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摘 要:愛國情懷是熱愛、維護自己的國家的一種情結,是個人和國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主要部分。盡管不同時代的愛國情懷的表現形式不同,但這種正義而有凝聚力的力量經久不衰。小學生正處在人生的啟蒙階段,是形成和發展愛國情懷的關鍵時期。如果能利用好這個關鍵時期,使得小學生獲得正確的身份定位,對于其心理健康和今后發展都有長遠的影響。如果能利用好少先隊這個主陣地,通過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滲透愛國主義教育,那么愛國情懷的培養更有意義。
關鍵詞:小學生;愛國情懷;少先隊活動
一、愛國情懷對于小學生的價值意義
一個真正的人才,不僅要擁有才能,更要擁有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首要一點就是熱愛祖國。愛國的深遠意義就在于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與民族責任感,是我們小學德育的一個重要內容還在于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愛國主義教育要幫助小學生了解祖國秀麗山川、五千年的歷史、璀璨文化和華夏對人類世界的巨大貢獻,從而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同時也讓他們了解屈辱的近代史,不忘國恥,激勵他們報效祖國,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志向。
鑒于此,教育者根據小學生心理發展的階段性特點,通過思想意識的引導,讓良好的愛國情懷種子埋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要求他們從小就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家鄉,并外顯為愿意為集體無私奉獻的行為。因此培養小學生的愛國情懷最為核心的就是對本國價值觀的內化。作為教師應該從小教育孩子以報效國家為己任,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二、愛國情懷在少先隊活動中的實際意義
小學生思維還不成熟,需要更多的具體形象思維幫助他們理解抽象的意識。愛國情懷不是自然而然生成的,需要具體的媒介幫助。少先隊陣地就是最直接的方式。對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時代賦予小學教育的歷史使命,在進行愛國教育的同時,激發起學生努力學習、熱愛生活的決心,用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為全面參與建設小康社會打基礎,做準備。
(一)立足小學生的實踐體悟
愛國情懷作為社會精神的一部分,需要循序漸進培養,由淺入深,逐步幫助小學生形成愛國情懷。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的啟蒙階段,如果教育者強制性地對他們灌輸愛國情懷的概念,可能根本就不能達到教育者所期待的教育效果,相反還會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感覺教育者講述的毫無意義,空洞無趣。古人云:知之深,愛之切,行之堅。學生愛國之情的激發更是如此。輔導員借助傳統節日開展活動,將原來死記硬背的愛國情懷理論學習變為靈活巧妙的情境式學習,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將愛國情懷外化為個人行為。少先隊開展活動的一項原則就是注重學生的實踐和體悟。少先隊活動按照實踐育人的要求,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使得小學生能夠感受和體驗,比如開展參觀、尋訪等身體力行的實踐活動,參與社會生活實踐,幫助小學生認識到個人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在這些活動中小學生親身體驗到國家的概念,體會服務他人的意識,最終形成良好的愛國情懷和身份定位。
(二)注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
少先隊活動的組織開展遵循兒童的愿望與他們的愛好,遵循他們心理發展的特點。活動出發點在于一切從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一切從小學生快樂成長的角度發出,通過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和感興趣的形式,讓孩子們參與活動。通過這樣的形式,小學生可以在活動課程中愉快地體驗,快樂地接受關于社會和國家的知識。開展這樣豐富多彩的活動,把小學生緊緊地集結在一起,在一個有組織的氛圍之中,愉快地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通過生動形象的手段來教育小學生,這種生動直觀的形象很容易受到學生的喜愛,并且易于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
(三)獲得政策上的支持
《少先隊組織根本任務基本層面工作讀本》為少先隊活動培養小學生的愛國情懷提供了有力的指導。在讀本中提倡各小學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設計少先隊活動,促進小學生的道德發展,增強他們的國家認同感和自豪感,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基。如今,全國少工委已經頒布的《少先隊活動綱要》,明確指出教育部門和學校要支持少先隊活動課程的普及;學校應該把少先隊活動課納入小學課程表中,為保證少先隊組織的活動爭取了時間。它還提出了少先隊活動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要培養少年兒童的愛國情懷。毋庸置疑,此綱要的出臺為學校通過少先隊活動課程培養小學生的愛國情懷提供了政策方面的保障。愛國情懷作為一種看不見、摸不到的形式存在著,它作為社會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體現了國家的道德規范、價值觀念,并滲透在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因此培養小學生的愛國情懷最為核心的就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作為教師應該從小教育孩子,要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維護祖國統一、自覺報效祖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四)形成學校特色的需要
