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大自然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他倡導在大自然中發掘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資源。但是在資源獲取過程中,教師不能做隨隨便便的“拿來主義”者,必須從幼兒園和幼兒的實際出發,對幼兒身邊的資源進行調查、梳理、加工、合理運用,讓這些資源真正成為能夠引發幼兒主動探究、想象和創造的重要媒介。
關鍵詞:區域環境;農作物材料;幼兒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7-0074-02
引 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教師應通過創設和有效利用環境影響幼兒。我園地處農村,身邊有豐富的農作物材料,這些材料具有成本低廉、隨手可得和開放性的特點。如何讓身邊的資源更好地為教學所使用,打造屬于農村幼兒園特有的區域環境,一直是筆者所在園所思考的問題,也是筆者開展研究的初衷。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大自然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他倡導在大自然中發掘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資源?!队變簣@教師專業標準》中也提出:“要合理利用資源,為幼兒提供和制作合適的玩教具和學習材料,引發和支持幼兒的主動學習?!蔽覉@地處農村,身邊有豐富的農作物材料,那么,該如何收集、整理、合理運用這些農作物材料呢?在此,筆者與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材料調查
為了對周邊的農作物材料有一個完整的認識,筆者發動教師、家長和幼兒一起進行身邊農作物材料大調查。我們調查的農作物材料包括人工種植和非人工種植的各種植物,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設計調查表。調查表收齊之后,筆者將收集到的農作物材料進行分類匯總,大致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樹葉、樹枝、竹子、稻草等自然作物;第二類是蠶豆、毛豆、赤豆、綠豆等糧食作物;第三類是南瓜、黃瓜、茄子、萵筍等蔬菜作物;第四類是橘子、柿子、枇杷等果類作物。
二、材料梳理
1.材料的安全性
材料的安全性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不安全的材料在梳理過程中最早被剔除。留下來的材料在使用過程中也要進行安全加工。只有保證材料的安全性,才能放心讓幼兒使用。
2.材料的普遍性
材料的普遍性主要體現在收集的材料是本地區出產、種植的,是周邊環境中自然生長的。這樣不僅使材料獲取比較方便,而且能保證數量充足。
3.材料的耐用性
梳理材料過程中,園所將材料的耐用性作為一個重要考核指標。經得起反復使用的材料,不僅在經濟上節約了成本,而且解放了教師的雙手,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幼兒的點滴成長。
三、材料加工
1.上色
一般情況下,投入區域環境的材料都是原生態的本色材料,沒有鮮亮的顏色。對于幼兒來說,他們比較喜歡色彩鮮艷的材料。所以,當教師將黃豆染成色彩斑斕的五色豆的時候,幼兒興奮不已,重新激發了他們運用豆豆開展各類游戲的興趣。有了這次的成功經驗,筆者還對蘆葦、藺草、絲瓜莖等材料進行染色,同樣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切斷
樹枝、樹干、竹子、蘆葦等材料一直受到小朋友的喜愛。如果直接將樹上鋸下的一段樹枝不做任何加工放到區角中是不合適的。未經修剪的樹枝不僅不安全,而且會讓幼兒無從下手,所以筆者將較粗的木段鋸成片狀,讓幼兒在木片上繪畫;將較細的樹枝鋸成長短不一的小段讓幼兒分類、排序;將一些修剪好的樹枝供幼兒進行涂色和粘貼。幼兒在游戲中需要不同長度、不同形狀的材料,所以對原有農作物材料根據幼兒游戲的需要進行切斷加工,是非常必要的。
3.打孔
