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涵,朱 璟
(杭州師范大學 藝術教育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1121)
金秋的杭州,錢塘潮涌,桂子香濃。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已奔涌四十年,藝術學理論的累累碩果也已香溢中國當代學科之林。值此之際,為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推動中國藝術學理論學科的進一步發展,2018年10月26日至29日,“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藝術理論發展回顧和展望”學術研討會暨2018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年會在杭州師范大學召開。
此次會議由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聯合主辦,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與杭州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共同承辦。東南大學藝術學院、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上海戲劇學院、藝術百家雜志社、民族藝術雜志社、中國文藝評論雜志社等單位共同協辦,浙江省藝術學理論學會、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科網、中國文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美育學刊雜志社、藝術教育雜志社、民族藝術研究雜志社等多家單位為本次會議提供學術支持。
會議開幕式由杭州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院長陳星教授主持,杭州師范大學副校長陳永富教授到會致歡迎辭,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中國文藝評論》雜志主編龐井君研究員與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會長、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彭吉象教授分別代表主辦方致辭,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教授代表協辦單位致辭。本次學術研討會主題為“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藝術理論發展回顧和展望”,來自全國近百家高校、科研機構的200余位專家學者圍繞會議主題及“藝術理論的本土傳統與現代闡釋”“藝術教育的美育靈魂和創造性內涵”“中國藝術史的本土典范與國際視野”“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國藝術文化批評”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而集中的研討。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中國傳媒大學仲呈祥教授結合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八月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們的回信,宏觀闡述了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做好“弘揚中華美育精神”這一課題。仲教授回顧了1978年以來黨對文藝政策的兩次重要調整,批判了當下文藝界存在的功利主義取向,指出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史關口,更應扎根時代、文化自信,深入領會習總書記對美育工作的指示,弘揚中華文化的美育精神,強調文藝的社會效益,重視美育的實踐品格、人生關懷,發揮美育的引領作用。
仲呈祥教授的主題發言,關涉到改革開放四十年藝術理論發展的諸多問題,比如藝術的核心價值,以及文藝與政策的關系,而這在其他與會嘉賓的發言中也有呼應。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東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廷信教授提出,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文藝理論的核心命題乃是圍繞人的主題來展開,尤其是對人的價值的發現和追尋。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及文藝理論家對在此進程中新出現的各種文藝現象的回應,人的主題的漸次展開,文藝理論的討論也逐步回歸藝術本體。但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文藝創作出現了從俗從眾的傾向,人的主題作為文藝理論的核心命題有被淡化乃至被擱置的趨勢。