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珂
(安徽建筑大學城市建設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引言:環境設計是基于某一或某些主體的客觀環境,以設計的手法進行整合創造的實用藝術。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公共藝術設計、景觀設計等都需要涉及環境設計知識。相較于傳統的設計專業,環境設計對人才的實踐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利用實踐技能,將藝術設計融入到客觀環境中來,是衡量環境設計人才專業素質高低的主要標準。但是,從目前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來看,學生獲得的實踐機會有限,難以在專業體系中達到更多項目設計鍛煉。針對此,高校需要結合當前環境設計市場的人才需求對實踐教學體系進行構建。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教育教學理念也正在發生變化。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在推動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過程中,首先要從思想認識層面入手,扭轉以理論培養為主體的課程建設方向,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平衡。在轉變教育理念的過程中,高校一方面要滲透“以學生為本”的基本理念,從學生的個性培養引導參與實踐,從學生的未來著眼,創設真實的實踐情境,進而激發學生自主設計靈感,提升學生的設計實踐技能;另一方面強調市場導向,根據當前環境設計發展要求,對學生的綜合素養進行優化,推動教育供給改革,以滿足環境設計的人才需求。
傳統環境設計教學模式中,學生的設計實踐主要在課堂進行,模擬化的設計任務難以將學生代入到逼真實踐情境中來,限制了學生在環境設計中的實踐參與。針對此,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在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中,應積極引入項目教學,依托項目為學生構建真實的設計流程,在理論應用、互動交流、項目探索中發展實踐素養。在環境設計專業的項目教學中,高校應積極開展與企事業單位的合作,引入設計項目,并組織學生成立設計小組,針對項目要求參與社會實踐調查,明確設計要求,并在教師的指導下討論、互動、修改,給出設計方案,進而在項目評價中不斷完善、改進,提升實踐素養。
工作室制度是現代職業教育實現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是實現教學、實踐、成果轉化的主要途徑。目前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師生依據理論課程,對環境設計任務“閉門造車”,缺乏與市場的嚴格檢驗,更難以將設計方案轉化為實際作品。針對此,高校應從職業教育中借鑒經驗,積極推動工作室制度的建立,利用骨干教師主持,引導學生進入工作室參與項目研究,并兼顧學科融合,連接企事業單位的設計項目,進而完善學生實踐素養培養。在工作室制度運行中,一方面高校應根據學生層次,制定階段性的參與方案,推動學生實踐素養循序漸進的發展;另一方面完善工作室管理規范,促進內外交流,強化實踐教學成果,推動設計作品的轉化。
完善的實訓基地是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強化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主要平臺。從目前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實踐需求來看,多數高校的實訓基地建設不到位,實踐空間有限、設計材料不足,環境模擬與實際情況相脫節等問題層出不窮。針對此,為確保環境設計專業實訓培養與學生需求相契合,高校一方面要加強資金投入,積極打造產學研平臺,優化實驗室條件,為教師的專業教學以及學生的實踐探索搭建優質平臺;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市場資源,引導學生進入企業實習、見習,利用企業環境延伸高校實訓空間,推動產學研的有效融合。
教師作為實踐教學的主導者,其實踐素養的直接影響著學生參與設計實踐的空間范圍,以及實踐操作技能的發展。在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隊伍的構建主要依靠理論研究,缺乏對實踐素養的考核與評定。而根據現代市場發展需要,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在教師隊伍構建中,應契合實踐教學要求,引入“雙師型”培養機制,兼顧教師的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在“雙師型”培養過程中,高校一方面要完善“雙師型”教師的評定標準,根據實踐教學要求明確教師職業水平;另一方面拓寬培養渠道,從多方面吸引人才,為環境設計實踐教學提供充足的師資力量。
教學考核是檢驗人才培養效果的必要步驟,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根據實踐教學需要,應轉變傳統的考核思路,打破理論考察的局限,設計能夠體現學生實踐素養的考核標準,優化考核方式,從而形成全面、客觀的評價反饋。例如高校可以采用設計作品大賽的方式,調動學生參與實踐;根據學生獲取行業資格證書的能力,評價其設計能力;根據企業給出的實習意見分析其專業素養,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綜上所述,加強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是高校完善環境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實現與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的重要舉措。針對當前實踐教學體系不盡完善的問題,高校應積極轉變教學理念,調整實踐課程內容;引入項目教學,引導環境設計實踐;完善工作室制度,強化實踐教學效果;搭建產學研平臺,完善環境設計實訓基地;引入“雙師型”培養機制,打造具備實踐素養的教師隊伍;加強教學考核,完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進而為環境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創造充分的實踐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