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思潔
(云南警官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云南昆明 650223)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廉政文化就面臨著對傳統廉政文化的現代改造也就是現代轉化的問題。只有對中國傳統廉政文化進行現代轉化,才能更好的發揮傳統廉政文化對社會主義廉政建設的巨大促進作用。
中國傳統廉政文化“民本”思想的出發點是為了維護和鞏固封建君主統治,“愛民”只是一種政治手段而非目的。民主觀念則是通過對人權的肯定導出人格的平等。我國當前的廉政文化是惠及全體人民并需要全體人民共同參與的廉政文化,覆蓋面更廣。中國傳統的倫理性廉政文化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倫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集中體現,這種建立在宗法血緣關系之上廉政文化蘊含著民本思想的基因,民為邦本的思想通過歷史的沉淀成為歷史的洪流,對于批判暴政和政治腐敗,督導歷代統治者和激勵賢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明君賢臣自我反省、追求政治廉明的理論武器。這種倫理性廉政文化為社會主義廉政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倫理資源。但這種廉政文化是建立宗法血緣關系之上的,而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血緣關系在社會關系中的作用日益降低,現代社會成為一個以地緣和業緣關系為主的工業化、市場化社會。這種社會形態在政治上建立了民主制度,通過民主政治來實現對權力和官員的制約,遏制腐敗的發生。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已經基本建立并顯示出巨大優越性,發揮了對腐敗的制約和打擊作用,但是由于傳統的倫理型廉政文化的影響在全社會范圍內還廣泛存在,民主型的廉政文化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民主型的廉政文化亟待完善。
為此,應建立由民本主義向有中國特色的民主轉變的核心理念。民主是腐化的天敵。社會越民主,權與錢的運用就越清平,腐敗現象就難以滋生和易于抑止。[1]這是因為,不受制約的權力是導致貪污腐敗的病根,而民主則是制約與監督權力的良藥。民主的精義在于廣泛分配權力與權利,并以權利制約權力,以公民權利監督公共權力。社會主義國家的廉政,是建立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上的,這是區別于封建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的根本標志,也是它的優勢所在。因此,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是實現廉政文化由傳統的倫理型向民主型轉變的根本途徑,廉政文化建設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提高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水平。我們必須以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證,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中心和依據,制度化法律化作為保障,完善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監督官員行為的機制,把廉政建設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高度統一起來,相互促進,以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具體來說:第一,加強共產黨的領導是廉政文化建設的根本保證;第二,建構以民主政治為中心的雙重約束全面制約機制,是廉政建設的重要內容;第三,構建參與型的民主政治文化,以公民文化建設推動廉政文化建設。
貪污腐敗是中國古代官僚體制的必然產物,在綿延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歷代王朝逐漸形成了一整套措施,涉及到思想教育、運行機制、法律制度三個子系統。道德倫理主要是對制度本身進行道德上的評判和矯正,通過內容的建構促使倫理原則和道德觀念在制度中的滲透和落實。制度倫理化則是強調將某種社會倡導、公眾認可的道德規范轉變成為具有強制效力的制度。中國傳統廉政文化主要依靠從政者的道德自律來維系,它把希望寄托在明君賢臣身上,主要依靠德治手段來推進廉政建設。德治在反腐倡廉的斗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從個案分析可看出,一個人的蛻化變質,多數是從思想道德蛻變開始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扭曲,思想道德防線崩潰,使腐敗現象有空可鉆、有隙可乘。“物必自腐,而后蟲生”。因此,只有加強德治,人人都能做到自重、自省、自珍、自勵、慎獨、慎微、慎權、慎欲,才能構筑起一道堅強的抵御腐敗侵蝕的思想道德防線。但德治的不足之處在于它不是自足的。由于人性的弱點,僅僅通過思想教育,要使掌握公共權力的人都做到大公無私或公而忘私,還存在很大困難,因為人是有理性的動物,在人的身上,既存在理性向善的一面,同時也存在獸性趨惡的一面,兩者同時左右著人的言行,在揚善抑惡的外在壓力機制十分健全和強大時,人性善的一面才會充分顯示出來,否則,人性惡的一面也會充分暴露,表現為欲壑難填。因此,建設廉政文化,僅僅依靠思想道德教育,僅僅依靠人的自覺性,是建不成的,它還需要有結構性和制度性的基礎道德規范還需要外在的制度規范作為支撐和補充,否則道德規范就不可能長久。因此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現代化轉化的方式手段,應由重倫理道德向重制度設計轉變,建立外在制度規范和政治規范,形成一整套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制約機制,建設制度約束為主、道德自律為輔的廉政文化就變得尤為重要。特別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廉政文化建設的運行機制。
當前,推動廉政文化建設必須健全和完善六個方面的運行機制:
(1)廉政文化建設的參與發動機制。通過這種機制,我們能夠最廣泛地發動群眾參與廉政文化建設,特別是使公務員乃至各級領導干部都能主動地參與,并自覺地接受廉政文化建設的“洗禮”。
(2)廉政文化建設的條件保障機制。要建立廉政文化建設機構,并掛靠在各級紀委。
(3)廉政文化建設的思想教育機制。這雖然也包括面向普通群眾的思想教育,但重點仍應放在公務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思想教育上。實施這種教育,可以通過各種輿論媒體的宣傳,也可以開設專題講座或進行短期培訓,還可以組織觀看相關錄像或聽取犯人“現身說法”等即要以生動活潑的形式、深入淺出的說理、富有警示的直觀來提高教育的效果。
