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露
(甕安縣示范幼兒園,貴州 甕安 550400)
引言:幼小銜接就是幼兒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的階段,度過這一時期后,幼兒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都會發生較大改變,而教師和家長也比較擔心幼兒年齡尚小,是否能夠盡快適應新的環境和生活,這需要教師從日常教學和生活著手,提高大班幼兒的適應能力。本文系課題《大班幼小銜接中的問題與對策》的研究論文成果。
孩子上小學,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個較重大的轉折點.除了在物質豐幫助孩子做好準備外,還要營造入學的情境,讓孩子對小學產生向往,盼望早一點上小學.平時,家長在和孩子的聊天中,要不時傳遞這樣的信息”你長大了,就要上小學了,爸爸媽媽真高興我們家要有小學生了,我們真開心”,讓孩子知道,父母為自己的成長高興,為自己上小學自豪.有些孩子,對小學的認識依賴于表面,如上小學可以背書包、戴紅領巾、自己到學校等...家長還應幫助孩子正確了解學校,知道小學是學習的地方,小學生是以學習為主的,要做作業,還會考試,要認真學習.
幼兒園環境和氛圍都比較寬松活潑,進入幼兒園,幼兒們都會感受到這是一個玩樂的地方,不論是色彩鮮艷的大門和墻壁,還是充滿樂趣的大型玩具以及教室里播放的動聽的歌曲,都能夠激發幼兒不斷探索的興趣。玩具、手工材料等都是好看的、好玩的。但是進入小學后,校園環境變得比較嚴肅,只有顏色沉穩的建筑和綠色植物,教室里也不會有豐富的裝飾物,會讓幼兒感到不適應。
幼兒園活動往往是小組活動,教師將一個班的幼兒劃分為若干組,每個小組的幼兒都在教師的指導下活動,他們面對面坐在一起,相互交流和討論,共同完成活動任務。例如參加搭積木活動時,幼兒們會不斷觀察,看看同伴們搭了什么形狀的積木,可能會去模仿同伴,也可能幾個幼兒共同討論并搭出形狀各異的積木。活動過程中,整個小組的幼兒在情感、能力等方面都會獲得提升。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們也習慣結伴活動,如一起吃飯、上廁所等,當遇到困難和問題時,也會相互尋求幫助。但是進入小學后,大部分學校都是每個學生一套桌椅,學生幾乎沒有參與小組活動的機會,而只能端正的坐在椅子上聽講。
在幼兒園,由于幼兒們生活能力較弱,所以教師對孩子也是無微不至的關懷。幼兒們第一次來到幼兒園,教師就幫助他們穿脫衣服、喂吃早餐、照顧午睡等,同時,教師還非常關注幼兒的身體和心理變化。在幼兒園,教師就像父母一樣,是幼兒們另外一個親人,幼兒們聽到的、看到的、遇到的,都會和教師分享,師生之間的關系是融洽的、平等的。進入小學后,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顯著提高,成績成為家長非常關注的一方面,教師需要完成教學任務,而學生之間也有激烈的競爭。教師對孩子的關注不再是無微不至的,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也不會很頻繁,會讓幼兒產生陌生感和距離感。
上小學是人生的必經之路,是為后續的發展和成長奠定基礎。雖然成績是衡量幼兒能力的一大因素,但是教師和家長不能一味看成績,而是要多用鼓勵的話語去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消除他們將要進入陌生環境的負面情緒和抵觸心里。有的家長會說“幼兒園的時候成績就一般,到了小學怎么辦?”、“天天都不認真學習,到了小學什么都學不會!”即使幼兒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強,在家長這樣的話語下也很難提起對小學生活的興趣,甚至對即將進入小學產生畏懼感。為了幫助幼兒做好思想準備,教師可以經常鼓勵幼兒:“馬上就要畢業了,進入新的環境后,你們每天都可以背著小書包去上課,你們會戴上好看的紅領巾,每天升國旗的時候都要行少先隊禮。”聽到這樣的話,幼兒們對小學生活充滿了興趣和好奇,對即將進入小學懷有希望和憧憬。
大部分幼兒園上課時間都在上午八點以后,因此幼兒們可以每天七點左右起床,當天氣惡劣或者有其他情況時,家長就可能不讓孩子去幼兒園了。長此以往,會讓幼兒形成去幼兒園這件事不重要的錯誤認識。每天午飯后,幼兒園也會安排兩個小時左右用于幼兒午睡,上午下午都會有美味的加餐,學習過程中也有多種多樣的有趣活動。到了小學后,幼兒們會發現完全沒有這些豐富的活動,大部分時間都是以學習為主。為了讓幼兒盡早適應小學的生活和學習方式,教師可以逐漸縮短幼兒的午睡時間,并且將每天的來園時間提前半小時左右,增加知識教學在日常教學中的比例。
獨立能力是幼兒能夠盡快適應小學生活的關鍵,教師和家長要逐漸減少幼兒對自己的依賴,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問題時,鼓勵幼兒自己嘗試解決。幼兒教育以寓教于樂為主,孩子的注意力比較分散,并且每節課最多為30分鐘左右。到了小學,每節課都有45分鐘,每天要上4節課到6節課,如果幼兒注意力不集中,會影響正常的學習活動,因此教師應該采取措施培養幼兒集中注意力的好習慣,例如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用聲音、圖畫等豐富的素材刺激幼兒感官,讓幼兒能夠集中注意力聽講和學習,久而久之,幼兒的注意力就會提高。
綜上所述,除了在以上幾方面對幼兒進行培養外,教師還要從語言表達、思維敏捷等方面下功夫,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和素質水平,為幼兒進入小學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