我們需要在充分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的指向中,對人的主題重新加以重視與思考。基于相同的理論視角,浙江省藝術學理論學會會長、杭州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杜衛教授認為,藝術學理論學科應該重視對藝術的人文價值、社會價值、生命價值的研究,為藝術的創作、傳播、批評和研究以及藝術人才的培養提供思想方法、目標導向和評判依據。而對于文化產業這一方興未艾的經濟領域,更應堅持精神文化的主導價值。關于藝術與政策的關系,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田川流教授指出,在我國政府對文化藝術的管理中,政策與法治是最重要的方式。文化藝術的政策與藝術法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差異性,應把握二者的差異,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化解矛盾與歧義,實現求同存異,共同推進社會文化藝術的健康發展。
對于改革開放與藝術學理論的關系,在宏觀審視之外,也應進行基于學科立場的具體回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長李心峰研究員對改革開放以來藝術學走過的四個十年進行了回顧,并對這四個階段中的代表性事件或現象進行了概括,分別為:在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體系中,把藝術學作為單列學科,并開始進行藝術學研究課題的管理工作,以及可以視為藝術學學科“獨立宣言”的《藝術學的構想》的發表;東南大學張道一先生主導藝術學進入研究生學位目錄,成為一級學科;藝術學研究的內容與成果極為豐碩,內涵與外延明顯超越了文學的學科范疇;藝術學學科從“一級學科”提升為“門類學科”。
本土傳統與現代闡釋既是中國藝術理論一直以來的基本矛盾,也構成了建構中國藝術學的理論張力。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會長、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彭吉象教授以其《中國藝術學》一書的受眾偏少為例,說明我們亟須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進行合于現代話語的闡釋,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特色與儒、道、禪三家共融的內容構成。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具有獨特的世界觀與人生觀,與西方藝術精神有著很大的不同,可以用“道、氣、心、舞、悟、和”六個字概括,這實際上是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性、生命性、主體性、樂舞精神、直覺思維和辯證思維的概括。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童強教授也基于傳統中國藝術的特點作了本土性的區分,他指出中國傳統藝術品是社交的紐帶,如文人之間就藉此唱和,而西方的藝術品是天才的獨創。還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感性結構,感性的表達被平均化,真實的感性往往被忽略且對藝術創作的推動不足。同樣著眼于藝術理論的老問題,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藝術教育中心主任周星教授認為,困擾中國藝術學理論發展的“老三難”依然存在,表現為藝術學理論自身的學理構建和體系支撐、藝術學理論對具體藝術領域的涵蓋和包容與建立中國學的藝術學理論及中國化的藝術學理論等三方面。他重點分析了藝術學理論的中國視角,認為在經過逐漸的滲透和融合后,應形成具有世界性的中國藝術學理論本身的話語體系,這樣的中國藝術學理論才能具有獨立性。
在藝術理論的研究中,除了本土與現代之外,美學與藝術學的復雜關系,也是學者們長期討論的話題。魯迅美術學院文化傳播與管理系劉曉華教授對當下藝術學理論建構中的美學地位問題進行了反思,認為雖然藝術學以反美學的面目出場,現代藝術也以反美學為特點,但實際上,美學仍應是藝術學的統領,是元理論。因為藝術正是依靠審美特性才能與技藝相分離而取得獨立地位,現代藝術的實踐最終也會讓美學更為豐富。但北京師范大學梁玖教授更強調藝術學與美學的相離,指出要從歷史的、學科本體的、學術的觀點看待藝術學,藝術學并不從屬于美學,對于藝術學的研究應尋找藝術學自身恒定的學理,并提出藝術學理論區塊鏈可能的建構方案。誠如河南大學賈濤教授所說的,當前藝術學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是統一學科認知,必須通過強化學科認同來解決這一問題。但另一方面,學者們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與相互對話,也正是加強與實現學科認同的必經階段。
