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儀
(鄭州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由人工智能技術所推動的智能新聞寫作浪潮通常被稱作“自動化新聞”(Automated Journalism)、“機器人新聞”(Robot Journalism)或“算法新聞”(Algorithmic Journalism),指“在沒有人工干預的情況下,使用計算機軟件或算法自動生成新聞稿件的過程”;其核心就是通過算法對海量數據進行排序、分類、關聯和過濾,并將整理過的數據適配和組合進相應的文章模板之中。[1]
自動化新聞在我國新聞傳媒界起步較晚,但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上均取得了進展。目前主要有四家媒體在進行自動化新聞的實踐,分別為騰訊財經的“Dreamwritter”、新華社的“快筆小新”、第一財經的“DT稿王”和《今日頭條》的“Xiaomingbot”。
2015年9月,騰訊推出自己的新聞寫作機器人“Dreamwritter”,發布國內首篇自動化新聞《8月CPI同比上漲2%創12個月新高》。同年11月,新華社推出的“快筆小新”,主要“供職”于體育部、經濟信息部和《中國證券報》,負責撰寫體育賽事報道和財經新聞。2016年5月,阿里巴巴與第一財經聯合推出“DT稿王”,在媒體、金融、電商、政府、體育、法律等需要基于邏輯寫作的領域發揮作用。2016年8月,《今日頭條》研發出了一款機器人(Xiaomingbot),這是一個基于文字直播數據進行新聞生成的系統。依靠先進的機器學習算法,該系統能夠實時地從文字直播數據中進行語句篩選與融合,從而在體育比賽的任一時刻生成高質量賽事報道。[2]
騰訊Dreamwritter從2015年9月面世至今,已經經歷了四個版本的迭代,目前,Dreamwritter正處于第五個版本的探索階段,主要致力于開發大數據服務新聞生成和機器人智能算法寫作。新華社“快筆小新”已經可以采集多位金融專家的微博,動態關注并采集他們發表的相關言論,對其相關內容進行關聯分析,分析結果作為素材供編輯記者采寫深度稿件使用。下一階段將結合UGC新聞來源認證技術,逐步提高機器人采寫UGC新聞的范圍,更好地為編輯記者服務。
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自動化新聞生產隨之發展,機器人寫稿逐漸進入人們視野。有人對機器人寫稿充滿期待,也有人對傳統新聞記者的未來表示擔心。
1.加快了新聞生產的速度和總量
在報道事實性新聞時,媒體最需要的就是速度。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期間,《今日頭條》“xiaomingbot”通過對接奧組委的數據庫信息,實時撰寫新聞稿件,完成一篇稿件的時間約為2秒左右。奧運會開幕后的13天內,共撰寫457篇報道,涉及羽毛球、乒乓球、網球等大小賽事,平均每天30篇以上,發稿速度幾乎與電視直播同步。[3]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系主任林愛珺在一次講座中曾指出:web1.0到2.0時代的轉變帶來了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具有全民傳播、全時傳播、全域傳播、全速傳播、全媒體傳播、全渠道傳播、自凈化傳播、全民互動性等特征。現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路透社”的全媒體時代,受眾對信息即時性的需求愈發強烈。
2.具有多、準、快、全的特點
換而言之也就是說機器人寫作具有較強的數據信息統計、存儲、采集、分析等功能,可以快速、便捷、準確的獲取數據信息。一方面,面對海量的數據,機器人可以依托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其進行規模性的處理;另一方面,機器人生產新聞,可以不依賴于現場采訪獲取素材,而是通過對現有數據、資料進行快速搜集加工編制而成,在數據量足夠大、樣本足夠多的情況下,機器人寫稿可有效避免假新聞出現,提高新聞的精確度。
3.有效地生產和推送個性化信息產品
