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3)
我國傳統文化是在幾千年歷史發展中,人民積累下來的智慧的結晶。我國傳統文化涉及的范圍很廣,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了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曲、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后語等形式。傳統文化是最能反映一個民族的特性和風貌的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筆者結合本人的專業進行展開論述,希望通過本人最為熟悉的方面,將問題闡述清楚。
繼承與創新是藝術發展眾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對范疇和規律,藝術在它發展的過程中其內在結構是繼承的,如建筑在中國同一種形式經過了幾千年的延續和發展,建筑形式和構造方式都在不斷的進步和完善,在中國經歷戰爭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前的時間段,都是以中國傳統的建筑形式為主,皇家宮殿建筑為代表的北方建筑,園林為主要代表,南方以小型園林和江南水鄉白墻黑瓦形式為主。在戰爭之后為了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以后大量的外來文化傳入中國,新的建筑形式、建筑結構以及新的建筑材料的傳入使得中國城市的面貌煥然一新,一棟棟鋼筋混凝土結構和玻璃外墻的大廈拔地而起,國際主義的建筑占據著絕大部分的中國城市,米斯“少即是多”的建筑思想,柯布西耶對于城市形式的愿望在中國得到了實現和最好的見證,毫無特色成為了中國城市的特色,中國傳統建筑的形式似乎在我們這一時代失去了繼承和發展。
首先從最為熟悉的中國傳統園林這一方面展開論述。園林可謂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最具代表性。從園林的布局方式來說,中國傳統的造園范式在漫長的發展中不斷發展和完善,現在所能見到的任何一種布局方式都是有法可依,有理可據。園林的景觀布置不是單純的為了美而美,必須服務于它所具有的功能性,它是將環境蘊含的豐富的文化以及人的情感,賦予到整個設計當中,且實際存在的東西是設計的基礎,必須滿足它基本的功能然后才能在此基礎上發揮想象。另外色彩的搭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每一區域在歷史的發展當中都會形成自己獨有的色調,是最能體現某一地域自然風貌、文化習俗的重要識別標志。比如徽派建筑就以白墻灰瓦和馬頭墻為特點,這是正式區別于其它地域文化最顯著的特點。另外,建筑使用材料的使用也是非常的講究,一般來說都會就地取材,有時會因為一些特殊因素也會少量的采用一些其它地方的材料。例如貝律銘先生設計的蘇州博物館為了使屋面與整體風格達成統一,屋面放棄使用蘇州當地建筑常用的小青瓦,這種小青瓦易碎易漏,而且需要經常維修,無論是堅固性、工藝性和平整度都達不到建筑的要求,轉而采用深灰色的花崗石來取代,這一運用不但沒有破壞了特色性和整體性,反而使建筑獨具特色,給園林的設計形式提供了很好的參照。
現在的園林發展越來越趨于統一化,以往進行風景園林設計師主要以體現地域性、繼承性、生態性、功能性、經濟型等方面為主,而現在則是把經濟性為首要考量原則。具有鄉土特色的設計是為了當地人適應的生活方式為基礎的,當地的鄉土元素會在整體的規劃設計中體現出來。而繼承與地域性又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不論什么地方的鄉土風貌都是在繼承的原則下保留下來,并繼續傳承保留人們的“鄉愁”,在觀光游樂時有一種歸屬感并且具有獨特的代表性。生態性是保持這個地方的生態平衡,保護原有的生態環境,恢復物種和自然景觀的多樣性,在進行設計時必須加強生態性的觀念,方案的最初目的不只是為了滿足需要而忽略了自然,而是倡導綠色設計原則,為了保護本地資源和環境而做出努力,當然自然的破壞令人痛惜,保護自然是每個人不可推卸的責任。功能性包含了審美、文化和使用功能,不是只為了單純的觀賞而設計,而是與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相關聯的特色設計。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實際的可實施性,并沒有一味地追求新穎、新異,不顧現實條件,在材料和植物的選擇上盡可能的采用一些當地的一些材料和本土植物,既達到體現地域特色又可以節約成本的目的,在工程的資金的投入和后期的維護時帶來極大的方便,避免造成資源的浪費,違背經濟性的原則。
柏拉圖曾明確提出,藝術活動由靈感和手藝而來。藝術家被看做與預言家、先知、占卜者、巫師有同等能力的人,在藝術生產的活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之后,成為了一個具有獨立性和專業性的群體。在方案實際實施過程中考慮到的功能性、技術性、理性、經濟性將各個方面考慮到的問題融合整匯,避免有時因為技術的限制而影響到整個工程的進程,確保達到預期的效果,避免作品效果大打折扣。作為創作的最后階段,把前期的構思物化出來呈現在人們的面前,是一個令人激動的階段。人工和自然的結合,所包含的知識層次多、范圍廣,注重對自然的加工,巧為因借以及人工的創造,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把建造材料和建造技術結合起來,借助工程技術來實現完整的園林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