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丹
(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 湖南省長沙市 410000)
張家界市地處我國湘西的北部地區,其轄管有4個縣市區,屬于武陵山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區域,也是湖南省省政府確定的扶貧開發工作的主要地區,脫貧的任務十分艱巨。在2016年底,全市已記錄在案的貧困人口總人數已經達到126807人,貧困人口率為8.9%,2016年脫貧人口達到54513人,2016年50個貧困村實現整體脫貧,也意味著武陵源區順利完成了年度脫貧任務,2017年預脫貧有14.89萬人,地方各級政府部門長期積極研究扶貧體制,努力推動脫貧攻堅任務,協同推進基礎設施落實到戶,2017年,全市推動脫貧攻堅“1332”行動,重點加快推進“五基工程”“陽光三保障工程”、旅游精準扶貧,落實好駐村幫扶、聯系幫扶“兩個幫扶責任”,繼續抓好貧困動態管理工作,確保脫貧攻堅工作任務圓滿完成。
基于對張家界市扶貧工作的實際調研,系統性考察對精準扶貧模式的實施機制,其中包括人口瞄準機制,致富能手帶動機制,產業項目市場導向機制等一系列的系統實施路徑方式。一方面,作為一項系統性的扶貧工程,精準扶貧涉及到的是基層政權的新建設,是對農業生產方式的又一次的轉型,包括對農村社會的建設管理等多個方面的課題;另一方面,精準扶貧模式是張家界市一次大膽的挑戰,從制度和體制上尋找切入口,開啟一條新的扶貧模式,是貫徹落實五位一體總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具體實際行動,也是一個可以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提供的可推廣的扶貧開發的新路徑和新農村發展模式。
在實施精準扶貧模式之前,當地的政府對貧困戶的主要扶貧方式是依靠國家給予的財政支持實現,實際表現為生活救濟和財政補貼。這雖然在短時間之內給貧困戶帶來了生活的定量改善,但是同時也會導致惡性循環的發生,是一種“輸血式”的扶貧方式,整個工作當中政府作為投資的主體,而貧困戶只需要接受來自政府的救濟就行。長此以往,貧困人口的生產積極性難以提升,惰性習慣嚴重,甚至會對政府救濟形成一種惡性的依賴。救濟式扶貧嚴重缺乏對農戶的能力組織培養體系,造成大多數的貧困戶不僅不會真正擺脫貧困,甚至還在一定程度上拒絕脫貧,從而遏制了實現貧困戶長期脫貧的目標完成進度。
張家界市大部分貧困地區的地方財政太弱,沒有能力負擔需要配套的扶貧資金,精準扶貧需要大量的干部下鄉工作,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加劇了扶貧成本的上升,同時對應的相關商業險金融機構會考慮到貧困人口的償貸能而不愿意提供一些貸款和金融服務,造成對扶貧資金的收集難度加大。另一方面,農村大量的年輕勞動力出于經濟的考慮選擇進城務工,農村城鎮化轉移造成農村的空心化和勞動力不足的影響,扶貧開發工作難以有效展開。
由于歷史因素和地理環境的制約,使得張家界市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生活水平,基礎設施長期都處在落后的狀態。在農村地區交通不完善,水電不通,通訊條件差,并且更新和維護成本極高,遠遠無法滿足脫貧致富的要求。缺乏良好的投資環境也會增加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的成本。尤其是在貧困縣邊緣的群眾思想觀念落后,致富能力差,自我發展能力嚴重缺乏,甚至自身的生產能力和生活能力都存在問題,這些地區也就很容易因病因災迅速返貧。
傳統模式下一味的扶貧救濟顯然治標不治本,而且還會養成貧困戶的惰性心理。因此首先要改變貧困戶的懶散狀態,大力宣傳勞動致富的思想觀念,針對每個貧困戶的現實狀況找出致貧的原因,尋求脫貧的方法,有針對性的傳授一些使用的技術,為農民傳送科技知識和生產技能,進行可持續的脫貧。在充分發揮致富能手領頭羊的作用基礎之上將扶貧開發項目和產業作為核心的抓手,實現由輸血式脫貧向造血式脫貧的全新轉變,實現精準扶貧應該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同時,建立健全完善的扶貧開發工作管理機制和聯絡機制,引導企業和貧困戶建立緊密的聯系,建立社會扶貧網信息平臺,從而實現全社會幫扶到戶工作規范化,正常化。
地區部門在積極爭取國家扶持資金的同時要逐步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農民的展業合作社的發展,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規范化和標準化建設工作,提高扶持資金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另一方面,政府必須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強對扶貧工作的宣傳力度,呼吁年輕人留在農村進行專業合作社的建設,營造全社會重視和支持的氛圍,充分調動當地民眾參與合作社的積極性。還可以通過新聞媒體塑造典型專業合作社擴大社會影響,促進民眾帶動起一股家鄉脫貧建設的良好氛圍。
各級政府和部門要加強領導,從多方面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推進交通條件,通訊條件和水電設施條件建設的同時也要堅持一切依靠群眾的理念,充分發揮公眾參與脫貧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采取“互聯網+”的行動推進光纖寬帶的延伸,促進農村新模式和新產業的發展進程。同時要推進農村地區的教育扶貧進程,無論造成貧困有哪些的直接因素,精神上的貧困始終都是主觀上的首要原因,把貧困地區的孩子培養出來才是扶貧的根本,推動貧困地區的教育扶貧的進程,提高貧困地區的人民綜合素質才能讓他們掌握必要的致富技能,提升自我能力,最終擺脫貧困。
精準扶貧作為我國的重大創新,在實際的實踐過程當中,各地政府需要不斷根據實際的情況調整好扶貧的政策和措施,一定要讓貧困地區人民得到實惠,積極奮斗,共同富裕,穩步邁入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