(4)廉政文化建設的行為監督機制。在這里,主要是堅持道德鞭策與法律規范相結合,以啟發人的關于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的道德良知,從而更加自覺地貫徹胡錦濤同志所提出的“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同時要健全有關廉政文化建設的法律法規,以某種“強制性”的手段來告訴人們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
(5)廉政文化建設的成效評估機制。這是比較難的一項工作,因為它具有許多“軟”性指標,不能簡單地靠“硬件”來說明。但在總體上,這種考評機制應該體現硬性指標與軟性指標相結合、廉政文化建設與廉政實踐成效相結合、鼓勵先進與懲治腐敗相結合這三個原則。[2]
“為政以德”是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的核心。“禮”禁非于未萌,“法”制非于已成。從性質上講,傳統廉政文化是封建主義性質的廉政文化,它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鞏固和維護地主階級的封建統治。在中國傳統廉政文化中,人治比法治有著更深厚的生長土壤和更深重的影響。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傳統法哲學是以儒家法哲學思想為主干和正統,而儒家法哲學的基本特征就是倫理法即以倫理關系來涵蓋法律關系,以道德準則來統率和引導法律,以倫理價值作為法的價值,所以是以倫理道德為本位和價值取向的法哲學。[3]在儒家倫理型廉政文化體系中,雖然禮和法、德和刑,都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重要范疇,但仍以前者統攝、包融甚至吞滅后者。儒家的這種倫理型廉政文化,實際上走向泛道德主義的極端,并在道德一元化的趨向中抹殺和消解了道德和法律的區別以及各自的特點,視法律為包容于倫理道德體系中的一個環節,甚至認為在許多場合下道德準則還可以替代和充任法律原則和規范,導致人治代替法治,以儒家倫理法為準則的傳統廉政文化從根本上說屬于人治的范疇而與法治精神相悖。
而縱觀世界各國的廉政文化經驗,廉政文化建設必須遵循“法治”的理念,必須建設法治型的廉政文化。廉政文化與法治化建設是相互辨證統一的關系,法治化是社會上層建筑廉政文化建設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所以說法治化為全社會的廉政文化建設創造了制度上的“硬”環境,為其能夠全面展開提供了硬性的支持與保障;反過來,在建設法治社會、實施依法治國的過程中,廉政文化建設為法治化的實現帶來了深厚的文化效應,提供了文化層面的“軟”環境。總之,廉政文化與法治化之間相輔相成、互為影響、相互作用,是不可分割的有機統一體,共同承擔著反腐敗標本兼治的重任。[4]
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現代化轉化的主要范式,應由依禮制法向重視法制建設轉變。在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經成為我國當前及未來的戰略目標之一。鄧小平同志指出:“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條例”,“還是要靠法治”,體現了法治先天具有的對其它方面建設的保障屬性。法治化的推進保障了廉政文化建設的順利實施,而立法則又是法治化建設必備的前提,只有立法的科學合理才談得上法治化建設的完善,否則法治化的道路必將南轅北轍,適得其反。所以說廉政文化建設歸根結底在于立法反腐為其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條件。在具體的廉政文化立法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以下的方面:
第一,廉政文化立法必須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要想制定出科學合理、符合我國現實需要的廉政文化法律來,必須要按照一定的客觀規律來進行,要遵循科學性、客觀性、可執行性的原則。
第二,廉政文化立法應充分發揮民主。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人民群眾是推動人類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人類的聰明才智來源于群眾,社會的發展動力來源于群眾,唯有充分發揮民眾的力量,人類社會才得以不斷進步與完善。在廉政文化立法中充分發揚民主,既有利于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國家和社會的管理活動,集思廣益;同時更重要在于人民參與立法可以使群眾的意愿以法律形式得以反映和保障,有利于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與合法權益。
第三,規范廉政文化立法過程。在很多情況下由于立法過程的不規范,很多行業和部門可以隨意制定本領域的相關政策規定,從而為行業和部門腐敗提供了滋生的空間和土壤。一些掌握國家公共權力的行業部門出于自身利益而往往肆意出臺很多規定,這些規定看似合情合法合理的面孔背后卻隱藏著該部門對利益的追逐。由于這些行業部門掌管著國家某一領域的公共權力,很多群眾在涉足該領域時勢必只能按照這些部門所制定的條條框框進行,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些部門就代表著國家,其所出臺的規定法令就代表著國家的法律,因而他們總是利用公權千方百計地巧立名目,濫設規定,私設小金庫,從而導致整個行業或部門的腐敗。而最終真正的受害者依然是廣大的人民群眾。因此,在廉政文化立法過程中應注重對立法主體權限的嚴格控制,對立法過程的正確規范和對立法內容的嚴密審核,廣泛實行立法法治化、過程透明化、群眾聽證化,從而堅決杜絕部門利益與行業腐敗。
第四,完善廉政文化法律內容。我國無論在古代的法律還是現代的立法中,往往都只規定對貪官和腐敗如何懲處,而忽視了對預防腐敗的立法,主要表現為缺乏相關監督機制的法律法規。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因此在我國一切的公權力都是人民讓渡于政府以及相關的機構、團體代為行使,人民享有對自己權力代理者監督的權力。但是很多情況下人民對政府和官員的監督權往往難以落到實處,即使能夠勉強得以行使也或者經常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作用。究其因在于我國缺乏對監督權的具體、切實、可行立法,廣大公民的監督權得不到國家法律的有效保障而難以行使,這同時也是腐敗之所以屢禁不止,長期泛濫的外在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在廉政文化立法的內容上,應著重制定一系列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公民監督法律,從而發揮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以外在的制約力量將腐敗予以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