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曉
(身份證號:1311271983****6692)
關于“大氣細顆粒物(PM2.5)污染與居民每日死亡關系的Meta分析”中建立了居民短期接觸大氣PM2.5污染的暴露反應關系,并得出結論:即大氣PM2.5濃度每升高100μg/m3,居民死亡發生率增加12.07%。目前已知的細微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主要包括:增加重病和慢性病患者的死亡率;使呼吸系統、心臟系統疾病惡化;改變肺功能及其結構;改變免疫功能;患癌率增加等。
PM2.5的主要組分是硫酸鹽、硝酸鹽、有機化合物、元素碳(EC)及土壤塵等[5]。研究表明,PM2.5由直接排入空氣中的一次微粒和空氣中的氣態污染物通過化學轉化生成的二次微粒組成。一次微粒主要由塵土性微粒和由植物及礦物燃料燃燒產生的碳黑(有機碳)粒子兩大類組成。二次微粒主要由硫酸銨、硝酸銨和二次有機氣溶膠組成,其形成的主要過程是大氣中的一次氣態污染物SO2、NOX、NH3、VOCS通過冷凝或在大氣中發生復雜的化學反應而生成。其中,硫酸銨和硝酸銨是水溶性鹽類,在水中的溶解度均較高。因此,大氣中的水滴就易成為二次污染物在1000m以下低空不斷累積的重要媒介[6]。PM2.5中一次粒子與二次粒子的比例因地、因時而異,主要取決于污染源的特征以及當地的氣象、氣候條件。
1.一次粒子排放源
在一次微粒中,塵土性微粒主要來源于道路、建筑和農業產生的揚塵;碳黑粒子主要來源于柴油發動機汽車、鍋爐、廢物焚燒、露天燒烤、秸稈露天焚燒和居民燒柴等。在一次微粒的各個來源中,PM2.5所占的比例相差較大,道路揚塵與建筑揚塵以粗顆粒為主,由燃燒產生的顆粒則以PM2.5為主。
2.二次粒子排放源
硫酸銨和硝酸銨的前體物SO2主要來源于燃煤鍋爐和燃油鍋爐,NOX主要來源于鍋爐與機動車,NH3主要來源于化肥生產、動物糞便、焦炭生產、冷凍車間和控制NOX的鍋爐。二次有機氣溶膠的前體物VOCS主要來源于噴涂、印刷、膠合板、家具、家居裝修等。在二次粒子的生成過程中,相對濕度不僅是決定二次粒子的生成和低空累積的重要條件,而且是決定二次粒子粒徑增大與散射率變化的首要條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與控制TSP、PM10相比,控制PM2.5更為困難,因為這不但要控制一次污染物,更重要的是必須減排其前體物,且減排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揮發性有機物等前體物的難度很大。因此,在控制PM2.5污染時,建議遵循一次粒子控制總量,二次粒子加強協同,城市重點考核,區域聯防聯控,減排循序漸進,防控標本兼治的總體思路。
1.實施區域污染分區分類管理
依據自然地理特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大氣污染程度、城市空間分布及區域內污染物的空間輸送規律,將區域劃分為重點控制區和一般控制區。針對不同區域出現的區域性復合型污染問題,將區域分為復合型污染嚴重區、復合型污染顯現區、傳統煤煙型污染控制區、自然源影響區,對不同區域各類型的污染,實施差異化的控制管理,有的放矢地制定污染防治措施。
2.提高環境準入門檻
在重點區域實施更加嚴格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禁止新建、擴建除熱電聯產以外的燃煤電廠、鋼鐵廠、水泥廠。繼續推行“區域限批”制度和行業準入制度,嚴把新建項目準入關,嚴格環境執法監管。污染嚴重地區考慮行業/企業不能準入的同時,還應實施更嚴格的行業/企業退出機制。
3.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
實施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堅持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控制相結合,采取多污染物、多污染源協同控制戰略。加強顆粒物與SO2、NOX、VOCS和溫室氣體協同控制;加強顆粒物與碳黑的協同控制,包括對部分重點工業(煉焦、磚瓦等)、柴油車等的控制。加強多污染物協同控制的基礎研究,研究二次無機/有機顆粒物生成及影響機制,解析大氣復合污染成因。
4.增加科研投入與科技創新
設立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大科技專項,摸清空氣質量變化規律,明確排放清單和控制對策,針對空氣質量改善途徑和階段目標以及相應的控制工程技術進行科學、系統、深入的研究。推動盡快設立中央財政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采取以獎促治、以獎代補等方式,著力推進工業企業污染防治、黃標車淘汰等重點治污項目,加強區域空氣質量監測、監控能力建設。地方各級環保部門也要積極聯合地方有關部門加大地方政府和企業大氣污染治理資金投入力度。綜上所述,PM2.5形成過程復雜,給大氣環境質量和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重要影響。因此,國家、各地方政府與環境保護職能部門應統籌協調,制定本地區空氣污染防治實施方案,明確工作任務和部門職責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