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璇


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是高職院校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和外交大局,提升教學水平,增強學校國際影響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本研究聚焦湖南高職院校,通過問卷調查、實地采訪等技術手段,分別從院校整體規劃、教師隊伍國際化程度、學生國際化活動類型、教學國際化程度等幾大方面調查和分析各校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現狀。研究發現,省內高職院校正努力建設健全國際化師資隊伍,開拓中外交流合作項目,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到國際化活動中,國際化視野不斷拓寬。但管理機構與規劃不完備,尚未形成完善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國際化程度較低,政府、企業、學校之間缺乏聯動機制,培養的人才達不到培養“一帶一路”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
一、引言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指出,各高職院校應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培養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促進中外人文交流。探索援助發展中國家職業教育的渠道和模式。開展國際職業教育服務,承接“走出去”中資企業海外員工教育培訓,建設一批魯班工坊,推動技術技能人才本土化。
湖南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已初步完成貿易、基地、物流、融資、產品服務等五大平臺建設,推動湖南企業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助力湘企“走出去”,成效顯著,如湖南建工集團、黃金集團、中聯重科、中車株機等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達成合作意向或 簽署正式協議的項目達 70 多項。在推進過程中,需要一大批語言精、技能強、素質高、具有全球視野的國際化人才。但沿線合作企業普遍面臨職業技術培訓能力不足、技術技能型人才匱乏等問題,急需國內高職院校配合沿線企業培養大批國際化人才。此背景下我省高職教育如何發揮作用,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支持國家“一帶一路” 倡議的實現迫在眉睫。
二、調研情況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實地采訪等技術手段。筆者分別從院校整體規劃、教師隊伍國際化程度、學生國際化活動類型、教學國際化程度、政校企聯動等幾大方面調查和研究湖南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現狀。省內11所公立高職院校國際交流部門相關負責人參與了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一)各院校都高度重視培養國際化人才,管理機構與規劃不完備,缺乏完善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
面對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以及我國發展戰略的需要,我省各高職院校都對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性具有高度共識。
省內大部分高職院校在培養觀念上十分重視或比較重視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各高職院校都制定了國際化發展戰略或者在學校發展戰略規劃中對本校的國際化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但就如何培養國際化人才缺乏整體規劃。且省內大多數高職院校外事部門面臨任務繁重、人員緊張、與各部門聯動不通暢等問題,各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尚處于探索階段,缺乏明確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完善的國際化人才培養制度、規范化的人才培養過程、標準化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
(二)教師隊伍國際化程度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本研究將教師隊伍中國際教師的比例、有海外學位的教師比例、三個月以上出國學習研究的人數作為教師隊伍國際化的重要指標來考察。
1.國際教師比例嚴重偏低
國際教師是衡量高校國際化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 和 QS公司發布的世界大學排名都將其納入了評估體系。國際教師不僅能擴大高職院校的國際視野,在教學、科研等方面帶來國際化的先進理念和方法,有利于培養國際化人才。參與問卷調查的11所省內高職院校,10所院校的國際教師占教師總人數比例基本都在0.5%以下,1所院校比例為0.5%-1%。反映出我省高職院校教師擁有的外國國籍教師非常少,教師隊伍國際化程度低。
2.擁有國外獲得學位的專任教師人數較少
筆者對11所省內高職院校中擁有國外獲得學位的專任教師情況作了調查,以各院校專任教師(國外獲得學位)占教師總數的比例為標準,只有1所學校(9.09%)專業教師(國外獲得學位)占教師總數的比例大于5%,2所學校(18.18%)為1%-5%,其余8所(72.73%)學校該比例均小于1%。反映出我省高職院校教師擁有國外獲得學位的專任教師人數少。
3.有三個月以上國外學習經歷的教師偏少
高職教師到國外院校學習、開展學術交流、出席國際會議,學習借鑒國外先進教育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研究方法、實驗技術,提升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是實現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國際化的重要手段。通過對11所省內高職院校每年派送的出國學習教師人數及出國學習三個月以上的教師人數調查顯示,只有2所院校(18.18%)每年派出30人次以上,2所院校(18.18%)每年派出20-30人次,2所院校(18.18%)每年派出10-20人次,其余5所學校(45.45%)每年派出人數少于10人次。其中,有三個月以上國外學習研修經歷的教師人數普遍偏少,1所院校平均每年有10名左右教師出國學習(3個月以上),3所院校平均每年有5名左右(3個月以上),3所院校平均每年有1-2名(3個月以上),其余4所院校均無國外學習三個月以上的教師。
4.聘請海外學者來校講學情況
目前,我省高職院校國際教師、國外獲得學位的教師、去國外學習進修三個月以上的教師數量都很少,聘請海外學者來校講學,對于教師學習國際職業教育先進理念、前沿思想、教育方法是個很好的途徑。調查中,8所院校(72.73%)聘請了海外學者來校講學,其余院校(27.27%)未聘請海外學者來校講學。
