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曼
摘 要:在文物拍賣過程中,國家相關行政部門的審核和拍賣企業工作人員的素質是對拍賣周期影響最大的因素。文章通過對這兩方面的數據和資料的比較研究,分析其對文物拍賣周期的影響,并提出建立文物電子身份信息卡和建立數字化平臺的解決方法,有效解決文物拍賣周期長的問題。
關鍵詞:文物拍賣 周期 審核制度 數字化平臺建設 文化遺產保護
隨著文化產業的日漸發展,文物市場也隨之壯大。文物拍賣作為文物市場發展的有效途徑,也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中國文物拍賣市場的發展速度過快,愈加猛烈的文化市場發展態勢、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與現階段不夠完善的國家管理規定之間的矛盾日漸尖銳;加之拍賣企業過多,資質不夠等問題,導致文物拍賣市場中各類問題頻發,嚴重影響了文物市場乃至文化產業發展進程。
拍賣周期過長是其中最為緊要的問題之一,本文從文物拍賣流程本身探討如何解決此問題。在保護文物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推動文化產業進步,使之能夠成為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
一、我國文物拍賣現狀及分析
目前我國各類拍賣公司有千家以上,其中,涉及到文物拍賣的達到百家以上。自1988年,北京市拍賣市場舉辦第一次拍賣會,短短二三十年時間內,中國的文物拍賣市場,無論是在文物拍品的數量、種類、質量、成交量上,還是擁有文物拍賣資質的企業數量、舉辦文物拍賣的場次,抑或者是參與文物拍賣的買家、賣家數量,都出現幾何倍的增長。20世紀末開始,《拍賣法》《文物保護法》《文物拍賣標的審核辦法》《文物藝術品拍賣規程》等法律法規的完善和出臺,逐步對文物拍賣過程中的操作規范和法律責任做了詳細的規定,同時,文物拍賣機構的設立、文物拍賣審核備案、企業及人員的資質許可等問題也被納入了法定管理的軌道。
社會各界雖然對文物拍賣行業的興起和發展褒貶不一:有人認為文物拍賣是吸引文物回流、激發文物意識和市場活力的重要方式;也有人認為,這是對祖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出賣。但不可否認的是,文物拍賣越來越成為文物交易必不可少的手段。
本文對于文物拍賣的周期的范圍設定,是指每一件文物,當它被征集為拍品時,所經歷的鑒定、審核、信息采集、圖錄制作、巡展、預展直到正式拍賣所經歷的時間,即文物被拍賣公司與藏家雙方建立委托拍賣合同關系之后,直到正式開始拍賣,這一段工作流程內所花費的時間。
在文物拍賣周期內,占據最長時間的階段即為文物拍品的審核。近些年來,國家文物局陸續出臺了許多有關于文物拍品審核行為的條款,用來規范文物拍品的審核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56條規定:“拍賣企業拍賣的文物,在拍賣前應當經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審核;并上報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備案。”
《文物保護法》中關于文物拍賣審核制度的出臺和修訂雖然歷經時間短,但是伴隨著內容廣泛、修改力度大的顯著特點。出臺初期,并沒有關于文物拍賣的內容,直到2007年出現關于文物拍賣前置審核的規定,2013年刪去“報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審核”的規定,隨后不斷提出希望政府簡政放權的建議,并于近期開始確立文物經營的“負面清單”、建立拍賣信息與信用管理系統。關于文物拍賣審核內容的出臺和變更、審核權力的下放、強化監督和執法力度,展現了我國文物拍賣市場蓬勃發展的態勢和政府對于文物拍賣乃至文物市場發展的支持力度及規范文物市場、保護文物、避免文化遺產的流失的決心。
