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成鳳
(臨沂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省臨沂市 276005)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口的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漸漸催生出一個新群體——“城市留守兒童”。綜合文獻分析和調查報告,筆者發現城市留守兒童普遍在學業、行為習慣、價值觀、心理、安全方面存在問題,其根源在于城市留守兒童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城市留守兒童數量已由2000年350萬上升到了1000萬左右”[1],若加上“隱形城市留守兒童”,其數量將遠遠超過千萬人。2018年8月底,新華社公布我國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是697萬人與2016年的902萬人相比,下降了22.7%。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解決城市留守兒童問題,破解城市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困境顯得更為迫切。
在核心家庭中,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人,父母自身的素養如何,直接關系到孩子的未來,“家長的世界觀和思想品德與家庭教育的關系極大,它首先決定家庭教育的指導思想、方向,要按什么形象去塑造孩子,要把子女培養成什么樣的人”[2]。父母應努力提高自身素養,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注重孩子多方面發展,努力做好孩子引路人的角色,耐心教導孩子,明辨是非,多帶領孩子參加一些有益于身心發展的活動,避免孩子進入歌舞廳、游戲廳等不良場所。父母要引導孩子正確上網,避免孩子沉溺于網絡游戲。同時,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報輔導班,這不僅可以豐富孩子的業余生活,而且可以避免孩子產生孤獨的情感體驗。父母要以身作則,培育良好家風,盡量做到夫妻恩愛、尊老愛幼、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勤儉持家,為孩子的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理智施愛,愛而不嬌。父母或隔代教育者為彌補孩子缺失的關愛,對孩子有求必應,法國著名教育學家盧梭指出“你們知道造成你們兒童的不幸的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嗎?那就是他要什么便給他什么”[4]。家庭教育者對孩子的溺愛,易使孩子養成鋪張浪費、互相攀比等不良生活習慣,造成孩子的自私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等性格問題,最終導致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低下、面對困難束手無策、承受挫折能力不足,以至于出現現在社會上的“巨嬰癥”、“啃老族”。因此家庭教育者要理智施愛、嚴慈并濟,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與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
主導性與主體性的科學統一。家庭教育中,要充分發揮教育者的主導地位,尊重孩子的主體性,實現兩者的有機統一。隨著時代的變化,現在的孩子更有叛逆性,命令性的教導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體性,這里的主體性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主張“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監護人在家庭教育不僅要扮演教育者的角色,更要做孩子的“貼心朋友”,此種相處模式,易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從而更好的開展家庭教育。強調教育者的主導性與孩子的主體性,重點是父母要以身作則,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同時,父母要多鼓勵孩子,正所謂“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努力扮好孩子領路人的角色。
城市留守兒童的父母因教育時間不足,需要選擇代監護人來彌補家庭教育角色的缺失。在選擇代監護人時,需要考慮其家庭環境、個人修養、教育能力、教育時間、責任心等問題。良好的家庭環境,利于城市留守兒童感受到家的溫暖和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代監護人要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去教育孩子,若其時間、精力不足,反而更容易造成孩子孤獨、無助的情感體驗,覺得自己與代監護人的家庭格格不入。良好的個人素養,便于代監護人有足夠的能力去管教兒童,扮好領路人的角色。選擇代監護人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責任心,只有具備足夠的責任心,代監護人才能盡力地去教育孩子。
同時,父母要對自己選擇的代監護人給予充分的信任,讓代監護人在教育自己孩子時,不要因為身份的局限而束縛住手腳,讓他們可以充分發揮代監護人的作用,呵護孩子的健康成長。
父母要多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城市留守兒童的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有限,但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的父母會利用現代化的通訊設備,定期與孩子聯系,只是父母更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與他人的相處狀況等一些外部因素,很少詢問孩子的思想品德狀況、心理困惑等內在因素,忽視了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因此,父母在與孩子進行溝通時,需要多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多給予情感鼓勵,抓住有效時機對孩子進行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要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城市留守兒童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對父母沒有時間陪自己給予充分的諒解,積極地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主動訴說自己在生活、學習、精神上的困惑,請求父母給予指導。