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愛群
(廣東省鶴山市沙坪街道樓沖小學,廣東 鶴山 529700)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成為了小學語文學科的主要目標。傳統文化作為我國文化內容中的精粹,其所能夠為我們帶來的不僅是文化的傳承,更是歷史的繼承,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融入傳統文化內容具有重要教育價值。然而,從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來看,傳統文化內容相對偏少,學生的學習也僅限于讀和背,這使得傳統文化的價值無法有效體現,為了更好的實現小學語文的素質教育目標,做好對傳統文化的應用研究至關重要。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想要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有效應用,就必須要構建起優質的傳統文化課堂情境,讓學生仿佛進入到了傳統文化課堂當中,給予他們認知、感官方面的引導,讓他們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逐漸樹立起自己的傳統文化意識,調動他們的傳統文化學習欲望。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興趣需求,我在進行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課堂情境構建時,會充分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興趣的內容,以確保傳統文化課堂情境能夠帶給他們足夠的引導,讓他們在情境的引導下獲得傳統文化素養的提升。每年我會按照任教年級學生的特點,結合教育局的要求,有組織、有目的地引導他們朗誦國學經典。例如低年級學生,我會在每節課之前,都會組織讀一些符合他們認知的傳統文化素材,包括《三字經》、《聲律啟蒙》等。中高年級就朗誦《中庸》、《大學》、《道德經》等。其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傳統文化內容去對傳統文化內容產生基礎認知,并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到傳統文化內容在韻律上的美感,由此來提高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內容的審美意識和認知興趣,實現對學生的文化熏陶,為進一步發揮出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打下基礎。
“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增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是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傳統文化內容予以有效應用的重要措施。從小學語文素材角度來看,其有很多內容都是以傳統文化為基礎予以設計的,例如《游山西村》、《題西林壁》等古詩以及《寓言兩則》、《晏子使楚》、《草船借箭》等課文,由此可以看出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考慮到小學生的心智發育和認知能力,教師并不能以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授課,因此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就變得尤為重要。例如古詩的教學歷來都是一個難題,在教學古詩《詠柳》一課中,為了低年級的孩子們更好地誦讀課文、明白詩句的意思,我不僅教學生朗誦的技巧,還把唱詩、吟詩引進課堂。看著學生們搖頭晃腦地學得有板有眼,興趣濃厚時,我更加明白了傳統文化的傳承一定要從小開始。在進行《晏子使楚》一課的教學中,其雖然以現代文的形式予以展示,但考慮到小學生有限的認知能力,教師仍要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以保證學生可以完全理解其中道理。我在分析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上,為他們設計了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課堂學習模式。在信息技術支持下,學生可以通過觀看動畫Flash去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由此做到以更為直觀的方式去體驗晏子的智慧,從而幫助他們更好的完成對課文深層內容的理解和學習,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增強他們對于傳統文化內容的認知帶來支持。
組織趣味實踐活動是提升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重要措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負責人,其想要發揮出傳統文化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實現對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培養,就必須要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學習的樂趣,因此組織能夠帶給學生良好學習體驗的趣味實踐活動,在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中至關重要。我在充分研究學生認知能力和興趣需求的基礎上,會為他們設計以下三類傳統文化實踐活動。其一是知識競賽,在班級或校園范圍內組織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指導學生們觀看中央臺的《飛花令》、《經典詠流傳》等節目。讓他們通過比賽和觀看節目的方式增加自己的傳統知識儲備。其二是在傳統文化節日組織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活動,例如在端午節邀請家長與學生一起進行端午主題活動,結合當地的龍舟文化讓學生講一講當地群眾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資料去了解屈原的故事,并通過與家長之間的合作去包粽子,由此來提高他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與體驗。其三是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去參觀書法展、畫展以及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展覽,讓他們通過近距離接觸傳統文化內容來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真正意義上培養其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為進一步實現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目標提供助力。
綜上所述,做好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有效應用,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還能夠為學生的語文素養構建帶來支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負責人,其必須要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能力,并根據課堂教學需求對傳統文化內容予以科學、有效的應用,確保其能夠幫助學生獲得語文知識學習、記憶和應用效果的提升,真正意義上實現以素質教育為基礎的課堂教學目標,為推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水平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