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大
(內蒙古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大課程觀”非常強調個體直接體驗的重要性。從現代課程理論的角度看,一切課程都是建立在"經驗"課程本質基礎上進行,“大課程觀”研究的主要范圍就是在學校期間接受到的全部教育經驗,這個系統是由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共同構成的。
通過對課程本質觀的比較分析,從本質上看學習者學到的是“課業及其進程”,但是學習者不光是在學校學到了課程的計劃、內容、目的、范圍、活動等等,還學習到了很多其他方面的經驗。例如,學習者學到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流露的思想觀念;學到了學校的物質環境、精神環境、制度環境所滲透出的教育性經驗等。所有的這些因素都對學習者產生了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課面對的挑戰很多人說,現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是一種空頭式的表現形式,空洞式的教育傳授模式,沒什么成效,是在浪費人力和物力。這種說法雖有些偏激,但也反映出一些現實問題?,F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傳授確實存在效果不佳,形式比較單一,內容比較抽象等等不足。
存在的主要問題如: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比較抽象,缺乏吸引力。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教學方法需要改善。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課堂的傳教方式有待創新。第三,網絡媒介利用還不夠充分。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網絡媒介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了,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課應廣泛使用網絡媒介來有效促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第四,缺乏社會實踐環節。大學生這個大群體要更多地接觸社會,要多去體驗社會,體驗真實地社會工作環境充分地感受社會生活,。第五,缺乏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的教育方法,施教者往往把所有的工作都投入到優秀的學生群體當中,而忽略了特殊群體,這樣的教學模式沒有起到全方位的拉動過程,這部分的群體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邊緣化,其實不怎么優秀的學生往往是更需要得到老師的關懷。
大課程觀的定義是隨著課程研究的不斷深入,基于課程與教學,課程論與教學論的關系上轉型產生的。在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課中,大課程觀被合理地應用在教學與課程當中,突破了傳統上的二元獨立模式。從發展的角度看,現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是以實踐狀態為主的教育模式。從潛隱的影響力方面看,大課程觀思想強調通過實踐的,間接的,內隱的方法來豐富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從學生自身體驗的角度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思想政治課。促進個體發展方面則是對學生提供了極大的幫助,使學生對政治課產生了學習興趣。大課程觀理論主要研究范圍是學生在學校期間獲得教育經驗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通過引入大課程觀思想,可以使抽象的課程內容具體化。大課程觀理論主要強調的是個體直接體驗的重要性,學生通過實踐環節學習課程內容,充分理解知識的真正含義,感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這樣的實踐教學方法具有針對性的學習內容,提高了教學的實效性。在大課程觀的理論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取得了幾種方向性的指引作用;
(一)大課程觀理論指引了學科課程。構建高校思政課程學習要從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估方面入手。首先,明確課程教學不是追求知識傳授為目的,而是為轉變學生對思政課程學習的抵觸情緒為終極目標。其次,在教學內容上,培養大學生的主動意識和負責意識,提高自我認知能力,這個階段最好在大一新生階段就開始培養,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最后,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應側重合作方面的教學模式,教師與學生應不斷的互換角色,教師是策劃、組織、引導、鼓勵的扮演者。
(二)大課程觀理論指引了活動課程。活動課程不同于學科課程,它是屬于隱性課程的范疇?;顒诱n程是課程建構的組成部分,應該有計劃的實施并加以保障,活動課程具有加強學科課程學習的功效,把抽象、單一的學科課程內容通俗化和大眾化,隨著高校建設的蓬勃發展,活動課程形式逐步多樣化,點面結合,更具針對性,充分的激發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是今后高校開展學科課程構建的重要因素。
(三)大課程觀理論指引了時間課程。大課程觀強調的是個體直接體驗的重要性,社會實踐是實踐課程的基本范疇,高校實踐基地能夠培養出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溝通能力,使學科課程內容活學活用,是廣大學生們學習知識能力的重要途徑。
(四)大課程觀理論指引了環境課程。高校思政課程的學習主要通過有形或無形的文化教育、制度教育、組織教育等環境因素對學生產生潛在的意識形態,學校、家庭、社會是大范圍在內的隱性課程影響因素。高校應從隱性影響因素方面結合和給予支持,有針對性開展校園環境課程,提高學生的自覺性與主動性。
大課程觀理論對高校思政課程起到領悟、運作、體驗的作用,可以減弱正式課程的不靈活性,教師可以領會思政課程與真正教學實施課程之間的差距,根據學生的反應隨時進行調整,因為每個學生對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解,會產生不同的體驗或學習經驗。在大課程觀思想體系中,指導整個思政課程有效的實施與運作,使高校思政課程發揮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需要我們轉變教學理念,思政課程與教學關系的演變需要新的思想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