為了拓展農作物材料的玩法,筆者給很多農作物材料打上了孔。比如,一些豆類的農作物材料,未打孔之前,它們更多的是作為拼圖、分類、裝飾使用;當筆者給它們打上孔之后,它們的玩法也得到拓展,搖身一變,成了串珠玩具,通過孔的大小來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發展水平。平時,幼兒喜歡在木片和竹片上進行美術創作,在竹片和木片上打上孔之后,幼兒將這些竹片和木片串聯起來后就做成了古樸的門簾,成為區角之間的隔斷。很多農作物材料打上孔之后不僅玩法得到了拓展,而且更利于幼兒作品的展示。
四、材料使用
1.整體環境的布置
為了營造幼兒園的農味特色環境,在環境整體布局上,筆者緊扣主題,盡量采用身邊的農作物材料。比如,走廊樓頂的吊頂是用竹子搭建而成的屋頂造型;樓梯口布置的是用木頭搭建的農家小屋;一樓走廊布置的是幼兒手繪的樹枝;二樓走廊布置的是幼兒的藺草編織作品,三樓走廊布置的是幼兒用樹葉、樹皮、樹枝、木片、麻繩等材料制作的裝飾畫;樓梯上布置的是幼兒用開心果殼、核桃殼、豆子等制作的貼畫作品。
在班級整體環境布置上,我園采用每班根據各自特色選擇1到2種農作物材料作為主要元素對班級環境進行整體規劃和設計。如果你走進以樹枝為主要元素進行環境打造的班級,會看到班級主題墻的整體框架是用樹枝圍合而成的,班級的掛飾和隔斷是用樹枝編織而成的。當你來到以藺草為主材料的班級,會看到主題墻和幼兒作品展示墻的背景是用藺草編織而成的席子做成的,美工區里開設的是藺草編織區。閱讀區里投放的是藺草制作的各種形狀的坐墊。可以說,教師把各種農作物材料都進行了很好挖掘,幼兒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可以耳濡目染地感受著家鄉的一草一木。
2.區域環境的創設
自從將農作物材料引進班級區域后,我園的區域環境也在發生轉變。美工區出現了毛豆、蕓豆、樹葉、樹枝、刨花、玉米芯、絲瓜莖等農作物材料,幼兒呈現的美工作品更加豐富,也更有創意。生活區和小吃店以前只能拿一些仿真和教師自制的食品進行烹飪,招待顧客,現在隨著農作物材料的投入,教師在生活區提供了真實的食材。萵筍上市的季節,生活區里滿是家長從地頭拔過來的萵筍,教師利用這些萵筍和幼兒開展剝萵筍、萵筍排隊、刨萵筍、切萵筍、焗萵筍和萵筍品嘗等活動。建構區中,教師將一些竹片、木墩、竹筒、木片、小木梯投入其中。運用這些材料,幼兒搭建的作品更趨立體化,規模更大,寶塔、農家小院、大橋等建筑,相繼在幼兒的手中應運而生。
3.游戲情節的拓展
中班幼兒喜歡在美工區用橡皮泥制作餅干,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幼兒制作的餅干大同小異,普遍都是圓形,沒什么創意。如何激發幼兒的想象力,進一步拓展游戲情節呢?可以利用農作物材料。于是,教師決定從提供的材料入手,在提供橡皮泥和一些模型的同時,還增加各種形狀的餅干圖片以及一些豆子、蔬菜、橘子皮、絲瓜筋等農作物材料。在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觀察餅干除了圓形還有哪些形狀,思考還可以用哪些材料制作不同的餅干。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各種形狀和口味的餅干應運而生。他們用各種豆子裝飾餅干,運用絲瓜筋制作雙層餅干,運用蔬菜和橘子皮制作夾心餅干,還萌生了開餅干店的想法。
結 語
農作物材料的開發利用,為區域環境創設開創了一個新的天地[1]。當把身邊這些由家長和幼兒收集的農作物材料投入游戲時,幼兒非常喜歡,也非常愛惜、非常自豪。因為這些材料是他們和家長一起收集的,甚至在收集過程中還發生了有趣的故事。在與材料和同伴的互動中,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也得到了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潘云霞.區域環境創設中自然材料的運用[J].早期教育(教育教學版),2018(05):1.
作者簡介:邱小勤(1978.7—),女,江蘇蘇州人,一級教師,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屯村實驗小學幼兒園園長,研究方向: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