在大數據時代,新聞信息的生產與傳播呈現出一對一的特點。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協助下,個體用戶的特征得以凸顯,從而新聞機構能為其打造個性化的閱讀產品。此外,人工智能技術支持新聞報道根據受眾的反饋隨時做出調整,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從用戶中來,到用戶中去。”以《錢江晚報》“小冰”為例,“小冰機器人”這個板塊下記錄了小冰每天繪制的一批“新聞卡片”,在新聞卡片上含有標題、圖片、梗概和通過社交平臺數據抓取網友的最有代表性的兩種觀點,新聞卡片的內容選擇主要是基于搜索引擎數據篩選出的當天的熱門新聞事件。這些篇幅簡短、節奏明快的報道,滿足了人們碎片化閱讀的需求,提高了人們信息獲取的效率。[4]因此,機器人寫稿使得內容兼具趣味性和可讀性。
1.基于標準化程序
目前,自動化新聞主要集中于財經報道和體育報道,新聞產品也主要是那些標準化程度較高的消息,其寫作、編發的新聞稿件,也多是簡單的資訊類新聞,對于復雜新聞事件的報道則只能通過人類的指導來完成。這主要是因為寫稿機器人尚不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只能依據既有的數據和事先設定好的程序來寫稿,不能像人類一樣思考并提出問題。通過標準化程序生產出來的新聞作品更多的是客觀敘述,很難表達復雜感情,語言也枯燥乏味。
2.寫作模式固定,適用面較窄
機器人寫稿的核心是利用大數據對信息進行分析,然后套用固定算法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再用人們能夠接受的或新聞報道要求的格式呈現。其寫稿流程分數據采集、數據加工、自動寫稿、編輯簽發四個環節。技術上通過“三步走”來實現:根據各業務板塊的需求定制發稿模板,數據自動抓取和稿件生成,各業務部門編審和簽發。這也是寫稿機器人僅適合體育、天氣、財經等資訊性較強的新聞報道的原因之一。
信息科技時代,我們正生活在一個越來越由人工智能所定義的世界里,就新聞領域而言,技術的侵入早已不是新鮮事。機器人的數據處理能力明顯強于人類,在人人都用數據說話的時代下,機器人寫作是大勢所趨。
人工智能的發展對傳統的新聞報道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機器人通過特定的計算機程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工的新聞寫作,使得傳媒行業對記者和編輯人才的需求會逐漸減少,逐漸淡化相關工作人員的作用。所以,AI時代,記者一定要肩負起更多的責任。
1.時代呼喚更有深度的記者
前文已經提到,機器人寫稿只能滿足簡單咨詢類信息的需求,所以大量復雜、跨界、有深度、情感細膩的新聞生產仍需要人類記者。這意味著,具有專業經驗和復雜采編技能的記者編輯對于新聞行業仍然起著支撐作用。解釋性報道、分析性報道需要情感投入、知識積累、邏輯思維等諸多能力,因此記者在需要投入觀察、情感、體驗甚至創造力的新聞中仍然是無法取代的。
2.人機協作是必然趨勢
彭蘭有一個觀點:現在的機器寫作基本是一種“人工模板”+“自動化數據填充”的模式。也許從當下來看,機器寫作實質意義并不明顯,甚至會被質疑為“噱頭”。她認為,未來的機器寫作有可能在規律的提煉、情感的表達、原因的分析以及細節性的描寫方面得到提高。可以預期的是,未來的寫作將是人與人工智能的結合。機器的作用,不僅僅是自動獲取數據并進行填充,也不僅僅是尋找與運用那些可重復使用的“粒子”,還將體現在引導新聞線索的發現,以及拓展寫作的深度或廣度上。[5]人工智能技術使得“用戶畫像”更清晰,可以為用戶量身定做內容。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能 + 傳媒”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逐步生成新的智能傳媒,在各類智能終端上無障礙實現人機互動。[6]雖然智能媒體有強大的信息搜索、處理和分析能力,但離不開人機互動,涉及情感、倫理、價值判斷等環節都需要高精尖的人類團隊進行操作。在“人工智能 + 傳媒”發展進程中,并非意味著記者即將失業,而是需要更專業的媒體從業者。
結語: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更多地被引入媒體內容生產和傳播領域,人們會看到智媒體更有力地走來。目前,自動化新聞正在迅速發展,成為當前新聞業中異常顯眼的一股勢力。同時,在自動化新聞快速發展的同時,其存在的階段性問題也日漸顯現出來。寫稿機器人不是要取代記者和編輯,而是解放了勞動力,讓采編人員將精力集中于更深層次的思考、情感訴求的挖掘。未來的新聞實踐中,記者和機器人如何在新聞報道中實現角色互補,仍然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