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家芬
(貴州省興仁市第九小學,貴州 興仁 562300)
隨著現代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政府越來越倡導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民眾也逐漸意識到了環保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一線教育者開始嘗試將環保意識融入到教學中。尤其是對于美術這門藝術性課程而言,需要學生進行理論實踐相結合的學習,將廢舊材料運用到教學中,不僅能更好的為美術教學服務,還可以從小培養學生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意識,可以說有一箭雙雕之效。因此,本文對廢舊材料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有效利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時期的小學美術教學不僅要注重對學生智力的開發,還需要注重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將廢棄材料運用到小學美術教學中,能引導學生將不起眼的廢舊材料進行改造,給予學生發現、創造美的機會,當原本毫無美感的廢舊材料成為學生眼前的藝術品時,能使學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美術課程學習興趣,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可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能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新時期的小學美術教學中,設計與應用已成為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內容,具有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作用,動手能力是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將廢舊材料運用于美術教學實踐中,能使學生在不斷的應用廢舊材料中萌生各種想法,自然學生的動手能力及綜合實踐能力會得到顯著的提升。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目前較多小學生的環保意識都比較差,廢舊材料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可以使學生逐漸正確看待廢舊材料的價值與用途,從而逐漸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曾明確指出:美術教學要善用自然資源、生活資源來教學。為了響應美術新課程標準,老師不妨運用本地資源中的廢舊材料來進行美術教學。我們這里所指的廢舊材料,一般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廢棄物,如衣服、飲料瓶、電池、樹葉、泥土等,將學生熟悉的廢舊材料運用至美術教學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比如在學習“有趣的瓶蓋 ”相關內容時,老師課前可以帶領學生到校園、校園附近來收集瓶蓋,然后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瓶蓋來制作玩具,此過程中有的學生用剪刀來裁剪瓶蓋,有的學生用膠水來粘瓶蓋,制作出了各式各樣的玩具,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構思、動手與創新能力。
剛開始利用廢舊材料進行美術教學時,學生常會出現不愿意運用廢舊材料進行美術創作的情況。為此,老師需要明確學生此學習心理,在課前自己制作精美的廢舊材料作品,或者向全校學生征集制作的廢舊材料作品,課中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展示,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進一步培養與提高學生利用廢舊材料進行美術創作的熱情與能力。然后在學習“變廢為寶”相關內容時,課前可以讓學生在家中搜集“垃圾”,從而讓學生對拉近分類處理知識有相關了解,然后組織“變廢為寶”競賽活動,將全班分為不同小組,不斷展示變廢為寶作品,既能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又能夠使學生感受到廢舊材料對于美術教學的重要意義,提高美術教學效果。
小學階段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強,對手工制作興趣較高,但一般都難以將之運用到實踐中,所以老師在利用廢舊材料教學時,要有意識的先給學生演示運用廢舊材料設計與制作的方法,相信在老師合理的引導與啟迪下,學生利用廢舊作品創作的能力會不斷提高。還可以直接借助多媒體的視頻功能來為學生進行創作過程展示;也可以讓班級中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為全班學生展示設計與制作的整個過程,相信都會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在學習“身邊的藝術設計”相關內容時,可以借助廢舊材料來設計制作建筑物,考慮到小學生思維能力的薄弱,老師可以先利用廢舊石膏板等材料來現場設計與制作一棟別墅型的房子,并借助多媒體展示具體的設計與操作步驟,讓學生在直觀觀看后自主來設計與制作。成果展示環節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對老師的作品進行了創新,模仿制作了悉尼歌劇院的外形及羅馬建筑等建筑作品,很顯然老師傳授的設計與制作方法,發揮出了應有的作用。
設計主題活動,其實就是對利用廢舊材料進行美術教學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美術綜合能力的進一步培養。通過對近些年我國資源消耗的調查發現,木材的消耗量十分大,因為生活中普遍可以看到大量的一次性筷子,所以設計的主題可以以一次性筷子為核心,讓學生課下收集一次性筷子。比如在學習“會搖的玩具”相關內容時,可以鼓勵學生運用課下收集的一次性筷子來制作各種會搖的玩具,不僅能使學生對本課的學習有深刻認知,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目前生活中有隨處可見的廢舊材料,有較多廢舊材料都可以進行循環利用。小學生是未來國家發展的希望,實際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樹立正確的廢舊材料教學觀,從本地資源、展示作品、制作方法及主題活動等角度著手,讓學生意識到廢舊材料對于美術學習的幫助。并要借助美術課程的動手操作環節來培養學生的變廢為寶及環保意識,提高學生美術的學習能力,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奠定扎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