比如我校就開展“民族精神代代相傳,家鄉英雄我來頌”這一活動,要求少先隊員經歷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一個過程就是作為家鄉人中的一員尋找最值得驕傲的十個人與十件事;第二個過程是隊員通過各自找尋的結果在中隊里交流、討論并統一意見,達成共識;第三個過程是以“手抄報”的方式來反映各中隊調查討論的結果。三個活動的開展都提升了隊員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性積極性,這次活動既體現了我校的辦學特色,又使得學生通過學習和體驗自我提高,促進了學生對家鄉的認同感,也讓民族精神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三、在少先隊活動中培養小學生愛國情懷的措施
(一)挖掘教材,時時滲透
利用小學學科滲透豐富、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教材,將愛國主義教育的培養滲透到語文課一撇一捺的書寫和字正腔圓的朗讀中,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舍我情懷中;數學課的推理想象中,或者是道德與法治課中講到的祖國經濟發展和歷史典故中。用生動的文字、沉淀的史實、具體的圖表、精準的數據等對少先隊員進行愛國情感的培養。宣傳典型事例,激發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從學校學科的方方面面來滲透。語文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有助于對孩子們的思想教育進行引導,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的課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中講述的就是周總理因為看到落后的中國而從小立下宏偉志向的故事。我校少先隊利用這節課的內容,各中隊組織題為“我的理想”的征文朗誦大賽。
(二)渲染氛圍,處處影響
學校的校園文化和氛圍能為少先隊活動提供良好的場地,不管是走廊、閱覽室還是教室、實驗室,處處懸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做出過貢獻的人。孩子們放學上學,課間還是課中都置身于這樣的紅色經典和濃濃的愛國情懷氛圍中,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受到影響,在內心深處想成為這樣的人。這些生動、直觀的形式,給少先隊員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精神環境。以“我們的節日”一系列活動為機會,通過親身參與、實踐體驗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比如,我校在暑假安排學生參觀紅色基地,了解先烈的英勇事跡,通過一個個感人的故事震撼孩子的心靈;利用“九一八”事變等這樣濃厚歷史卻又沉重的事實,讓學生了解這段歷史背后的故事,將真相客觀地呈現出來,知道近代屈辱的歷史實際是當時社會的落后所致,艱苦卓絕的革命年代一批仁人愛國志士不斷涌現。李大釗,陳獨秀,聞一多……這些鮮活的名字和名字背后的故事都令孩子們潸然淚下。盡管年代久遠,但是這些人的精神卻無不激勵著后人,這就是愛國的力量,不管多久,不管多遠都將永遠被人銘記。“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品,而是一個人生命的動力,有了理想就有了靈魂”,這樣的精神和力量在任何時代都是需要崇尚的,見賢思齊,說的不就是少年兒童的“向師性”嗎?當身邊時刻充滿著正能量,大情懷,那他們絕不是膽小,怯懦的人。他們就一定是有責任有擔當有抱負的一代人。
(三)貼近現實,人人參與
組織觀看一些流行而且更具有時代氣息的電影,如《戰狼》《紅海行動》《厲害了,我的國》等勵志又振奮人心的影視教育,在視覺效果的沖擊下,激發孩子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影片結束后,孩子們帶著對影片人物的敬佩,滿滿的正能量。“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是《戰狼》中最經典也是最振奮人心的一句臺詞,劇中這句話令主人公挺身而出,最終贏得了勝利,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中國公民無論走到哪里,身后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所以當影片結束的時候,孩子們不約而同地鼓起掌,這是他們發自內心的掌聲,是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的掌聲,此刻,相信不需要任何人解釋什么是家國情懷、民族大義。他們已經深深地在心靈里埋下了這顆叫愛國的種子。小學生年紀小,你說的話也許對他們來說難以理解,但是電視的沖擊會比語言更有說服力。越小埋下愛國的種子,長大就會長成參天大樹,這棵有著愛國情懷的大樹,定將擔負起民族復興的重任。孩子們紛紛表示要像影片中的人物一樣在祖國危難之際挺身而出。這種純粹的英雄主義實際上就是孩子們的愛國情懷的具體表現。和平年代更加需要愛國之情的支撐,在各種中國威脅論的背后有多少虎視眈眈的眼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有智慧有理想,愛祖國愛人民的人站出來。少年兒童作為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必將承擔起復興大任、迎接時代的重任。
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世界一體化的不斷推進,我們的愛國情懷受到了挑戰和沖擊,面對這種客觀存在的問題,并不會以我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鑒于此,培養小學生的愛國情懷就顯得尤為重要。確實,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培養他們的國家意識有著廣泛而深遠的意義。愛國情懷是作為一個國家的公民在對本國的人文、社會、自然體會和認知的基礎上,將本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內化后,逐漸形成對自己國家的歸屬感、自豪感,并做出親國行為的心理過程。少年隊是中國共產黨創立和領導的中國少年兒童的群眾組織,培養小學生的國家意識是少先隊組織的重要任務,是黨對小學生成長的根本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大家庭的迫切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際需要。
參考文獻:
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M].中國工人出版社,2006-06.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