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海江
(作者單位:淮陰工學院)
目前國內各大院校的擴招政策的長遠實施,我國總人口中受過大學高等教育的人數占比年年增長,同時也造成了有普通大學學歷的學生在就業的時候核心競爭力略顯微弱。為了能更加妥善地解決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院校和企業需要進行良好的校企聯合,結合統一幫助大學生提升創新創業能力,這樣不僅能大量增加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也能為企業的人才市場輸送更多擁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增加企業活力。
近年來我國對高等教育的重視一直提高,形成了許多高校招生人數和日遞增的發展態勢。這一現象也形成了大學生的人數一直上升,就業的條件越來越嚴格。每年大學生畢業的就業疑問幾乎涉及到所有大學生的未來發展,因此各個院校和政府機關都十分關心。所以,不論是以院校的情況來看,還是以市場的情況來看,長期建立校企聯合培養機構,都是幫助大學生增長自主創業能力、提升大學生就業率的可行方向[1]。
以當前的情況來說,各高校在順應國家政策的號召和滿足市場需求的基礎上,應該重視使用以下幾種方法來提升大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2]。
許多高校都成立創業基地,給予自主創業的大學生一個發展的基地,想要創業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教導創業的機會。
一些院校可以給到創業學生相對應的鼓勵政策,包括創業資金的申請、創業基地的教育培訓,得到發展性結果的大學生通??梢缘玫揭欢ǖ膭摌I獎金。
一般所有院校都會設立專業的創業創新課程,對想要創業的學生提供專業的指導,這類課程一般設立為大學生的必修課程。
少數院校會經常和社會上的企業合作,幫助大學生可以在院校和企業的聯合中得到不斷提升,清楚地了解社會上企業的要求,能具有專一性地進行創業創新。
大學生沒有鮮明的創新創業意識。許多大學生沒有創業競爭的意識,尋根究底,幾乎都出現了下面的幾個情況。首先,是傳統教學方式和父母保守思想的熏陶,大部分大學生依舊堅持保守的就業思想,在面對就業方向選擇的時候過于僵化和守舊,覺得自主創業容易失敗,是很不穩定的一種就業方式[3];其次,有關政策的沒有進行完備,以至于大學生對自主創業的可能性以及行動方式缺乏清楚地了解;再者,在國家相關政策的要求下,大多數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是一個家庭里的重要關心成員,許多家長都不建議自己的孩子走向創業道路,這也和大學生自身不夠獨立自主,對家人的依賴太多有關。
大學生創新創業沒有形成的完整體系。以現在目前的大學生自主創業模式來看,整個過程顯得雜亂無章,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提升系統。首先,院校在大學生創業發展和競爭創新能力的課程部分,課程主體非常簡單,沒有實質性的教學,教學實質空洞模糊,教師把一樣的內容傳授給各個專業的學生,整體教學效果不言而喻;其次,大學生在創業項目的選擇方面沒有固定的要求,高校在創業大學生的選擇方面經常是不設限制,只知道同意,從來不考慮大學生自身的能力和品質是不是已經達到創業的要求[4]。這樣對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訓和提升不僅沒有幫助,還可能使大學生對如何發展自身道路的產生錯誤的選擇。出現這些情況的緣由是:一是高校在大學生競爭創新能力的教導上沒有經驗;二是高校教師的人選不合適,教師大部分都是沒有創業經歷并且沒有接觸過相似教育內容的執教老師,這樣通常讓教學實質沒有完整的體系。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形式單一。從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具體實施活動來看,大學生自身沒有主觀能動性是一部分原因,可是除自身外的客觀規律性的影響也占了相當大的一部分。高校在大學生創業創新能力的教育上,更多的是注重按國家政策的規定開始研發和改進相應學科、投入資本幫助的校內研發和改進的方式,沒有先行者的教導和社會需求的過渡階段,只有一些的高校采用和企業合作的方式,使用校企聯合的新型培育和提升方式,使用企業豐富的閱歷,進一步教育學生了解市場局勢和理解創業計劃的成功率,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創造能力。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緣由是:一是各高校在該教學范圍內沒有任何經驗;二是大多數高校不關注大學生自主開發能力的培訓,在教育上只是采用了一個形式。總而言之,高校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和提升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高校和企業在將來經濟迅速提高的情況下,要繼續關注雙方的關聯與發展,進行更加緊密的合作開發和增強,要在思想上到行為上繼續提升大學生的開發創造能力,落實大學生的就業情況。
落實好校企聯合,開發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大多數大學生不情愿走向創業的發展方向的緣由,就是因為財力、物力的短缺。在校企聯合下,大學生在理論上可以得到更加完善的財力和物力資源的幫助,但是因為沒有形成一個健全的教育的體系,大學生創業的方向和要求沒有明確規定,一些資金沒有得到正確使用而失去價值,造成財力上的浪費。所以,在校企聯合下,高校和企業要按照實際情況進行討論開發,暢所欲言,一起建設一個完善教學體系,在進行校企聯合的根本上,根據規范實施的準則來挑選在關聯環境內的實踐創新人才,促進創業就業資源得到正確的使用,進一步開發大學生的自我創造能力。
改進校企聯合的培養機構,成立培養基地。以校企聯合來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要繼續改進培訓和發展的機構和方式,校企聯合的改進機構建設要點必須體現在產學研用的對應統一上。總的來說,校企聯合應該將學生的創造革新能力的提高看成價值目標,由學生自己占據主導地位,增強企業的培訓效果的發揮和院校的基礎能力相互依存的情況。在開展校企聯合的時候,高校和企業必須達成思維共享的意識,成立長期有效的合作機構,成立校企“產—教”合作的創新人才生產基地,成立校企合作的創新創業培養基地,成立校企合作的資源共享機構和平臺,共同培養大學生的發展創造能力。在這種模式下,大學生可以得到企業資深員工的直接教導,在沒有畢業的情況下就可以學到企業的經營管理知識,和進行實踐的教學機會,為大學生在自主創新的時候遇到的困難提供幫助。教師們也可以近距離參與企業運營,獲得創業方面的教學經驗,并對教學和教改工作起到引領性作用。
對學生的擇業觀正確引導,提高創業意識。大學生在種種綜合原因的作用下,擇業觀基本都十分幼稚。高校和企業應該協力發展,結合國家就業政策、經濟迅速提升的形勢和學生自身的專業情況對學生將來的就業發展方向提供合適的指導,輔助大學生在將來的就業規劃上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指導的時候,不斷關注開展企業的協調作用,企業應該輔助高校在課程傳授的時候,進一步剖析各個從業環境的就業情況和提升趨勢,為大學生進行就業規劃增加來自社會的經驗幫助。大學生經過企業的指導,創業創新能力可以得到穩步的提升,為將來步入社會打下穩固的基礎,不斷增強大學生的自我提高意識,同時給大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方向、就業環境帶來非常大的促進發展作用。所以,在校企聯合下幫助促進大學生的自主革新能力,要時刻關注對大學生就業發展觀的指導,重視大學生自身的主體價值觀建立,是所有高校在不斷繼續創新能力的教學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現在的就業形勢下,高校對于大學生自我創造能力的開發和提升能夠以校企聯合為基礎,再運用企業能夠使用的所有資源,讓雙方在分享物質、知識、技能的同時,讓思想在交流中碰撞,達到融會貫通,給大學生改革創新能力的開拓革新提供不同環境內強大的物質幫助,真正做到校企深度合作,并且形成協力發展的形式,更全面發展大學生的自主創新和獨立創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