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明
(哈爾濱工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蟲洞又稱愛因斯坦-羅森橋,通俗來講,假如一只螞蟻從一張紙的一端到另一端需要五分鐘,那么蟲洞就是將這張紙對折起來,得以將距離折疊起來減少時間的存在。即通過蟲洞可以壓縮空間,使某物體通過一段距離的時間由原來起點和終點距離與速度之比變為壓縮后的距離除以速度之比。工業革命歷史上前無古人,開啟了歷史進程的加速發展階段,后來的幾次工業革命更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革命開先聲后,愈演愈烈,極大地縮短了社會歷史發展所需的時間。同樣的,將蟲洞的概念用于歷史進程上,即從某一發展程度到另一發展程度所需的時間減少了,而人們在工業革命進程中,就如同進入了蟲洞,社會歷史飛速發展。原先發展所需的時間被極大地縮短了。
如上所述。歷史蟲洞論是指社會歷史通過某一事件極大地縮短了社會歷史從某一程度到另程度所需的時間。社會歷史發展的程度變化通常體現在歷史事件的影響上。綜上可得,本文“歷史蟲洞論”主要描述了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歷史的巨大變革。工業革命中存在一定因素壓縮了歷史前進到一定程度所需的時間,這個因素導致了經濟基礎的大發展,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引發生產關系的變革,維而使上層建筑做出適應的、巨大的變動,并且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二者互相作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取得突破,往往預示著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到來。1860年工業革命正是以蒸汽機的大規模應用為標志,突破了以往的經濟發展速度,對資源的利用率提高。
1.自然科學的影響
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沖擊著社會的方方面面,自然科學也隨之逐步打破藩籬。1662年英國皇家學會的成立,牛頓力學三定律的提出和波義耳在化學上的成就,都為機器的發明創造了條件。
2.技術創新的影響
工業革命對于生產技術創新的利用,遠遠比利用科學要充分。工業革命始于棉紡織業,工人們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發明的各種紡織工具.1733年飛校出現,織布速度提高,由此產生的“紗荒”迫使紡紗業做出改變,1765 年珍妮機應運而生,各種發明環環相扣,終于從人力進入直接利用白然資源動力的階段,在新的生產技術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必須配合它做出相應的改變。
1771年,第一座水力棉紡廠建成,這是近代機械工業開端。完整而復雜的機器系列出現.大規模生產成為必然,而直接利用自然資源由于自然資源的條件限制,已經不能滿足動力需求。蒸汽機通過燃燒煤間接利用自然資源產生動力,提供了穩定的生產條件,推動工業革命縱深發展。
蒸汽機的推廣和各生產部門的機械化,對機器制造業和采煤冶鐵業提出了技術革新的要求。工業革命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可以追溯到技術的創新,以飛梭開始,風起于青萍之末,盛于蒸汽機的廣泛運用,如此微瀾,匯聚成巨浪席卷社會。
毫無疑問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歷史通過工業革命的“蟲洞”飛躍發展的根源之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告訴我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探究科技革命對千歷定進程的影響手,發您程的影響,必須從經濟基礎入手。
1.對生產力的影響
生產力的迅速提高表現在大機器的使用提高率平均提高了勞動生產事,從1770到1840年,工人的日生產率提高了20倍,各部門產量也成倍增長。
生產力的發展、生產率的提高是社會的必然歷史趨勢,然而用短短70年使生產力得到了如此飛速的提高,不得不說科技革命、工業革命極大地壓縮了發展所需要的時間。英國正是是先借工業革命的蟲洞,迅速地走在世界各國前列,取得世界工業和世界貿易的壟斷地位。
2.對生產關系的影響
近代工廠制度的出現和迅速發展,基于機器生產使商品經濟在經濟生活中逐漸占主導地位。在這個過程中,生產技術的改良使大規模生產成為現實,分散的工場手工業和與農業聯系的家庭手工業逐步破產,工人被集中起來,逐漸失去了勞動的獨立性,機器操作也要求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和專業化,在馬克思的理論中,社會分工與私有制密切結合,使工人喪失了勞動的創造性和獨立性,成為機器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在生產效率極大提高的情況下,工人成為了生產的某個環節,依賴于機器存在的一個環節,成為被嚴格組織在工廠中的并依附于機器出賣勞動力的勞動者,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就這樣迅速地被確立,并且用以剝削工人了。
生產關系的迅速變化中,工廠制的出現改變了人與人的關系,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產生,恩格斯指出:“英國的工人階級歷史是從18世紀后半期,從蒸汽機和棉花加工機的發明開始的。”工業革命加速了無產階級隊伍龐大起來的過程,工廠制也加速了兩個階級對立的矛盾暴露,資本家無休止地追求利潤,對無產階級的壓迫,醞釀了矛盾的爆發。這是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的前奏。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的原始積累都是資本家參與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的籌碼。資產階級掌握國家權力,隨之而來的必然是系列實現和保護其自身利益訴求的政策和思想。1815年英國國會通過的谷物法,人為地維持國內糧食的高價,國內工業品市場隨之擴大,1832年6月通過的議會改革法案,新增工業資本家為選民,圍繞國會選舉改革的斗爭成為19世紀英國上層建筑一系列改革的先導。
在思想上,自由主義思潮和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興起迅速成為了資本主義國家治國放級經濟學的國理政的主泉,在這種自由主義、重商主義的影響下,功利主義、個人主義被奉行。無產階級因此受到剝削,社會主義思想初見端倪,并得以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逐步壯大,馬克思主義應運而生,無產階級逐步走向聯合,有組織地進行斗爭。
工業革命帶來的人們衣食住行的變化是不言而喻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必然會使商品的價值降低,人們可以用更少的錢,買到更好的東西。新的科學技術對于人們的生活也做出了極大的改變,蒸汽機的運用加快了人們的出行速度;農業機器的出現為人們的勞作帶來便利。除此之外,工業革命對經濟地理和人口分布的改變是巨大的。物產豐富的地區得以很快完成工業化,吸引了大批勞動力,曼徹斯特、伯明輸成為英國新興的工業城市,這些城市經濟發展迅速,大工業的發展也要求了人口的迅速增長,人口重心北移。
工業化和城市化相伴相生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在強制或者非強制的因素影響下,人口因此隨之從農村遷移到城市,促進了城市的建設。
此外,伴隨著煤炭的大量使用,環境污染一方面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另一方面從客觀上促進了環境保護相關的學科和思想萌芽。
綜上所得,工業革命對社會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飛躍式的加速作用。由技術革命興起的一系列創新使生產力發展速度加快,影響了其他社會的其他方方面面,在這個過程中科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此后的社會發展速度加快,科技革命的時間縮短,科技成果的影響范圍越來越大,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開放。科技的力量也愈發得顯現出來。工業革命至今,社會上逐漸出現了“科技崇拜”,掌握最新技術的國家或者組織,意味著將擁有更具威懾的力量和更為雄厚的經濟水平與物質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