需要。拓展性教學可以向學生的實際生活拓展延伸,貼合學生的生活,增加他們的學習體驗[2]。比如,在講到《我的母親》這節課,設計學生去成為文章中的主人公,切身體會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當你看到自己的母親在深夜里為自己做鞋底時,你會怎么想?經過學生之間的思考和討論,使學生懂得母愛的偉大,學會體諒和孝順母親。再比如,講到《愚公移山》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當下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遭受的環境污染,引導學生從發展的角度來分析看待問題,把自己當成治理環境的小衛士,思考應當如何去保護環境,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首先,教師可以開展體驗性教學手段,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升華自己的個人情感。語文課堂外的自然景觀是大自然對人們的饋贈,所以,教師可以帶學生走出課堂,去觀察大自然中的花紅柳綠,萬物百態。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讓學生深深地體會自然的美好,抒發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活躍學生的思維發展,增添他們的寫作素材,提升學生的語文感知能力。
其次,教師可以采取語文辯論賽的形式開展拓展性語文教學。教師設置一個具有爭議性的話題,這個話題一定要是學生所感興趣的,然后將學生分成正反兩個小組,在他們做好充分的辯論準備之后,開始進行辯論[3]。雖然這個形式對于初中生來講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它卻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能夠敢于在眾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能力。
最后,教師可以采用排練小話劇的開展拓展性語文教學。在講《皇帝的新裝》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來扮演文中的人物,設計臺詞和動作,不僅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現自我的機會,還可以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的互助交流,挖掘了他們的交際才能。
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具體到初中語文拓展性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組建科學的學習小組,引導學生自主體會課堂教學內容,然后在小組談論中分享交流,鍛煉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小組活動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即是學習內容的發起者,又是學習成果的分享者,還是學習討論的參與者。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內容與小組討論活動的充分結合,可以發揮拓展教學的最大效能。學生交流合作的過程也是學生對學習資源有效整合的過程,通過相互的討論交流,大家各自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這個基礎之上,學生可以總結歸納討論的中心內容,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并且學會選擇適合自己的、符合學習內容的思想知識來整合,提升自己的學習空間。此外。
在合作學習中讓學生形成一個集體意識,體會到集體力量的偉大,在學習探究的過程中遇到什么難題,可以尋求班集體的幫助,讓大家共同提高,共同發展。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標準的引導下,初中語文課堂將引來新一輪教育人才培養方式的變革高潮,也注定是初中語文拓展性課堂教學的重要階段,只有充分認識到拓展性教學的創新性的基礎上,從教學內容、手段、合作探究等方面加強實施策略,讓拓展性教學落實到初中語文的各個方面,才能保證拓展性教學的實戰成果得到貫徹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