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宇
(湖北省咸寧市青龍山高中,湖北 咸寧 437100)
隨著我國進入到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我國的經濟水平、科學技術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等都得到了明顯提升。尤其是對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來說,為了能夠有效提升教學過程的質量,教育部門采取新課改的模式,重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以高中語文的教學來說,加強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不僅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操,而且對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
有關傳統(tǒng)文化的定義并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有人認為這是對古代文化的統(tǒng)稱,有人認為這是我國時代性和民族性的辯證統(tǒng)一,這些都是正確的。筆者在查閱資料總結后認為,所謂的傳統(tǒng)文化指的就是中華民族世代傳承下來的古代的文學、史學、禮儀習俗、倫理道德、科學技術、語言文字等[1]。而傳統(tǒng)文化所具備的特征也十分明顯,第一個是民族性,傳統(tǒng)文化使我們漢民族在歷史長河進步過程中所積淀的財富,具有本民族的特色。第二個特點是多樣性,主要是形成了以漢民族為核心且融合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多樣化狀態(tài),豐富度非常高。
所謂的語文素養(yǎng)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豐富的語言積累、熟練的語言技能、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和高雅的言談舉止等內容[2]。為了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選擇了大量和傳統(tǒng)文化有關的文章進行學習。一方面有助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美德的弘揚,另一方面還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情懷。以李密的《陳情表》一文為例,學生在經過學習之后能夠充分理解課文本身所涉及到有關“孝順”的美德,并且受到觸發(fā)愿意為之付諸行動,去更好地對待家中的長輩,將將“孝順”美德帶到家庭中、社會中。
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已經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可以說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我們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就知道我國的四大發(fā)明多么具有跨時代的意義,而且在長時間的應用過程中被外國人所接受和認同,是幫助我國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另外在進行《景泰藍的制作》課文學習的時候,老師引導學生去了解景泰藍獨有的制作技藝,將民族特色和古代人民的智慧展示出來,幫助學生民族自豪感的進一步提升,從而積極參加到古代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隊伍中去。
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相關規(guī)定:“要增加學生學習文化的意識,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遺產繼承的重視程度,并且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3]。傳統(tǒng)文化作為我國歷史上沉淀下來的一筆重要財富,無論在物質文化形態(tài)還是精神層面都很豐富。學生通過在高中語文課文學習的過程中沒有主動地了解和掌握文化相關的知識點,培養(yǎng)自身的愛國精神和奉獻精神,以便更好得進行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
我們現階段使用的高中語文教材內容都是經過精心的選擇和編排的,而且還會不定期進行審查和修訂,將一些意義不明確的文章剔除,換成具有時代意義的內容。因此,在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兼顧了文學作品中的質與美,可以說都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經典。在這樣的發(fā)展背景下,作為高中語文的教學老師必須要深入挖掘課本中每一篇文章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因子,將講課的重點從文章的內涵理解轉變?yōu)閷鹘y(tǒng)文化的弘揚和傳承上,要求學生對文章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傳統(tǒng)、民族心理、價值觀念等有一個清楚的認知,這也是幫助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重要方式。
想要在高中語文課程教育的過程中來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第一步要根據學生的需求和理解能力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在初步開展的時候,可以選擇傳統(tǒng)文化內涵深厚、但是理解起來比較簡單的文章,以推動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精神文明建設的加強,并注重高中語文課堂和諧安寧的氛圍營造,制定出不同類型的學習計劃,進一步實現兩個文明成果一起抓的目標[4]。其次,可以利用通俗易懂的國學文化培訓教材,或者人們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小故事大道理為素材進行高中語文教育工作目標的確立,最終使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過程中的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被集合在一起,為學生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還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各項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活動,豐富生活。
漢語是我國特有的語言類型,使我們漢民族長期以來使用的日常交流語言,也是中華民族思維的主要反映手段。因此,在進行傳統(tǒng)文學作品學習的過程中,須依照漢語特有的思維方式去理順思路,只有這樣做才能夠透過文字抓住古典文學的精髓。尤其是唐詩、宋詞、對聯(lián)等類型的文學作品,其句式的特殊性更好地反映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講解這些文章的過程中,要啟發(fā)學生去感悟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特點。
總而言之,語文作為我國教育過程中比較關鍵的基礎課程設置,對于提升學生專業(yè)知識和綜合素質來說頗有意義。在高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滲透進入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助于相應的精神文明建設北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更具有意義。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成為了新課程改革過程中的一個關鍵課題,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