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濤,陳偉珍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530023)
21世紀是知識和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創新能力已經成為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因素,企業最需要的人才是創新人才。《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的人;圍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創新型國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在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就發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然而,高職學生的基礎薄弱、經驗不足,創新人才的培養舉步維艱。
為推進創新人才培養,探索校企協同育人的模式,本文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切入點,探索和實踐多層多線并舉的培養途徑,最終達到培養社會急需、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
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首先需要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通過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基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堅持學校、行業、企業密切配合的辦學模式,校企共同參與教學、管理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校企共建多方共贏的共同體,企業、學校雙主體共同培養人才、共同開發產品和技術,形成“教”引領“產”,“產”助力“教”的良好態勢;專業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組成的產教一體化團隊,共同尋求創新人才培養的切入點,并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創新型模塊化課程體系[1],確保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一致。
機電類專業面向廣西及珠三角地區,對接現代制造產業,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可持續發展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因此,結合專業特點、辦學定位和就業方向,推行基于行動引導、目標產品、集中式教學的教改途徑;探索依托校企合作,共同構建滿足機電類專業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要求、產教融合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平臺,建立“三層遞進”訓練模式和“三線并行”課程體系及創新教學的載體,通過反復的訓練,逐漸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專業能力、崗位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層遞進”[2]的培養模式需要有相應的硬件和軟件的支持。首先,要深入行業企業對機電類專業的就業崗位、能力目標進行調研及分析,形成與崗位能力相適應、側重創新能力培養的機電類專業課程體系和項目載體;其次,在專業能力培養的過程中,需要有相應的實踐平臺和實訓基地,讓學生進校就圍繞產品的設計與開發開展相應的學習與工作,經過自主學習、創新設計、技術研發三個階段,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校與企業合作在校內共建、共享集研究、設計、生產于一身的工程機械研發中心[2]。該研發中心建筑面積3000多平米,總投資1800多萬元,擁有數控加工中心、等離子水切割機、數控鏜床等大型機械加工設備,主要負責設計、制造、安裝調試鑿巖機、挖掘機、抓木器等工程機械設備,在校內搭建了教學環境與生產環境對應、校企相互依托的實踐教學平臺,企業生產為教學提供載體,專業力量為生產提供技術支持,校企利益融為一體,校企之間形成制度融合、技術融合、資源融合、人員融合“四融合”的合作模式,與原有校企合作建設的“自主學習中心”“機電創新中心”和“機電技術研發中心”形成“產教四融合”創新能力培養平臺,為創新能力培養提供支持。
課程體系的構建需要關注廣西乃至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圍繞機電類創新能力培養和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設置教學內容。通過機電行業企業調研,篩選出典型工作任務,按照職業成長規律、工作任務性質一致性等原則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整合歸納,獲得相應的行動領域能力,然后轉換為學習領域的相應課程,再結合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可持續發展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依據機電行業特點和崗位職業資格標準,確定學生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技能,最后形成以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為主線,融入CDIO和TRIZ理論、校企協同育人“三線并行”的模塊化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包含產品設計、制造、安裝維護等三個專業方向的課程,以產品研發到產品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完成設計、制造、安裝調試等專業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循序漸進,創新能力培養不斷線。
