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順嬌
(廣州市南沙區石排小學,廣東 廣州 510000)
在人類的日常活動當中,語言文字是非常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在人類文化中也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當中,強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實際運用能力,也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追求的一個目標。因此,在教學活動當中,教師一定要加強認知,借助適當的方式方法,促使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增強,使得學生的學以致用得到實現。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孩童特征是比較明顯的,在其的內心深處往往有一個童話樂園,也就是故事,這是走進孩子,讓孩子接觸到語言文字的第一步[1]。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識字量比較缺乏,在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時,可以采用敘述的方式,讓學生先在傾聽中對語言進行感知,這樣可以對其后續的語言運用起到一個示范的作用,使得學生明確語言的意義等,使得學生的文字運用能力得到增強。
例如,在引導學生感知語言的過程中,可以適當的引入一些故事繪本,豐富學生的傾聽資源,如精美文章、古今中外的一些兒童詩歌等等,對學生心靈起到一個滋潤的作用。另外,也可以讓學生說、學生讀,使得學生感知到自己聲音的美妙,使得學生對語言文字產生非常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其后續語言文字的運用打下基礎。
語文學科中的內容往往是涵蓋萬千、包羅萬象的,但只有做到七分課外、三分課內,才能突破學生視野的局限性等,使得學生累積更多、收獲更多。因此,為了使得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增強,教師也應先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進行積累,有了輸入,才有輸出,促使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得到強化。
例如,在課外閱讀當中,教師可以適當的為學生推薦一些書籍,如《十萬個為什么》、《三毛流浪記》等,這些課外讀物具有著較強的趣味性,也能使得學生接觸世界、感知社會百態等。此外,也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優質作文精選》,使得學生在這其中作標記、作筆記、作摘抄等,使得學生累積更多。借助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也能為其后續的寫作累積素材,使得學生有更多的語言輸入,促使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得到增強。
美好語言并不是膚淺的,應該是深刻的理解和記憶的[2]。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當中,蘊含著非常多文質兼美的文章,其中的一些片段、用詞,都值得學生反復性的鑒賞和品讀,使得學生在這其中對語言進行品味、感知等,使得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增強。因此,在實踐教學當中,教師也應引導學生誦讀這些片段,使得學生感知到更多的文字美、語言美。
例如,在講解《柳樹醒了》、《春雨的顏色》等文章內容時,這些文章當中的用詞用句都是非常精美的。因此,在實踐教學當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置自主空間,讓學生自主的誦讀一些精彩片段等,使得學生更好的品味語言,為后續的運用打好基礎。
口語上的表達,也是學生運用語言的一種方式[3]。因此,在實踐教學當中,教師就應為學生構建展現平臺,豐富學生語言鍛煉的方式等,使得學生感知到語言輸出的過程,使得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能力得到增強。
例如,在講解完《山行》這首古詩之后,教師就可以適當的轉變一種形式,讓學生在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大力的展現自身的想象力、聯想能力等,為學生設置一個自由的空間,讓學生嘗試著將古詩內容轉變成現代文的形式,并在課堂中口述出來。借助這樣的方式來鍛煉學生的文字語言運用能力,使得教學成效達到預期。
在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過程中,寫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形式,也是一種語言輸出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實踐教學當中,教師一定要開展好寫作,引導學生在寫作中加強該項能力。
例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舉行“話”展,引導學生在這其中進行寫話訓練、寫日記等,使得學生的寫作能力、對文字語言的運用能力得到增強,為其后續的寫作打下基礎,實現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
結論:綜上所述,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當中,教師巧妙的抓住教學時機,致力于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增強,是非常重要的。將推動學生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發展,將學科價值更好的展現出來。但在實際培養的過程中,教師也應認清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秉持著適當的信心和耐心,才能達到預期成效,使得培養目標得到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