但是,過于嚴格、冗雜、機械化的審核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點,不符合當前國家文物發展形勢。制定審核制度的時候,中國處于文物拍賣市場發展的初期,文物拍品數量、種類有限,企業拍賣場次較少;國家文物相關行政部門初建立之時,多呈現一種積極向上、效率優先的態勢;而且,二十世紀初,信息技術發展不夠完善,還沒有真正進入大數據時代。而今,隨著文物市場的發展,文物拍賣企業遍地開花,各種大、中小型拍賣企業不一而足。同時,各拍賣公司的文物拍賣場次、成交率呈幾何倍增長。而且大的拍賣行僅僅一季的拍賣就有幾千件拍品,全國幾百個拍賣行,每一件都要經過如此機械化的人工審核,工作量過于龐大,極大的拖長了拍賣周期,束縛了文物拍賣市場的發展。
然而,國家制定《文物保護法》,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規范文物市場,也是一種保護文物的行為,過于松散的文物保護法,將會喪失對企業、對文物的監管,造成不可移動文物大規模消失、過渡利用、開發等難以挽回的問題,面臨文化遺產流失的被動局面。
在2015年12月28日向全社會公開征集意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修訂草案(送審稿)》中,首次提出了刪除關于拍賣前置審核的規定的意見,這是一次對于大規模簡政放權的大膽嘗試,但是最終以失敗告終。前置審核目的是為了鑒別拍品是否具有作為拍品的資格(比如被盜竊、盜掘、走私的文物或者明確屬于歷史上被非法掠奪的中國文物不具備拍賣資質),取消意味著放寬了對文物拍賣企業的拍品的資質要求、喪失對文物的監管,在盜墓、走私猖獗,拍賣經常出現弄虛作假的現實面前,前置審核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可移動文物管理的手段,取消顯然是一種不明智的行為[1]。
國家之所以要對文物經營活動實施嚴格的監管,主要是由文物的性質所決定的。國家追求的是促進文化市場發展的同時,能夠有效的保護文化遺產、促進文物回流以及規范文物市場,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掌控文物市場的發展態勢;企業追求的是擁有一個寬松的市場環境,并且能夠充分的利用文化遺產,盡可能實現利益的最大化。過于嚴苛的國家管理規定和手段會降低企業效率,束縛文物市場的快速發展,阻礙文化產業進步;但是過于松散的國家管理規定,又會使得國家喪失對于企業和市場的監管,使文物市場失去原有的秩序,同時使得投機行為飆升、走私等現象頻發,造成文化遺產流失。
綜上所述,這種拍賣前的審核機制雖然會極大拖長拍賣周期,但是不可以取消,可以借助一些科技手段,進行一定程度的更改和完善,同時與信用管理系統配合使用。
二、解決方法
誠然,過于嚴苛的審核制度會極大的拖長拍賣周期,使行業效率大大降低。但是,國家制定嚴格的相關法律和管理規定是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我國文化創新和發展先進文化。如果行業管理過于松散,有極大的可能造成各種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和企業應該共同改革:國家適當的減少對于拍賣企業不必要的行政干預,積極應用新技術新手段,提高行政效率,同時加強文物拍賣資質監管,將文物拍賣專業知識人員的考核和拍賣企業文物拍賣資質的審批、檢查、監督納入到法制化的管理渠道中;相應地,企業也應該積極履行行業管理規定,提高自律意識,加強企業制度管理和對工作人員的能力培養、素質提升,如:定期進行業務和行政工作的培訓、定期舉行專家講座等。國家和企業相互配合,減少各種問題的發生,在保護文化遺產和規范文物市場的同時,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進步和發展,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一)制作文物電子身份信息卡
相關文物行政部門可以逐步對民間流散文物實行登記和過戶的制度[2]。通過采訪、信息征集等方式,采集文物信息。
對傳世文物(或流散文物)進行編碼(由于文物流通性較大,編碼不涉及收藏單位,可在文物交換過程中不斷更新其信息,更新時需雙方確認,以便問責并確保文物流向),以便查詢文物;對文字信息進行登記(包括:文物名稱、文物類別、文物來源、流傳經過、年代、質地、功能、質量、重量等),每一項信息的采集都制定嚴格的信息采集標準,以便日后鑒別文物;對圖像信息進行登記,動態與靜態相互結合,運用數字化技術,使用全新的采集記錄手段,包括:圖文掃描、立體掃描、數字攝影、全息拍攝、運動捕捉等,全新的數字化技術手段,增強了圖像信息對于實物的反映情況,同時有利于圖像的長期保存和利用[3];對文物主人信息進行登記,包括:姓名,身份證號碼等,減少文物走私、盜掘等行為的發生。