此外,與會學者對藝術理論最普遍的規律與最具體的觀點也都有論及。如浙江省藝術學理論學會副會長、浙江傳媒學院項仲平教授從藝術存在的本底出發,追問我們為什么需要藝術和藝術學理論,從哲學角度思考藝術和藝術學理論的發展。他認為藝術存在一個普遍性的、共同性的規律,是藝術家以自身體悟為基礎,對人、對世界求善求美的探索與追求,藝術的本質是追求完善和完美。我們之所以需要藝術,是因為它可以去除人性的丑與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陳池瑜教授回顧了近百年中國藝術學的研究與發展過程,特別介紹了在此期間有關藝術學、藝術概論的相關譯作、論著,力圖呈現我國藝術學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據此為中國當代藝術學研究的推進與深化提出建議。上海戲劇學院王云教授則以具體的理論模型來實現中西文化的對話,他分析了中國古代戲曲、中國古代小說和好萊塢電影等講故事或演故事的藝術作品中常見的圓滿結局之生成的社會心理機制,認為其與馬斯洛的基本需要說密切相關,故事性藝術作品的圓滿結局也正是“基本需要說”最能發揮其理論闡釋力的藝術現象。
重視美育工作、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是我們當下的重大課題,要做好這一課題,則必須借鑒中西方歷史中重要的審美教育經驗。東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燕楠教授對美國新批評派的美育思想進行了溯源,認為可上溯至美國“重農運動”及“逃亡者”詩派的理論主張,約翰·克羅·蘭色姆等人作為這一詩派的重要領導人,其美學思想是美國新批評派的文化哲學基礎。同樣放眼西方,杭州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徐承研究員以廣義的西方美育史為背景,勾勒西方文化教育語境中由人文教育向審美教育繼而向公共藝術教育轉化的話語變遷史,并著重梳理這一變遷過程中不斷傳承發展、使得這幾個階段得以前后貫通的思想內核。東南大學郁火星教授對西方“學院”從古希臘到20世紀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梳理,期望通過這一學術追蹤,能對思考我國藝術教育的發展和改革產生啟示作用。杭州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劉晨研究員將關注點放在民國時期,她以《婦女雜志》為中心,考察了民國女子藝術教育的話語空間建構。作為民國發行時間最長的女性期刊,《婦女雜志》比較完整地呈現了女性在此時期的發展和變化態勢,其中也包含女子藝術教育的發展,能夠代表一個時期的集體話語意識與歷史敘事。
也有學者結合當下的現實問題與科技資源,對藝術教育提出了新的實現方案。天津音樂學院張蓓荔教授從高校教育與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出發,闡述了基于國際藝術管理工作坊的四型人才培養模式,認為以培養綜合素質為目標、以緊密結合實踐為主線、以合作學習為重點、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依托的工作坊教學,將有效解決藝術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并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哈爾濱音樂學院郁正民教授以新技術手段為前提,探討了以建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課程聯盟的建議及兩種行動策略,即以教師及學生的互換為前提的行動策略和與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網絡課程資源開發及人力共享的行動策略,以此可最大限度地整合跨學科教育資源,有效提升藝術學學科的教學效益。
對藝術史的理解關系到藝術學理論作為一個學科的自身定位與立命之基,我們首先應該探討的是建立一個怎樣的藝術史。對此,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徐子方教授提出,藝術史的創新應該建立在跨界、中國視角和本土化的基礎上,他認為藝術史是藝術中心不斷流變的歷史,反對藝術史的歐洲一元論,建議以藝術品為中心,擺脫形式主義、結構主義的藝術史學傳統,并將藝術理論史納入藝術史的范疇,反對將藝術史孤懸于歷史科學之外。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的藍凡教授站在社會變革的層面上提出了藝術的社會性分類的可能和必要,他指出藝術的社會性分類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藝術分類,這有助于激發對藝術本體新的認識,可能給予藝術史另一種寫法。對目前有關“藝術史”的質疑之聲,南京藝術學院夏燕靖教授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他認為對藝術史的質疑集中在具有共性意義的“藝術史”方面,而這種“藝術共性”史具有概括藝術史顯著特征的功能,也是進行藝術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礎。并且,他認為中西藝術史存在研究路徑的差異,對我國本土藝術史的研究必須將存在于古典文獻中的“潛體系”建構成“顯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應當向西方借鑒而非照搬。
