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對中國人而言,絕非僅僅是容身之所,同時也是心靈的港灣和情感的歸處。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住房保障體系的建設。從“憂居”到“有居”,再到“優居”“宜居”,人民群眾的住房條件在不斷改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我國住房保障體系建設,與住房制度改革的進程緊密相連。自1998年全面房改以來,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公租房、棚戶區改造、共有產權房等多種保障形式不斷探索更新,為人民群眾撐起一張越織越密的住房保障網。
一組組數據足以證明,住房保障事業結下累累碩果:截至2018年底,3700多萬困難群眾住進公租房,累計近2200萬困難群眾領取了公租房租賃補貼;5000多萬“夾心層”通過購買經適房等配售型保障房解決了住房問題;棚戶區改造,讓上億棚戶區居民“出棚進樓”;農村危房改造,讓1700多萬農民住上放心房……相較于1978年,2018年城鄉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增長了4.8倍。
隨著時代的發展,住房保障的各項制度也在調整中不斷完善。從“補磚頭”到“補人頭”,租賃型保障房開始唱主角,覆蓋人群越來越廣;從重建設到建管并重,保障房的準入、使用、退出機制越來越嚴密、越來越公開透明,審批程序也越來越簡易便民;一系列財政補助、土地優先供應、信貸扶持、稅費減免等支持政策相繼出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不斷提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住有所居”的夢想正在變成現實。
住房保障工作成效斐然,但也面臨多重問題和挑戰:“夾心層”住房難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法律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管理效率有待進一步提升;央地權責有待進一步厘清……
習近平同志指出,加快推進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是滿足群眾基本住房需求、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目標的重要任務,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必然要求。
實現住有所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人民群眾的殷殷期盼,也是黨和政府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在新時代、新征程中,住房保障更需要向高質量方向發展,不斷完善、豐富住房保障的手段,共同實現人民群眾的“安居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