與此同時,融入數控裝調工、數控車工、數控銑工、機修鉗工、電工及專業技術標準要求,將課程標準與國家職業標準和企業標準相融合,職業資格標準融入課程體系,資格證書的考核內容融入課程內容,將CDIO與TRIZ理論融入到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從基礎抓起,從專業技能訓練抓起,在專業技術應用的學習過程中融入創新的方法,傳授創新的技巧,激發創新的源泉,引導創新的方向。
通過聘請企業技術骨干、行業大師、能工巧匠,雙方聯合指導機電類專業學生參加機械創新設計和創新、創業大賽,同時培養青年教師的創新能力和指導能力;引領青年教師和學生參與企業機電產品研制和水電工程項目實踐,全面提升青年教師的工程項目施工管理、組織以及具體的技術實施方面的能力,帶動團隊的科學研究水平,促進團隊創新能力的提升。
一是規范制度,校企共同投資、互惠互利、校企互相依托、教師與員工互換,建立產教融合的保障機制;二是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建立校企共管共育教學管理機制,重點實踐校企聯合培養高職機電類專業創新人才的多元途徑;三是校企共同制定生產實踐與生產管理、校企合作績效考核方式,實現校企融合、制度融合、技術融合、資源融合、人員融合多方面融合。
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由簡入深、循續漸進的圍繞“目標產品”,將專業的教學內容融于產品的設計與開發工作中,通過三層遞進、三線并行的逐漸深入和提升,才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
感性認識階段即學生入校后的第一學年。學生初次接觸專業,對專業的認識處于新鮮、朦朧、好奇的層次,專業教學團隊要抓住此階段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進入專業基礎的學習和創新思維訓練的入門。此時,按專業特點建立機電類專業“五大協會”:機械制造協會、數控協會、自動化協會、微機協會和設備維修協會,建立協會活動基地——學生自主學習中心,制定各協會的章程,由總會主管,每個協會選派具有專業技能的專業指導老師負責日常的學習指導。
為保有學生對專業的新鮮感,學生初入校后,各協會深入班級,介紹各協會職能,組織協會的各項活動,引導新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興趣進入協會,學生課堂學習之余,參與協會活動、學習,協會老成員利用課余時間帶領新成員進入“學生自主學習中心”,以老帶新的模式,將優良的學風、創新的風氣一屆屆相傳,新生經過自主學習專業小知識,完成小產品制作,學生初步形成創新理念和興趣,為其后創新活動奠定基礎。此階段的學生在完成項目過程中需要學習和靈活地應用專業知識,打破專業基礎課程枯燥、難懂、不會應用的弊端。
理性認識階段即學生入校后的第二學年。經過前期專業基礎學習、技能的訓練,學生具備一定的設計理念和設計制作的專業技能。因此,這一階段的大部分學生可通過“機電創新中心”開展項目驅動研究型學習,從中得到創新思維的介入,使程式化的學習轉變為多元化的學習模式,“死”理論轉變為“活”技能,并獲得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通過有效引導,借助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廣西大學生機械設計制作大賽以及本校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等專業比賽平臺,引導學生參與各種競賽,在比賽過程中發現人才、挖掘人才,從各專業學生中擇選出一批對機械創新設計有興趣,并有一定知識能力、組織能力的優秀學生組成機電創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在機電創新中心的學習與訓練中,學生得到規范的指導,學會查閱、收集資料,組織小組討論,并根據機械創新活動的主題,自主制定設計方案,開展產品的整體制作、安裝、控制等一系列的專業活動,在鞏固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建立創新的信心。
通過以賽促學,學生自主性強,積極性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時,通過榜樣的力量,促使后進的同學建立學習的信心。
能力提升階段即學生入校后的第三學年。此階段學生進入畢業設計、頂崗實踐環節,是提升、拔尖階段。經過前期兩個階段的培養,學生對專業的知識、專業技術的應用已經基本達到了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但要達到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還需要在專業戰場上經受歷練。
校企合作項目是這一階段的基石,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臺,教師帶領部分對創新有著堅定信心、自身具有較高專業技能、對產品的設計與制作有一定能力的學生參加到“機電技術研發中心”“工程機械研發中心”,通過校企合作項目,有意識的將企業的產品研發、機電創新設計活動與畢業設計課題結合,直接參與企業的實際項目研發工作,進一步理解專業知識,應用專業知識去完成產品設計制造。在這一個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
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將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學生得到層層深入的熏陶與訓練,逐漸形成“能力強、素質高、愛創新、能創業”特質,畢業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素質和創新能力普遍提升,在一系列的學生技術、技能大賽中打磨專業技能,提高了專業競爭力。
但是,在實施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應該注意,無論是創新課程還是課外創新活動的項目要由小到大,載體由簡到繁,避免學生剛開始接觸創新設計時入門太難,信心受到嚴重打擊,從而失去興趣,積極性下降;學生的自主學習不是放養,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指導老師要扮好領路人的角色,適時地給予學生有益地指導;加強創新實踐基地的建設,為學生開展自我學習、自我設計制作提供充足的硬件支持。
在“三層遞進”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過程中,需要根據各專業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積極應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不斷總結提升,才能不斷提高教學改革的效果,形成可持續發展和可供參考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