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麗娟
摘 要: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構成部分,在新時期背景下,作文教學需要關注到教學方法的創新,構建起全新的教學模式,承載作文教學的有效開展。層遞式教學,是一種教育改革環境下產生的新理念。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對層遞式教學予以實踐應用,讓作文教學更有層次感,推動每個學生都取得切實的進步發展。對此,首先分析了層遞式教學的本質內涵,然后探討實施層遞式教學應該關注的要點,最后對其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提出了一些建議措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層遞式教學
作文教學的主要作用,就是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從一個班級學生的實際水平來講,學生的寫作能力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而寫作教學包含的內容也比較豐富,如果在課堂上一次性將相關內容灌輸給學生,那么學生肯定不能有效掌握。因此,就需要基于層遞式理念,讓課堂教學具有層次性和遞進性,逐步向學生傳授相關的理論知識,這樣才能讓學生有效地理解與掌握。
一、層遞式教學本質
所謂的層遞式教學,其本質內涵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層次化,二是遞進性。層次化,指的就是對一個班級學生,要考慮到學生實際的水平差異,對學生實施分層教學。在寫作方面,班級學生中有的寫作積累和知識掌握水平較高,而有的寫作積累和知識水平相對較低。學生水平存在差異,自然就不適宜采取統一化的教學。遞進性,指的就是課堂教學要劃分為不同的環節,從基礎知識向練習實踐逐步遞進。對應寫作教學來講,就需要先闡述理論知識,再分析寫作案例,最后進行寫作實踐,這樣逐步遞進,就能讓課堂教學條理清晰,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教學要點
對于小學語文課程的作文教學來講,實施層遞式教學,有一些要點需要關注,把握這些要點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首先,要靈活設計課堂教學。在正式教學實施之前,教師就應該立足層遞式教學的內容,對課堂的教學內容與流程環節進行合理設計,確保教學活動實施順利。其次,要加強課堂指導,注重不同環節之間的過渡銜接,要確保不同教學流程的銜接順暢,讓課堂教學一氣呵成。最后,要落實課堂評價,針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分析,了解學生尚且存在的問題,并以此反思教學活動的不足,對后續教學展開針對性優化,讓層遞式教學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對層遞式教學的具體實施
1.合理設計課堂教學
在實施層遞式教學前,教師應該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合理設計,對內容安排與流程構建有效設計,制定對應的教學方案,這樣才能為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針對“我的植物朋友”這一內容進行寫作教學的時候,主要就是練習對植物的描寫。在進行教學設計上,在內容安排上,教師要立足課本知識,拓展不同難度的內容,將其分別構建為不同的作文教學內容包。同時,在內容包中要分別設計寫作技巧知識、閱讀素材和寫作練習三個不同方面的內容,這樣才能為遞進式教學的開展奠定基礎。在教學流程設計方面,應該先設計導入環節,這個環節主要就是將閱讀素材導入進來,組織學生展開課前閱讀、積累素材。然后設計新課講解環節,這一環節就需要將寫作技巧知識引入進來,并結合課前的拓展閱讀材料,對相關技巧知識予以講解。最后對于寫作實踐環節,就需要結合事先準備好的寫作練習,指導學生在課堂上展開寫作實踐鍛煉。
2.加強各環節教學把控
在有效設計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教師就需要展開實際教學。對于課堂上的各個教學環節,需要加強把控,指導學生有效學習。在課堂導入環節,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將水平層次相近的學生劃分為一個小組,給他們下發符合其水平的閱讀材料,引導小組集體閱讀,并且針對預設的問題展開討論。而在課堂講解環節,就需要針對基本的寫作技巧合理分析。比如對于比喻這種修辭手法,就要結合閱讀素材,從中找出比喻句,從本體、喻體、比喻詞等方面切入,對比喻修辭手法有效講解,確保學生形成有效掌握。最后,就要指導學生展開寫作練習,可以先開展仿寫、擴寫等小練習,再進行寫作練習。
3.做好作文教學評價
對于層遞式教學,還需要關注到教學評價這個方面的工作。也就是在學生完成寫作練習之后,可以組織學生在小組內進行相互評價,彼此分析各自的寫作練習是否存在問題,是否對相關技巧實現了利用。在此基礎上,則需要教師進一步展開評價,針對學生在寫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由此反思層遞式教學的不足,然后對教學活動展開優化改進,讓層遞式教學可以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發揮出更大的效果。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層遞式教學具有積極的作用,語文教師要基于這種模式,做好教學設計,然后依照教學設計,合理落實教學工作,并對各個教學環節加強把控,并通過評價持續優化教學,確保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姜洪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層遞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分析[J].中國新通信,2018,20(12):180.
[2]江葉.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層遞式教學模式分析[J].課外語文,2017(33).
[3]史小芬.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層遞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6(3):86.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