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欣春
(青海省大通縣中心幼兒園,青海 西寧 810100)
現代社會是一個飛速發展的社會,需眾多的創造型人才,所以,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挖掘創造潛能是當前擺在幼教界的重要任務。孩子的創造里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因而創造教育應體現在時時處處。那么在一日活動中,如何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培養創造力呢?
如果孩子整天生活在一個充滿緊張、壓抑的氛圍中會有創新的可能嗎?面對不信任的目光,耳聽粗暴的訓斥,孩子會變得膽戰心驚、心慌意亂、憂心忡忡、驚驚慌失惜,他們的大腦感受力會降低。因此,有利于孩子創新能力培養的氛圍必須是寬松愉悅、安全和諧的。在沒有心理壓力的情況下,孩子們會自發地陶醉于充滿樂趣的想象創新活動之中。
教師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要把孩子看作是一個具有獨立資格的人,是集體中的平等一員。遇事多和孩子溝通、商量,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難予他們一定的自主權,讓他們嘗試獨立思考 。教師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問題,觀察他們的方行,對孩子在深度過程中出現的過失要多一些理解與包容,只有這樣,孩子才會無拘無束地大膽表演。
教師要多一點鼓勵,少一點訓斥。當孩子在創新過程中遇觀察家意想不到的困難時,他們非常需要得到成人的積極鼓勵和正確引導。此時,教師切忌不聞不問、不屑一顧、甚至當頭棒喝,這樣做不公會把孩子不成熟的想法堵回去,而且會喪失創新的興趣。老是應該深入其中,組織孩子積極探究,尋找原因,幫助解決。當孩子在創新過程中講錯或做錯事情時,教師不能加以訓斥,粗暴對待,否則,你會就此堵住孩子創新的源泉。
要給孩子提供安全和自由的空間。自由和安全是氛圍形成的土壤和氣候,教師要多開辟這們的小天地。為此,我們在創設各類游戲區域時,從名稱、色彩、布局等盡可能地讓幼兒咸到溫馨、親切,還通過投放豐富多彩的材料鼓勵孩子玩,玩出新方法、新花樣,增進孩子對創新活動的成就感和愉悅感。
在于幼兒的不斷接觸中,經常會發現幼兒的”創新”。他們可以把蘋果畫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把草涂成紅色的,給小朋友插上翅膀飛上高空,這些都是孩子的想象和創造。這些創造是孩子敢于動腦、大膽創新的表現。一次,幾個孩子在玩搭積木游戲,看著周生琳小朋友搭得亂七八糟的樣子,我走近他,讓他說說他的作品,他蠻自豪地說:”這是農家小院,這而是一條河,這是彎彎曲曲的小路,這是小朋友的游樂場……”呀,孩子的作品內容如此地豐富,我立刻肯定了他豐富的想象,并請來幾個小朋友一起欣賞。所以我們要最大限度地給幼兒提供自由寬松的環境,引導他們大膽嘗試,多鼓勵、多支持、多肯定,是他們充滿自信,保持旺盛的創造欲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奧妙在于:兒童從一個好老師那里很少聽到禁止,而經常聽到的是鼓勵和表揚的話”。
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到,一張廢紙、一塊石子,都能成為幼兒手中的玩具,游戲的材料。如:一塊手絹,經過各種各樣的變形,能產生許許多多的新物體,幼兒利用這些東西做自己喜歡的游戲,所以說,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是幼兒生活的全部。教師要利用這一特點,為幼兒創造適宜的游戲環境,如:設立娃娃家、手工區、積木區、圖書角等區角,投放豐富的操作材料,如廢舊利用等,(易拉罐、方便面碗、酸奶罐、雪糕棒、掛歷紙等),還要及時更換,給幼兒提供自在、寬松的環境,讓幼兒無拘無束地發揮想象,進行創造。
任何一節課、一次平常的活動都充滿了發現和培養孩子創造力的機遇。比如教師的提問中盡可能設計能引起幼兒發散思維的問題,問題的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標準的。其實,許多問題并沒有唯一答案。尤其在藝術活動中,最能體現孩子的想象力河床在理的發揮。如:音樂欣賞《森林暢想曲》中,一群活潑可愛的動物在狂歡,有輕盈跳動的小兔子,打斗嬉鬧的猴子,搖頭晃腦的小狗,還有邁著沉重舞步的獅子……樂曲鮮明的段落,時快時慢的節奏,講述著森林舞會這一熱鬧場面,讓幼兒大膽地想、大膽地模仿,總能打開小孩想象的閘門,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幼兒園里的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人是動物長頸鹿,如果不讓幼兒親眼目睹,那只是紙上談兵,還不如改變為便于孩子觀察的動物,即在社會大環境中選擇教材。另外,教學方法上要充分挖掘家庭和社區的教育資源。如城市幼兒園開展”走進軍營”、”逛超市”等,讓幼兒親臨社會,與社會中的不同職業的人接觸,不僅拓展了孩子的知識視野,更重要的是充分發揮了滋生的創造性,這是單純課堂教學所無法得到的。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兒童本性中潛藏著強烈的創造欲望,只要我們在教育中注意引導,并放手讓幼兒實踐和探索,就會培養出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