國際化的教師隊伍是培養國際化人才的先決及保障條件。調研發現,省內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國際化程度普遍偏低,主要表現在國際教師比例低、擁有國外獲得學位的教師人數少,出國學習研修三個月以上的教師人數少。應鼓勵院校面向海內外招聘人才,可適當放寬國際教師、海歸人才的招聘條件;定期選派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出國開展專業性強、質量高的學習研修,或聘請相關領域國際知名的學者定期來校講學,以學促教,并以此帶動各校同專業教師間的交流與切磋,帶動專業教學的國際化。
(三)學生參與國際化活動的情況
1.學生參與的國際化活動多樣性
問卷結果顯示,7所院校(63.64%)為學生提供的兩種國際化交流活動大于兩種。其中,有9所院校(81.82%)為學生提供海外學習交流機會,6所院校(54.55%)開展了本校學生與留學生的聯誼活動,4所院校(36.36%)學生有機會參加各種國際技能比賽,3所院校(27.27%)學生有機會參加各種國際性展覽會、3所院校(27.27%)學生有機會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會議。
2.學生海外交流學習的主要形式
學生到國外交流學習,是培養國際視野、了解外國文化、接觸國際先進技術、領略先進教育思想的必要途徑。目前,高職院校學生海外交流學習主要通過短期訪學、交換生項目、學歷提升、海外實習四種方式。問卷顯示,9所院校(81.82%)開設了學歷提升項目,7所院校(63.64%)開設了交換生項目,6所院校(54.55%)開設了海外實習項目、5所院校(45.45%)開設了短期訪學項目。
通過對學生國際化活動和海外交流學習的情況調查,11所院校的學生們都有機會參與各種國際化活動和海外交流學習項目,擁有較為國際化的校園氛圍,有利于培養國際化意識。但是,省內高職學生普遍具有外語水平低、國際化專業知識薄弱、國際態度和全球意識不強、跨文化交際能力低的問題。如果不從根源上提升學生的外語水平、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掌握國際化的專業知識,將影響學生參加國際化活動的熱情,學生融入國際化活動的程度也將大打折扣。
(四)教學國際化程度整體偏低,制約著國際化人才培養。
教學是人才培養的基本手段。教學國際化程度如何直接決定著國際化人才培養能否實現,決定著人才培養的質量。針對教學國際化,本研究主要考察了國際化專業設置情況、課程國際化程度、國際化實訓基地建設情況、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情況。
1.缺乏國際化專業設置和規劃
通過實地采訪,11所高職院校在國際化進程中,在專業設置和發展方面缺乏國際化考量。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專業缺乏國際認證,專業認證是發達國家對高等教育進行專業評價的基本方式。某一專業通過專業認證,意味著其畢業生達到行業認可的質量標準。就目前來說,湖南省高職院校各專業均未通過國際認證。二是專業國際化特色不突出,目前省內高職院校的多數專業,其人才培養目標、方案、課程設置等方面均缺乏國際化規劃。三是專業領域狹隘難以形成國際競爭力,一些院校發展特色專業,在國內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但是卻很難在國際上形成競爭力。四是專業更新慢,不能及時關注國際發展前沿。
2.課程國際化程度不高
培養“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應使其具備良好的語言水平、較強的跨文化意識、以及扎實的國際化專業知識。目前,省內高職院校的教育課程體系與當前我國“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寬領域、多層次、國際化、復合型”人才需求相差很遠。院校應該在課程設置上重視對學生的國際化基礎與需求的研究,加強英語應用能力的課程比重、開設跨文化課程、并進一步提高雙語課程的質量。
3.國際化實驗室或實訓基地少
據調查顯示,目前只有少數省內高職院校與外國學校、機構或企業合作,設立了國際化實驗室或實訓基地。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國際化程度直接影響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國際化實驗室或實訓基地的設置,有利于高職院校開展國際職業教育服務,開展海外員工教育培訓。
4.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少
中外合作辦學是衡量院校國際化的重要指標之一,發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將帶動教學資源、師資、教學標準的引進,從而促進教學的國際化。據調查,目前湖南省高職院校中,只有少數院校開辦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從以上調查結果可看出,省內各高職院校教學國際化程度整體偏低,表現在專業及課程國際化程度低、國際化實驗室或實訓基地少、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少。
(五)政府、企業、學校之間缺乏聯動機制
調查發現,院校與“一帶一路”沿線企業缺乏交流與合作,也是制約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重要因素。許多高職院校對當地企業、國內企業的人才需求十分熟悉,形成了很多成功的校企合作的模式。但是,省內高職院校與“一帶一路”沿線企業合作的成功案例,還寥寥無幾。必須由政府牽線搭橋,為沿線國家企業與高職院校搭建交流平臺,提供對話機會、政策扶持、財政支持,鼓勵企業在相應院校建立國際化人才培養基地;校企共同制定和建立人才長期培養計劃、人才培養方案,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三、結論與建議
高質量的國際化人才將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起到關鍵作用,高職教育國際化浪潮空前高漲,眾多院校將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提到了更高的地位。各校努力建設健全國際化師資隊伍,開拓中外交流合作項目,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到國際化活動中,國際化視野不斷拓寬。但存在管理機構與規劃不完備,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不完善,教學國際化程度整體偏低,政府、企業、學校之間缺乏聯動機制等問題,培養的人才達不到培養“一帶一路”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
各高職院校應針對培養對象,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和辦學特色,對高職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包括科學設置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專業和課程體系、強化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提升、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的保障機制、開拓校企國際合作項目,培養懂國情會交流、懂規則會運作、懂技術會管理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作者單位: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
基金項目: 湖南省教育規劃課題 “一帶一路”背景下湖南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課題編號:XJK18CZY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