通過以上內容的記錄,建立文物“身份證”,實行一物一碼制度,除了將全面的信息記錄在案,同時向藏家下發相應的“身份信息卡”。若文物主人發生變更,需要交易雙方攜帶“文物身份信息卡”與能夠證明本人身份的證件前往相關部門更改記錄在案的文物信息,并更換新的“文物身份信息卡”,作廢卡片當即銷毀。對于出現的不具備合法的“文物身份信息卡”證明的公開和私下的文物交易,一經發現,嚴厲懲罰。文物身份信息卡的制定,可以為后續文物的查找、審核、流通提供強有力的數據證明。在文物拍賣過程中,可以為前期拍賣公司搜集文物資料提供幫助;同時,也可以在文物拍賣資質審核過程中,適當幫助減少文物鑒定、審核的流程,提高行政效率,縮減文物拍賣周期。
(二)應用電子政務,實行網上審核制度
建立文物拍品數據管理和審核系統,實行“企業隨時上傳、專家即時審核”的機制,相應拍品數據和結果可留用一定時限,且不限使用單位(需具備文物拍賣資質),減少重復工作的機會,提高行政效率,縮短拍賣周期。
關于文物拍賣資質審核,可以利用電子政務,建立文物拍品數據管理和審核系統,與已出臺的拍賣信用管理系統配合使用。相關部門向具有文物拍賣資質的拍賣企業下發獨立賬號,企業通過系統上傳文物數據(文物身份信息卡),文物行政部門對照已經建立的文物信息系統,利用文物編碼,可以快速鎖定文物種類和文物相關信息。同時文物行政部門在系統內部提交鑒定專家信息,專家實行一人一賬號制度,賬號信息在專家內部不可共享。同時,專家需要通過資格認證,確定一項以上審核領域。而且,企業數據上傳可以采用隨時上傳的機制,同時專家也采用即時審核的方式,對專家的審核時限作出嚴格規定,超出時限需要采取相應措施。同時為了避免專家違規的審核操作,也需要對專家進行監督
規范。
系統可以根據文物類別自動鎖定相應的3名以上專家(在審核結果公布之前,專家內部實行保密制度,確保審核的公平、公正),其中包括至少一名省級鑒定委員會委員。各專家通過自己的賬號登錄系統,根據系統提供的文物編號及相關文物信息(身份信息卡信息,包括三維圖像等)對文物進行審核,備選項目應包括:通過,未通過、待定(無法確定資質的文物拍品)。對于全部通過審核的文物拍品可以進行公開的公布;對于存在未通過決定的拍品,同樣公開公布,企業可以選擇對文物拍品進行核實、重新提交材料或者取消對于本拍品的拍賣,每件文物應具有一次重新審核的機會;對于待定的文物,應該要求企業提交實物,進行實物審核。
文物拍品數據管理和審核系統的建立,利用高速發展的信息科技,實行網上審核制度,利用一定的數據加密和保護技術,實現內部工作信息的快速傳遞和交流,為文物拍賣的申請、鑒定和審核提供便捷的方式,有效提高行政效率。同時,建立向社會公眾開放的信息平臺,與秘密的鑒定模式相配合,實現文物拍品審核的公平、公正、公開。
在當前形勢下,文物拍賣市場日趨繁榮,切實加強對文物拍賣市場的管理,引導市場向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建立文物拍賣數據管理平臺是為了能夠更好的適應文物拍賣發展要求而建立的基礎工程。這一平臺的建立和使用,能夠使得文物拍品申報便捷、審批迅速、透明、信息共享、效率提高,將會為文物拍賣管理帶來深切的變化。網上審核也存在一些缺陷,相比實物審核來說,缺少對于文物的具體把握,可能會造成一定的審核誤差,對此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1] 對文物商店銷售文物、拍賣企業拍賣文物實行事前審核的含義是什么?有何意義?[N].中國文物報,2004-20-29(3).
[2] 曹兵武.我國拍賣業的現狀、問題和對策[A].曹兵武.文物與文化:曹兵武文化遺產學論集[C].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345~351.
[3] 黃永林、譚國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2):49~50.
[4] 刑致遠.關于文物拍賣管理數據庫平臺建設[N].中國文物報,2012-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