同時,城市留守兒童要多讀好書,提高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要努力學習,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培養高雅情操;要樹立遠大志向,努力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素質教育雖已提出多年,但受升學壓力、社會用人制度、傳統觀念、缺乏具體的實施舉措和監管體系等因素,造成了素質教育在學校中很難充分的開展。學校對孩子的評價,多以文化科成績作為參照標準,較少依據孩子的思想品德、音、體、美的發展狀況。有些城市留守兒童因學習上找不到存在感,故意尋事挑釁、打架斗毆,造成他們成為了教師、學生眼中的“差生”。學校重智育忽視其他方面的發展,造成了留守兒童的自卑、偏激、易怒的性格特點和“破罐子破摔”的現象。此類留守兒童,學校若不進行及時教育,他們很容易變本加厲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學校要注重運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不僅重視智育,也要重視德育、音、體、美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對孩子的各方面才能給予充分的肯定。
“城市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學校作為教育的主要陣地,成為了城市留守兒童生活、學習的最主要的地方。教師充當著學校教育的主體,是監督和管理城市留守兒童不可或缺的角色。”[5],學校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學校要重視生命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生活教育、心理疏導,并開設一些相關課程和實踐課,建立心理輔導室,為存在困惑的留守兒童排憂解難,讓他們體會到溫暖。
努力提高師資質量,規范臨時代課老師,嚴格選拔優秀教師,不僅要注重教師的文化水平,更要注重教師的思想道德修養,加大對教師的考核、獎懲力度。每個班級要建立“城市留守兒童信息存檔”,不可進行公開,保護好學生的個人隱私。教師不應把城市留守兒童過分區別對待,但要私下定期詢問他們在生活、學習上存在的困難,并給予恰當的關愛。
我國關于兒童的法律、法規有《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針對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的增多,國家又頒布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等法律文件。但是,專門針對城市留守兒童的法律文件很少,并且從以前頒布的法律、法規來看,存在未能真正落實等一系列問題。
因此,國家需要頒布并完善維護城市留守兒童權益的相關法律、法規;提高官員對城市留守兒童的關注度,充分認識到解決城市留守兒童問題的迫切性;提升官員素質,增強其責任心,要本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努力解決問題;加強對相關負責部門的監督,防止各個部門之間相互推卸責任;加大相關法律、法規的社會宣傳力度,提高留守兒童和監護者的法律素養;嚴格規范城市的娛樂活動場所,加大檢查力度,嚴禁未成年人進入。政府要積極履行相關職責,努力為城市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筑起一道堅固的保護層。
增加教育經費投入,完善學校基礎硬件設施,吸引高素質教師進入中小學,提高教師薪酬待遇和加大獎懲力度,從而提高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提高教師行業準入門檻,不僅要注重教師專業教學能力,更要注重思想道德修養,把良好的專業技能和較高的道德修養作為準入教師行業的標準。
在托兒所和寄宿制學校中,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孩子缺失的關愛,撫平孩子的心理創傷,同學之間的溝通交流、互相幫助,可以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教師充當監護人,不僅可以避免父母為找不到代監護者而苦惱,而且教師有足夠的時間、能力輔導孩子的學習和解決日常生活問題。孩子在校生活居住,大大降低了城市留守兒童身邊潛伏的安全隱患,從而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鄧小平曾明確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6]。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的發展、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傳入,部分人的思想已漸漸畸形化,出現了“拜物主義”、追求利益毫無道德底線可言的現象。功利主義、奢靡之風的盛行,造成了社會的浮躁和“讀書無用論”的流行。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對城市留守兒童產生了很大的不利影響,致使他們學習缺乏內在動力,追求享樂與攀比。因此,國家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全體國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努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四有公民”,為城市留守兒童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新聞媒體要加大對城市留守兒童的宣傳力度,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城市留守兒童群體的存在。志愿者、共青團等社會組織要與家庭、學校、政府形成合力,對存在問題的城市留守兒童給予幫助,輔導作業、進行心理疏導、帶領他們參加社會公益等,通過多種形式讓城市留守兒童感受到溫暖,當發現威脅城市留守兒童的因素,不規范的娛樂場所、售賣不良書籍與影像的攤點等,各種形式的社會組織應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努力凈化城市留守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
城市社區應聯合家庭、學校、政府,建立“城市留守兒童救助保護站”等服務點,并對社區中存在的城市留守兒童進行走訪調查,為無監護人照看的留守兒童提供幫助,減少意外事件的發生。完善社區的休閑活動場所,豐富留守兒童的空暇生活,動員社區的城市留守兒童參加社區服務活動,培養留守兒童樂于助人的良好品質。定期組織隔代教育者進行學習,宣傳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更新教育觀念,以便更好的開展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