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媛媛
(河北省石家莊市橋西區友誼大街小學,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很多家長在孩子剛剛融入一個集體里時,都是充滿期待,同時也有很多焦慮情緒。尤其是和其他孩子發生矛盾時,一方面擔心孩子身體受到傷害,另一方面更擔心孩子心理受到傷害,這種焦慮情緒往往在不經意間傳遞給孩子,其實讓孩子內心更加不知所措,失去安全感,這不但不利于事情的解決,而且傳遞給孩子一種恐慌的情緒,增加孩子內心對學校、對同學、對老師的不信任、不確定感,造成一種負面情緒。孩子們初初離開家庭,離開無限寵愛自己的親人,和父母以外的老師和同學們這么長時間的接觸,離開了自己在家隨意、霸氣、所有人都遷就的環境,有很多孩子還不會如何表達自己,也不知道如何適度的和他人交往,概念里更不知道什么是分寸,何為尺度。所以在初步適應了小學的節奏后,孩子們慢慢開始放飛了自己,越來越多的問題開始呈現,下面列舉幾個交往摩擦的例子,家長朋友可以看一看,了解一下孩子們在校所出現的各類問題。以下出現的同學代號純屬隨機,代表不同孩子,和姓氏無關。
例子一:
課間,學生A面色驚慌,尖叫著沖進辦公室:“老師,老師,B同學要勒死C同學。”老師大驚,急忙沖出,找到當事的兩位同學,發現風平浪靜,并無A所敘述的如此驚悚場面,把提著的一顆心放下,細細詢問始末才得知,B同學和C同學玩跳繩,不滿于平時的跳法,想尋找一個新奇之法,兩小孩一拍即合,用跳繩套在對方脖子上玩老牛拉車,一方拖著另一方走。此景被熱心的同學看到,遂報于老師。
處理方法:給B和C同學講了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此玩法將會帶來的危害。講玩兒的尺度。表揚熱心的A同學,同時教給A同學繼續保持自己熱心的品質,但是要慢慢學會如實匯報所看到的情況,以免引起其他不明事情始末的同學恐慌。
例子二:G和H同學互相打了起來,問原因,H同學想跟G同學的同桌玩兒,言語直接,稍顯生硬“你起來我坐這兒。”G同學覺得是自己的地方不起來,H就推G,推著推著就互相招架了起來。問H為什么讓G起來,自己挺理直氣壯的說我想和他同桌玩兒,他不起來。顯然,在如何和他人說話,表達自己意圖時,孩子還是白紙一張,要從頭教給他要學會禮貌的說話,座位是G同學的,自己想在人家那里坐一坐首先要禮貌的征得座位主人的同意,要禮貌的說出自己的請求和意圖,可以說G同學,我想和你的同桌玩一會兒,可不可以同意我在你的座位上坐一下呢?或者我能不能和你合坐一個凳子?我們也可以一起玩一會兒?G同學表示如果H同學能這樣跟自己說話自己肯定會讓他坐一會兒的。由此可見,孩子們缺乏基本的交往方法,在家里自己最小,總是帶著自己在家庭里大人都會遷就自己的慣性和他人相處。
發生在孩子們身上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男生女生都有涉及,比如站路隊時總是無故動手拽拽小朋友的頭發,動手推一把、抬腿踢一腳,將某某從臺階上推倒,跑跳的時候互相碰撞導致摔倒,事件天天有,猛然有一天沒有人來告狀,老師們自己都會感覺內心發虛,今兒孩子們怎么這么老實?不會有別的事情吧?從孩子們踏入這個校門,這一天會發生什么,大家都是未知的,因為孩子們是鮮活的,是具有明顯特性的。此時,不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很容易產生強烈的焦躁感。在孩子們遇到各類問題時作為家長,作為老師一定要給予孩子及時的安撫,給予陽光的正確的導向性。
班主任的親身體驗也讓我看到了,不同的家長面對同一事件想法和做法存在一定差異,這種差異里不僅僅是教育理念上的差異,很大程度上是對人、對事認知觀念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作為社交性群體,我們畢竟是要和他人接觸的。面對年幼的孩子,每天面臨的肢體沖突肯定會或多或少的發生,肢體沖突的原因往往由于缺乏恰當地表達情緒情感的方式和能力。孩子之間的很多矛盾,是孩子不懂用語言進行交涉、社交技巧不完善造成的,這時,正確面對這些問題,及時,當面的進行疏導和教育,多通過示范、游戲、故事等方式,去教會孩子如何恰當地表達自己情緒情感,注重培養孩子寬容、謙和的品質,以及必要的規則和禮貌,發展孩子的自信心和社會性,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認知能力的提高,生活經驗的積累,問題會慢慢解決。如果出現多次犯同樣的錯誤,不能及時修正自身行為的孩子,老師和家長一定會作出相應的懲罰措施。在孩子成人的階段需要家長和老師不斷地修正其身上的毛病,并不能一昧的通過說教來進行教育。
大家之所以能夠走到一起來,孩子就是家庭和學校之間的紐帶。一切的溝通和互動都是源于孩子。在整個的家校交流的過程中,孩子既是家校溝通活動的載體又是教育最終的受益者。家庭和學校就是孩子成長的客觀環境。這個環境里包含了4種關系,即孩子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孩子與老師之間的關系,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家長與學校和老師之間的關系。處理好4種關系,才能真正意義上為孩子創造出有利于他(她)成長的大環境。這就是所謂的客觀環境。這4種關系在事件中往往相輔相成,緊密聯系,無法割裂。在這里我建議大家,在孩子出現問題時,要做到四個不:不恐慌,不逃避,不猜疑,不輕信。不因為孩子遇到事情而恐慌,不因為恐慌和承擔而逃避,不輕易猜疑他人,不盲目輕信孩子。相信學校,相信老師,正確處理好4者關系,更利于給孩子創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希望各位新入學的家長能夠正確面對孩子剛進入學校時的各項心理活動,平緩心態,積極應對。愿家校緊密配合,助力學生成長,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