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利穎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教師進修學校,河北 保定 071100)
現在,農村初中生大多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究其原因是農村初中生沒有明確的閱讀目的,更沒有太多的書籍供他們去讀,資源不足。農村初中生的家長有多少給孩子們購買課外書讀的?又有多少個家長自己去讀書的?教學二十年來我遇到的很少。所以,造成初中生的閱讀量不足,達不到新課程標準要求的閱讀量。那么,如何在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筆者以學生主體有效發展為出發點,結合自己的農村教育教學實踐,談一談個人看法。
農村是教育相對落后的地方,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為主,學生在課堂中很少提問甚至沒有提問。傳統的教學模式影響下,學生沒有質疑的習慣,久而久之,連提問的勇氣都沒有了。這樣學生更少提問,老師滿堂灌情況更加嚴重,形成了惡性循環。特別是性格內向的學生,表現更為突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就是板凳上坐著一個個不說不笑不鬧“好”學生。這種教學的后果是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現象。實踐已證明這種模式不符合社會發展需要,所以必須循序漸進進行變革。老師要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地思索,及時發現并肯定學生的提問,以點帶面地促進班級大膽質風氣的形成。例如,在教學《愚公移山》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山難移,是不是有更好的辦法解決出行的困難?我鼓勵大家回答,結果眾說紛紜。有個學生說,可以搬家。有一個平時內向不常發言的學生發言,他說,他認為搬家不好,因為要從此會有背井離鄉的痛苦,也是對困難的逃避,愚公是做不到的,但是,如果把交通搞好卻比較實在,例如修一條路。還有些同學就說那還可以造一架飛機。他也反對他們的說法,認為沒有技術條件,那是不現實的事情。這個學生的表現得到了充分地肯定,后來能更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活動了。而且他還帶動了幾個內向的同學和他一起進步。和諧的課堂要體現老師引導學生學習的和諧。
明代學者陳獻章說過:“前輩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笨梢娰|疑的重要性,因而要讓學生心有質疑。
閱讀是從書面材料中獲取信息的過程。這種學習的過程從聽覺上通常分為兩種文式,朗讀和默讀。按照語文朗讀和默讀環節可以在字、詞、句、段、篇四個方面進行質疑。應該讓學生“口到、眼到、耳到、心到”地閱讀,去發現更多的問題。如這個字不會讀,這個詞不懂意思,這句話不理解,這段話不明用意,這篇文章不明主旨,表達了作者的感情不明等等都是常見疑點。學生的基礎等不同又會造成其質點疑的不同,但是,無論怎樣凡是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不解就是學習中的質疑點,而用心地閱讀就是尋找疑點的唯一方式。
質疑要用明確的問句提出來。如字不會讀可以提出“這個字怎么讀?”的問題;詞不懂意思可以提出“這個詞是什么意思?”;這話怎么理解,這段話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好處,這篇文章主旨是什么,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等都是常見質疑方式。質疑點較多時可能教學生先在書本上圈點批畫,邊讀邊做記號,讀完再一一提出。在小組學習活動中應要求學生在小組內宣布自已的提問。應該提高閱讀效率以提高學生的質疑水平。閱讀的目的是,借助材料增長知識和能力,那么越用心的學生就會提出越有水平的質疑。因此,提高閱讀質量也是提高學生提出質疑水平的重要條件。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要讓學生熱愛質疑,老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只有對知識的渴求才可以促使學生更熱愛學習。心理學認為在這一點上中學生初中生一樣,而且隨年齡的增長后者更強?,F行語文閱讀教學材料,都是古今中外的精華之作,很多地方可以激發學生好奇心,中間有朗朗上口的語言美,有飽含正義的情感美,有引人入勝的故事美等等。教師要善于運用材料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例如在《公輸》一文中,可以讓學生講一講魯班發明鋸子的動人傳說,引發他們對魯班其他故事的好奇心,再引導他們有興趣地質疑。
學生的質疑精神要長期發展,要讓學生覺得對閱讀材料的探索本身就是一種快樂的享受。例如《小溪流的歌》本身就是一個優美動人的童話故事,是學生閱讀的好材料。再如引題中的“小溪流有一個歌,是永遠唱不完的。”是不少學生發現的第一個質疑點,有的學生提出了“一個歌”是不是量詞誤用?是什么意思?有的提出了“為什么是唱不完的?”“有的提出了“歌唱的是什么內容?”學生好奇地提問,快樂地閱讀故事,專心又熱情的探索答案。學生學而不疲。如果說表揚是暫時的表揚學生,那么學生在學習中嘗到學習的愉快就是永遠的動力。教師在學生閱讀教學中要做好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只要啟發得當,學生是能夠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提出問題的。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把學習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