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彧
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是人類結合自身的歷史來尋求發展規律的偉大探索。本文闡述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傳承,首先從我國發展的指導和改革開放的理論基石等方面剖析了社會形態理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理論指引,隨后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指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布局等方面剖析了社會形態理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實踐指南。
一、引言
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是人類社會歷史的寶藏,它來自馬克思對于人類漫長發展歷史的深刻剖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分結合了我國特定的歷史進程和當前國情,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引下走出了一條世界矚目的偉大道路。可以說,馬克思的社會形態理論是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支撐,而我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則堪稱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的偉大實踐。
二、社會形態理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理論指引
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將“生產力”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馬克思認為,一方面,生產力決定著社會形態客體的最終狀態;另一方面,生產力也是一個社會進行演進的重要助推器。馬克思經過對人類漫長發展歷史的研究和挖掘,對生產方式的決定性價值也給予了肯定,而“生產力”是生產方式最重要的兩大因素之一,因此也是最關鍵的變量。我國在踐行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進程中,牢牢把握社會形態理論對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聯系,在時刻把握自身發展方向的同時,總結國外社會主義的教訓,將一個國家的發展作為自身永恒的主題,使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一往無前地行進著。在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的指引下,鄧小平理論同樣將一個國家的發展放在及其重要的位置,強調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發展”二字具有的深刻意義,只有實現了長足發展,才能更圓滿洗解決問題。鄧小平的觀點可以概括為他說過的一句話,即“發展才是硬道理”。隨之,江澤民結合“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將其中的“第三步”進行了更加周密合理的布局,一方面繼續保持了鄧小平實事求是的作風,另一方面則使發展道路具有了更加可行并符合我國當前實際的色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則繼承了以上的理論財富,將“發展”視為我國的“第一要務”,充分將黨的執政理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結合起來。黨的十八大則進一步將經濟建設作為我國的“興國之要”,將“發展”作為我國長期恪守的路線準則。由此可知,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指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使我們對“發展”的關鍵地位和重要意義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一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另一方面也使我國對發展的認識實現了重大的突破。
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中,對于社會基本矛盾做了透徹而深刻的闡述,這也是我國改革開放之路的理論基石。社會形態理論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是最終決定社會演進方向的重要因素。毛澤東等人則在社會形態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現狀進一步發展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鄧小平一代則充分吸取了上一階段的歷史教訓,在繼續堅持社會形態理論的同時,將“改革”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在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中,只有進行社會革命,才能真正破除影響生產力發展的阻礙。我國的改革開放,一方面能夠極大地解放生產力,另一方面則在我國構建起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促進了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以上的偉大實踐延伸到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將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作為當今世界的重要特征,而隨著我國的國力日益強盛,逐漸融入到了世界的經濟進程當中,不斷與世界各國發生著經濟來往,彼此的依存程度也不斷加深。我們只有進一步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在開拓國內市場的同時充分利用國際市場,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黨的十八大繼續強調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不但在經濟發展方面開放,同時也將開放的觸角延伸到更加廣闊的空間。
三、社會形態理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指南
在理論方面,社會形態理論指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在實踐方面,社會形態理論更堪稱是社會主義的行動指南。
(一)社會形態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指導
社會形態理論的觀點是,一個社會的演進一方面含有其一般規律,另一方面也包含著一些特殊過程。雖然整體的規律是從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演變,但鑒于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歷史發展與現實條件,存在著特殊性,也存在著多樣性,在特定的條件之下,一些國家甚至能夠實現跨越型的發展。我國執政黨以社會形態理論作為自身實踐的指南,并且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精準地把握住社會形態演進的規律,結合我國的歷史發展和當前情況,并充分吸取我國的社會主義實踐道路上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及教訓,最終構建了符合我國實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并在其后的實踐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十八大中,充分肯定了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取得的成就,一方面避免了將我國的社會發展納入到社會形態機械論,另一方面則由于有理論的指導而避免了陷入空想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將“改革開放”作為我國發展的重心,并在這個過程中漸漸形成了成熟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則可以被視為是對上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延伸。在“三個代表”中,首次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為我國的民族復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科學發展觀”則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將會經歷的長期國情,只有正視這個現實,才能在發展的過程中認清自己,避免固步自封和急于求成。整體來講,在社會形態理論的指導下,我國最終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探索出一條舉世矚目的發展路線。
(二)社會形態理論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布局
社會形態理論認為,一個國家或民族之內的各類因素共同構建了社會的最終發展動力。在該理論的指引下,鄧小平堅持建設全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方面應通過經濟建設來有效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需要,另一方面應該同樣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從而使社會的文化水平得到提升。遵循著鄧小平的理論,我黨在十二屆六中全會上對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給出了明確的指導方針,并且將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提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敗的高度之上,使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最終與社會的發展融為一體。如此一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發展事業便絕不只是涉及到經濟方面,而必然也將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共同納入進來,構成了“三位一體”的發展總結構。而共產黨的十六大又一次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方面的重要性進行了強調,指出我們必須在大力發展物質文明的基礎上不放松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同步發展。而隨之胡錦濤的“社會和諧”理念則可以視為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必須遵循的核心原則,只有實現了廣泛的社會和諧,才能夠真正實現全面小康。而發展到黨的十八大,在以上內容的基礎上又富有前瞻性地納入了生態文明,如此一來我國實現了五位一體的總布局,這是我們繼承社會形態理論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也是我們踐行。
四、結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社會形態理論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偉大創舉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復雜而艱辛的過程,這是人類結合自身的歷史來尋求發展規律的偉大探索。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能夠幫助我們在自身的發展之中把握本質規律,看清歷史與未來。我們將此理論作為自身行動的指南,并結合我國的國情對其進行完善和延伸,實現了再創造,并創造出豐富的實踐成果。(作者單位: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委員會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