在中西方理論話語相對照的語境中,我們也應探討建立一個怎樣的中國藝術史。浙江音樂學院李榮有教授從藝術史學科遭到質疑的內在原因出發,提出中國本土藝術在展現藝術學規律方面具備自身的優勢。我們必須把握中國藝術傳統的特色,重構“樂”“圖”“文”三位一體的中國藝術史話語體系,堅守學科陣地,避免將藝術史學科局限于門類藝術史的研究。與此相呼應,山西大學藝術學研究所高興教授對中國藝術圖像史的學科構建進行了思考。在歷史研究的四類史料中,文獻、考古、口述史目前都已初步形成獨立的史學研究學科,而重視程度較低的圖像史學科的建立應在情理之中。基于這種觀念,他認為在藝術史研究中建立藝術圖像史學科有著難以估量的學術價值。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林少雄教授對“中國藝術史”進行了概念分析,認為“中國藝術史”雖然要立足于“中國”“藝術”的“歷史”書寫,但由于對這三個概念的理解不同,導致了不同的藝術史書寫觀念。實際上,這些概念都是動態的、開放的、不斷被發現和建構的,由此決定了中國藝術史的不同內涵、外延及其不同樣貌。
誠然,中國藝術史并非靜態的、孤立的,她也在中西文化的相互滲透與彼此鏡鑒中不斷明晰自身的定位。四川音樂學院趙崇華教授從個案分析著手,探討了“西學東漸”與王光祈音樂文化現代性之間的關系。“西學東漸”蘊含著開放意識和儆誡意識,是理解20世紀初期文化特征的重要場域。王光祈正處于此歷史與文化語境之中,他在音樂領域的探索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開拓出了現代性審美特征。基于跨文化視角,杭州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李慶本教授以徐冰的《天書》等作品為例,探討跨文化書法藝術的基本原理,提醒我們應認識到中西方文字都是社會性的,它們與意義的聯系都是約定俗成的,徐冰的作品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明,漢字可以不表意或通過英語這種拼音文字來表意。這也就徹底顛覆了我們以往關于漢字特殊性的本質主義認識。
如果對當下中國藝術文化批評進行回溯,那么最近的肇始點應在改革開放前后,那是我們描繪“新時代背景”的起筆處。東北大學藝術學院宋偉教授就讓思緒重回到20世紀80年代,關注改革開放伊始時文學藝術領域興起的兩大思潮運動:一個是以啟蒙精神為核心的人道主義文藝思潮;一個是以叛逆精神為主旨的現代主義文藝思潮,也稱“現代派”文藝思潮。不同于人道主義文藝思想依然堅守現實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美學原則,他認為“現代派”文藝思潮極力張揚非理性主義、個體主義和“自我表現”等新的美學原則,凸顯出現代主義藝術思潮的激進先鋒性和邊緣異質性。
不過,彼時的現代主義,正被“當代性”所取代,云南大學蔣永青教授認為,中國藝術正在發生整體性轉向,延續一個世紀之久的中國現代藝術正在成為過去,“當代性”正成為中國藝術界討論的焦點。而中國當代文化的邏輯起點在語言敘事,伴隨著這一轉向,中國現代文化中的“客觀物”觀念及其“二元對立”思維框架正在解體,一種超越形而上學的新的基本思維方式,已經露出中國當代文化的地平線。
同樣躍出地平線的,還有新媒介技術及與此相聯的藝術表現方式。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金丹元教授就當下技術飛速發展而催動的藝術觀念與藝術思維的雙重變革展開思考,他認為藝術思維的變化具有多樣性和復合性的特點,它又反作用于藝術新觀念,使之不斷推陳出新,與此同時也加速了多維審美層次的生成與發展。這也是現在各種新的藝術樣式、新型藝術想象不斷涌現的原因,值得我們對之進行更多的關注與思考。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陳旭光教授聚焦于中國藝術精神的現代影像轉化,認為中華美學精神與其“養在深閨人未識”,不如“飛入尋常百姓家”,通過電影這樣一種大眾傳媒手段對中華美學精神進行具象化的傳播,既有必要,亦有意義。這種美學精神的現代轉化需要尊重電影本體語言特征,還要注意轉化過程中的“文化折扣”問題。
同時,藝術文化批評應該對當下文化產業中存在的不良現象、錯誤傾向保持警惕。溫州大學傅守祥教授對當前大眾文化消費表現出的盲目性、低俗性和過度娛樂性提出批判,認為這亟需國家治理的有效干預和人文思想的深度滋養。要改善新時代的文藝生態,文化自覺與審美正義也不能缺席。
本屆年會的閉幕式由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田川流教授主持,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東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廷信教授對參與舉辦本次年會的相關單位與人員表達了感謝,并對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接下來的工作進行了安排。最后,會議宣布下一屆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年會將由東北大學藝術學院承辦;同時,年會承辦紀念牌也由代表本次年會承辦方的杭州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院長陳星教授交還給王廷信教授,并轉交給東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燕楠教授。會議在意韻悠長的《送別》旋律中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