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少剛
(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興隆鄉人民政府,河南 開封 475100)
作為基層政府及工作人員,要積極傳達和落實上級會議精神,并對當地當前扶貧工作做出安排部署。一是做好標注穩定脫貧工作。全鄉標注穩定脫貧工作嚴格按照規定程序進行完畢并歸檔。二是各村包村干部、幫扶責任人、村干部再次對貧困戶進行大走訪、大排查,完善檔卡信息,強化政策宣傳,做好群眾工作,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與協調。筆者對入戶幫扶及今后精準扶貧的工作思路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探討。
一、轉變扶貧方式,實現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參與式扶貧轉變在過去的扶貧工作中,部分幫扶單位把扶貧工作簡單理解為給錢給物,有的甚至事無巨細大包大攬。這種扶貧方式,可能一時見效,卻解決不了根本的、長遠的問題,還容易助長一些貧困群眾“等靠要”的思想。因此,要轉變傳統扶貧方式,建立可持續的扶貧長效機制,實現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參與式扶貧轉變。我市興隆鄉地勢平坦,光照充足,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干燥,春季風和日麗。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四季分明。農產品資源豐富,盛產小麥、玉米、棉花。近幾年來,興隆鄉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團結奮進、扎實工作,圍繞以胡蘿卜、大蔥為主露地菜生產,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目前,全鄉已形成了萬畝大蔥基地、2萬畝胡蘿卜生產基地。萬畝露地菜生產基地,優質黃桃、蘋果、秦酥梨等為主千畝林果生產基地,2002年建成了豫東地區最大的胡蘿卜批發大市場,成功注冊了.興隆,牌綠色無公害胡蘿卜蔬菜商標,農業生產已步入高效、規模、產業化進程,成為了開封市區名副其實的菜籃子。通過優化政策供給,建立健全收益與勞動掛鉤機制,讓主動脫貧、勤勞致富的貧困群眾能夠獲得更多實惠,以此調動貧困群眾脫貧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農業產業化的一系列產業鏈接,在當地政府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貧困家庭脫離了貧困,走上了自給自足的小康生活,同時當地工業單位也滿足了很多當地農行就業崗位。目前,在筆者的分包幫助5戶貧困戶,現已脫貧。
二、推廣“參與式”扶貧,激發貧困群眾的發展潛能在扶貧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建設、扶貧產業發展、環境綜合整治、扶貧工作監督等多個層面,賦予貧困群眾更多的知情權、參與權、受益權,使貧困群眾從脫貧攻堅的旁觀者變成積極參與者,充分激發他們的致富動力。創新參與方式、拓寬參與渠道。例如,在基礎設施建設、危房改造、殘疾人家中的無障礙通道、衛生治理、環境綠化等過程中,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引導貧困群眾通過自我勞動實現脫貧致富;在產業發展中,鼓勵他們以土地、房屋、勞動、集體資源等入股,通過參與產業發展獲取收益。
三、強化典型示范引領,培樹村民文明新風
積極開展致富能手、道德模范、文明家庭、脫貧家庭星級評選活動,廣泛宣傳脫貧致富的典型人物和先進事跡,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引導貧困群眾,讓他們學有榜樣、干有方向,培育起“自強自立、勤勞致富”的良好風氣。另外,還要依托村民自治組織,積極完善村規民約,從根本上消除一些地方存在的貪圖安逸、安于現狀、游手好閑、嗜酒賭博等歪風陋習,避免因不良風氣而產生致貧返貧現象。注重扶智,實現從“無力脫貧”向“能夠脫貧”轉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教育水平,是切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應持續完善覆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全鏈條的多層次教育扶貧政策。整合優質教育資源,為貧困家庭子女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機會。同時,要提高就業技能培訓和創業扶持的針對性,積極創新教育平臺和培訓方式,使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能學得一技之長,增強經營創收能力。如衡水市饒陽縣北歧河村采取“黨校+”辦學模式,對貧困群眾進行訂單式培訓的做法,值得學習借鑒。加強科技扶貧。建立多元化科技扶貧投入體系和網絡式科技服務體系,以扶貧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為龍頭,吸引高等院校、專業技術協會、科技推廣機構、技術專家、志愿者等進入服務鏈條,通過實施技術指導員或科技特派員制度,對有需求的貧困戶,開展“一幫一”結對幫扶,提高貧困群眾的科技增收能力。
四、探索“農業+扶貧”模式,發展現代特色農業
興隆鄉農業生產已步入高效、規模、產業化進程,立足產業扶貧重點,探索創新農業產業化扶貧模式,大力推進現代特色農業發展,依托特色產業發展帶動貧困群眾實現穩定就業和持續增收,從根本上鞏固了脫貧成效。推進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堅持把培育特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將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與脫貧攻堅工作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政府建設基礎設施,企業、合作社投入產業資金、技術、信息的方式,做強特色產業品牌,有效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通過政府獎補引導,鼓勵社會資本發展農業企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市場經營主體,創新經營模式、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升農業品牌競爭力。積極推進扶貧小額信貸模式,鼓勵貧困戶帶資入股參與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和能人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經營。
五、結語
落實監督檢查機制,推動扶貧責任落實,嚴格壓實縣、鄉、村三級書記抓扶貧責任,實施縣處級領導和后盾單位包片區、包點負責制,使脫貧攻堅責任層層落實,并及時有效地研究解決產業扶貧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建立脫貧攻堅常態化交叉督查工作機制,結合開展脫貧攻堅“大走訪”活動,加強鄉鎮之間交叉督查。充分運用督查考核結果,實行末位排名約談制度,對連續多次排名倒數的鄉鎮黨政領導班子進行約談,將督導問責的壓力轉變為推動脫貧攻堅落實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