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數量補給不足、質量不平衡、流失量大、專業發展水平低等問題長期制約著教育發展。近年來,我國雖然通過政策從資金和招考方式上向鄉村教師傾斜,但少數民族地區地區因地理位置、文化環境、交通條件等先天性劣勢制約了教師的補給,存在“招不到、留不住”的狀況。因此,從內因提升貧困地區鄉村教師吸引力更值得教育實踐者的嘗試。本研究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區鳳凰縣為例,在探討其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影響因素的基礎上,研究其提升路徑。
職業吸引力的研究起源于“組織吸引力”和“雇主吸引力”。Shein和 Diamante(1988)最早提出“組織吸引力概念”,認為人和環境存在適配性,而適配性既體現于人們對環境的認同、適應及改造,也包括著環境對個體需要的滿足及價值引導。[1]郞志輝和秦玉友依借鑒理學與管理學知識,提出農村教師職業吸引力是指“農村教師”職業本身所具備和提供的條件,既包括在職農村教師存在的職業認同感,又包括激發非鄉村教師對農村任教意愿程度,其程度的高低反映了農村教師職業吸引力的高低。[2]本文認為,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為鄉村教師職業本身對鄉村教師留任、激發鄉村教師潛力,以及吸引非鄉村教師鄉村任教的意愿程度。
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的政策演進
2010 年,我國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首次正式提出城鄉教育均衡發展。[3]2012 年,教育部等 5 部門印發《教育部中央編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大力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從鄉村教師招聘制度、鄉村教師師范生補給,探索建立農村義務教育教師補充新機制。擴大實施“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和“服務期滿特崗教師免試攻讀教育碩士計劃”。[4]2017 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 2016 年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實施情況的通報》,截至 2016 年底,共有 684 個縣已實施鄉村教師生活補助,覆蓋率為 97%,比 2015 提高 15%。684 個實施縣中共有鄉村學校 8.3 萬所,鄉村教師 135.5 萬人,其中 8.1 萬所學校的 129.5 萬名教師享受補助,學校和鄉村教師的覆蓋率分別為98%和 96%,各地共投入補助資金 44.3 億元。由此可見,我國為實現城鄉教育均衡,著力吸引優秀教師鄉村任教,但特別是貧困地區,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仍然面臨數量、質量和專業發展不足問題。
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的現實問題
首先,少數民族鄉村地區賢才難招。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區鳳凰縣禾穗村的鄉村教師為例,本學校出現一村一校一師的情況,現任教師是退休返聘教師,且沒有教師補充。此學校地理位置十分偏遠,距離中心校還需兩小時車程,且都為山路,且基本為老年人口,鄉村文化和地理位置都十分封閉,非本村人口難以進入。因此,出現嚴重的鄉村教師供給力不足的現象。
其次,職業保障力不足,賢才難留。民族地區雖然得到國家政策的扶持,但是鄉村的基本物質條件、經濟條件、以及文化條件難以滿足鄉村教師的需求,特別是年輕鄉村教師無法融入鄉村生活以塑造鄉村教師角色。即使國家通過特崗計劃為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教師提供許多教師補給,但部分教師以此為跳板,在服務期達到之后紛紛離開。
最后,職業發展離不足,英才難育。少數民族地區學校教師補給不足,導致在校教師工作負擔加大。鄉村教師除了日常的教學、班級管理任務,還需要承擔學校后勤等多方面活動。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石炎小學為例,石炎小學是處于苗鄉的包括幼兒園的一到六年級的完全小學,全校教職工十一人,教師除了日常教學任務,需要參與班級管理,后勤等多項工作。教師之間沒有機會相互聽課、評課,也沒有時間外出學習,因此,鄉村教師專業水平難以發展。
教師的職業吸引力的影響因素具有多樣性,工作環境、工資待遇、社會地位、發展空間、社會認可、單位性質、保障制度、工作的趣味性、工作氛圍、職業發展等方面都對鄉村教師的職業吸引力產生影響。
在工作環境方面,少數民族鄉村學校地處偏遠,交通閉塞,信息不流通,因此教師的發展空間在地理因素上收到極大的影響。其次,在工資待遇、保障制度方面,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教師職業津貼的發放來自于國家財政和地方財政的共同作用,雖然國家財政給予支持,但地方經濟落后,難以在經濟在給予豐厚補給,造成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薪資待遇低。
提高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職業供給力
一方面,在物質供給方面對鄉村教師進行補給,彌補地理環境、文化條件等方面的差距感。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空間,如地理位置、社會環境,難以改變,則在職業提供上作出改進,如薪酬福利、發展空間、教學負擔、工作環境等優化少數民族地區鄉村學校。在物理供給方面,針對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教師職業,在薪資水平上應有一定傾斜,增加少數民族鄉村教師農村津貼補貼等政策。優化學校的物質條件,如建設圖書室、多媒體室等。
另一方面,創新教師資源的培養方式。基于少數民族地區教師的特殊需求,需在文化、習俗等方面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的自適應性,因此,需在教師供給端的教師培養機制上作出創新。處于供給端的師范院校有針對地對培養少數民族教師,對口培養。如在民族地區省(市)屬高校師范院校實施“民族地區鄉村全科教師培養模式”,招本土學生,公費培養,定向就業。[8]免費師范生回鄉任教也有利于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具有歸屬感、安全感和自我實現感。
增強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教師職業保障力度
一方面,學校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是校園的精神支柱。學校文化建設包括信念、期望、共享價值觀;模范人物、傳奇和故事、儀式、物理布置等方面。特別是針對物質條件缺乏的少數民族鄉村地區,建設特有的校園文化尤顯重要。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茶田中學為例,鄉鎮學校之間營造的文化分為和教師之間建立的情感紐帶使得鄉村教師隊伍穩定性極強。即使有調入縣域學校的機會,鄉鎮學校的教師也不愿意選擇離開鄉村學校。
另一方面,健全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福利保障制度,完善鄉村教師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子女教育和住房公積金等,保證鄉村教師現有和當地國家公務員同等待遇,提高鄉村教師的社會認可度和社會價值。在住房方,實施鄉村教師的公轉房。讓教師安心鄉村、扎根鄉村,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提高鄉村教師的社會價值和社會認同感。
職業保障不僅在于外部的物質保障,更關乎于鄉村教師的“心”。學校的工會組織,校外的政府等,對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人文關懷。鄉村教師職業是一個綜合體,包括道德、動機、情感以及專業知識、技能和習慣等。
提升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教師職業發展力
教師的職業發展和專業發展是每個教師個人發展和職業愿景的理想目標之一。專業上獲取更好的發展,實現合理的個人發展和職業理想,發揮個人的價值,不斷得到成長,是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教師于鄉村學校共成長的重要體現。但是,由于少數民族地區地理位置封閉,交通不暢、信息落后,以及工作量大,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個人發展速度和廣度都收到影響。
因此,依托中央財政的知識,健全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培訓和進修機制。完善進修和培訓機制,有針對性地對民族地區鄉村教師進行培訓。經調查研究發現,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區地鳳凰縣鄉村教師通過參加國培、省培以及湘西自治州州級和縣級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