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藝
(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在如今的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將對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作為一個關鍵課題,積極加強相關的研究、探討與實踐,改進、優化教學策略,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如此才能使學生實現更加全面的學習、成長與發展。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為我們如今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提供了重要的統領與指導,其要求教師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為基本綱領,切實落實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任務。核心素養既從學生個人主體性角度出發,也從整個社會的宏觀角度出發,對學生適應社會發展,所應當具備的相關素質、品格、能力等,做出了系統性的規劃與說明。核心素養的結構體系復雜和完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便是“審美情趣”這一項,其主要是強調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意識、審美能力以及創造美(表現美)的能力,開闊學生的思維、眼界,豐富學生的思維、內在,讓學生能夠在平凡的生活當中發現美、創造美(表現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文觀念、價值觀念,更好的感受與融入生活,這對于學生的主體性、長遠性發展來說,具有非常大的影響[1]。音樂,是一門藝術性的學科,其在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方面,本身就具有先天的優勢,可以幫助學生從韻律中、歌詞中,去體驗美、感受美、認識美,并將美創造、表現出來,從而達到有效提高學生審美素質的目的,促進學生實現更加全面的學習、成長與發展。由此可見,通過音樂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是尤為必要的。
在中小學的音樂教學中,要想有效培養起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教師首先是要讓學生能夠主動的參與到對音樂“美”的欣賞中來,這一點是非常之關鍵和基礎的,如果學生在主觀上,缺少審美的動力和欲望的話,他們便不可能真正感受到美之所在,更不可能體會到美的意義。為此,作為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應當要激發學生欣賞美的興趣,以興趣為動力,驅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音樂審美。
例如,在莫扎特、貝多芬等音樂大師的鋼琴音樂作品欣賞教學當中,很多學生都會認為其過于的抽象,不能理解,因而缺失審美的興趣和動力。為了改變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從作者的生平和背景故事著手,向學生講述莫扎特、貝多芬的個人成長事跡、創作事跡,以及作品是在什么樣的環境下創作出來的,和作者當時的生活、精神狀態有什么聯系等等,如此便可以讓學生對其作品產生“傾聽”的審美興趣,并有助于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可以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欣賞中來,受到審美熏陶,增強其審美情趣,提高其審美素質。
審美,在很大程度上屬于是一種心理、思想與精神上的活動,受環境和氛圍的影響非常大。在實際的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如果在適宜的情景之下、氛圍之下,學生的心理、思想與精神活動往往可以更加的深入、細膩、敏銳,這樣更有助于其感受到“美”,并深刻的認識和解讀“美”。為了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嘗試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景,以此營造濃厚的審美氛圍。
例如,在《綠藤兒爬滿小窗口》、《櫻花》、《碼頭調》、《瀏陽河》等歌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一些簡單的道具,將課堂布置成與歌曲相對應的情景,將教室布置為一條蜿蜒的河、在教室貼滿粉紅色的“櫻花”、將講臺布置為碼頭、在教室窗口貼掛“綠藤”,然后讓學生在這樣的情景當中,去學習和欣賞音樂,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還可以調動起學生的情感活動,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認識和感受,使學生得到有效的審美熏陶[2]。
不可否認,音樂是抽象的,這可能會讓中小學生難以切身感受和體驗到其美的所在,為了增強音樂審美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教師可以嘗試在教學中引入和應用圖形譜,即通過各種圖形、符號以及色彩等,將原本抽象的音樂用直觀、形象、可視的方法展現出來,如此便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和體驗到音樂的韻律之美,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提高他們的審美素質。
例如,在《弗拉門戈舞曲》、《霍拉舞曲》等歌曲的教學當中,教師便可以根據音樂的韻律,繪制對應的點線圖形譜,讓學生對著圖形譜來進行音樂的欣賞,通過對圖形譜的識別,更好的感受、掌握音樂的韻律,體會韻律的流暢,情緒的歡快、活潑,進而提升他們對音樂的認識和審美。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幾點之外,在實際的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還應當多引導、組織學生進行歌曲的演唱表演,自主的參與到音樂美的創造、表現中來,使其獲得更高層次、更加深入的審美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