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玲,金利玉
(1.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老年醫學科,江蘇 南京 210000;2,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護理部,江蘇 南京 210000)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該病的發病率較高,約占腦血管疾病總發病率的80%以上。該病的致死率及致殘率均較高。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該病患者的死亡率逐年降低,但其在接受治療后仍會存在神經功能損傷、運動障礙、語言障礙等癥狀。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科學、高效、合理的康復訓練,可恢復其缺損的神經功能、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緩解其經濟壓力并提高其生活質量[1]。本次研究主要是對比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常規康復訓練與標準化康復訓練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間在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住院并接受治療的10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其納入標準為:1)患者的病情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上提出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對腦梗死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2]。2)患者的生命體征較為平穩且神志清醒。3)對患者進行顱腦MRI檢查或CT檢查,可明確地觀察到其病灶。4)GCS(格拉斯哥昏迷評分)>8分的患者。5)中青年患者的年齡要求為18~59周歲,老年患者的年齡要求≥60周歲。其排除標準為:1)存在嚴重的精神疾病、意識障礙及智力障礙的患者。2)發生二次及二次以上腦梗死的患者。3)合并有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4)合并有嚴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5)存在顱內靜脈血栓的患者。在這些研究對象中,有男性54例,女性48例。將這102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觀察1組和觀察2組。在觀察1組患者中,中青年患者有20例,老年患者有31例。在觀察2組患者中,中青年患者有22例,老年患者有29例。兩組患者的平均年齡、平均BMI指數(身體質量指數)、平均病程、性別、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及病灶部位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對比()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對比()
組別 年齡段 例數 年齡(歲) BMI指數(kg/m2) 病程(d)觀察1組(n=51)中青年患者 20 39.97±10.81 23.14±1.99 14.27±3.51老年患者 31 62.75±6.12 22.76±2.40 13.94±2.17觀察2組(n=51)中青年患者 22 40.38±11.29 22.43±2.06 13.31±3.32老年患者 29 63.84±5.43 22.88±2.34 12.44±3.79

表2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對比[n(%)]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控制血壓、控制血糖、抗血栓及抗血小板凝聚等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對觀察2組患者進行常規康復訓練,訓練的方法是:指導患者進行體位轉移等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及室內行走等肢體運動訓練,每次訓練30 min(根據患者的耐受能力可將每次訓練的時間增加至1 h),每天訓練1次,每周訓練5次。對觀察1組患者進行標準化康復訓練,訓練的方法是:1)協助患者進行床上的良肢位訓練。⑴健側臥位訓練。協助患者取側臥位(健側向下),在其背部、腋下的胸側部及膝前各放置一個軟枕,告知其將健側上肢伸展并讓其保持肘部伸直、前臂后旋、手指張開掌心朝上的狀態。將其患側上肢放置在胸前的枕頭上并讓其盡量保持肩部前伸、肘部伸直的狀態。將其健側下肢伸直,患側下肢曲于體前并放置在軟枕上,讓其患側下肢保持髖部前伸、膝關節自然彎曲的狀態。⑵患側臥位訓練。協助患者取側臥位(患側向下),在患者的背部、腋下的胸側部及膝前各放置一個軟枕,告知其將患側上肢及肩部前伸、肘部及手腕伸展、前臂后旋、手指伸開。將其患側下肢伸直,使其健側下肢屈于身前并放置在軟枕上,讓其保持患側下肢髖部前伸、膝關節自然彎曲的狀態。⑶仰臥位訓練。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將其頭部放置在枕頭上,將其面部面向患側,在其患側肩胛下、臀部及膝下各墊一個軟枕,使其肩胛骨、髖部前伸,并讓其手握毛巾卷。每隔2 h為患者更換一次體位。2)協助患者進行肢體運動訓練。⑴上下肢運動訓練。指導患者進行前臂前旋和后旋訓練,并指導其進行肘關節和膝關節屈曲、伸展及髖關節外旋、內旋、內收、外展、伸展、屈曲等訓練。⑵站立訓練和步行訓練。對患者患側腿部進行適當的負重,并協助其進行踏步、前后擺動、伸跨、屈膝訓練。每次肢體訓練的時間為30~35 min,每天訓練2次。3)遵醫囑對患者的腕背伸肌群、三角肌及岡上肌進行神經肌肉電刺激。4)對患者進行穿衣訓練、洗漱訓練、進食訓練、洗澡準備訓練等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每天訓練1次,每周訓練5 d。
治療前后,對比兩組患者的FMA(肢體運動能力)評分、MBI(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NIHS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評分。1)用FMA評分評估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明其運動障礙越小。2)用MBI評分(包括平地行走、進食、如廁、穿衣、上樓梯、桌椅轉移、洗澡、控制小便、控制大便、修飾)評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明其獨立生活的能力越強。3)用NIHSS評估患者神經功能的缺損程度,評分越高表明其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20.0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不同年齡段患者的FMA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個月,與觀察2組患者相比,在觀察1組患者中,中青年患者和老年患者FMA的平均評分均較高(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FMA平均評分的對比(分,)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FMA平均評分的對比(分,)
注:*與觀察2組中青年患者相比,P<0.05;#與觀察2組中老年患者相比,P<0.05。
組別 年齡段 例數 FMA的平均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2個月觀察1組(n=51) 中青年患者 20 48.74±11.35 63.12±14.35*老年患者 31 49.22±11.24 62.43±13.29#觀察2組(n=51) 中青年患者 22 48.34±10.71 55.98±13.75老年患者 29 49.63±12.54 54.34±12.72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不同年齡段患者MBI的平均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個月,與觀察2組患者相比,在觀察1組患者中,中青年患者和老年患者MBI的平均評分均較高(P<0.05)。詳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MBI平均評分的對比(分,)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MBI平均評分的對比(分,)
注:*與觀察2組中青年患者相比,P<0.05;#與觀察2組中老年患者相比,P<0.05。
組別 年齡段 例數 MBI的平均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2個月觀察1組(n=51)中青年患者 20 49.35±9.94 67.12±11.22*老年患者 31 48.48±10.76 66.14±9.42#觀察2組(n=51)中青年患者 22 49.57±9.71 59.20±13.44老年患者 29 50.41±11.27 60.15±10.83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不同年齡段患者NIHSS的平均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個月,與觀察2組患者相比,在觀察1組患者中,中青年患者和老年患者NIHSS的平均評分均較低(P<0.05)。詳見表4。
表4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NIHSS平均評分的對比(分,)

表4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NIHSS平均評分的對比(分,)
注:*與觀察2組中青年患者相比,P<0.05;#與觀察2組中老年患者相比,P<0.05。
組別 年齡段 例數 NIHSS的平均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2月觀察1組(n=51) 中青年患者 20 10.78±2.11 5.14±1.02*老年患者 31 10.54±1.13 5.37±1.42#觀察2組(n=51) 中青年患者 22 11.05±1.37 7.21±1.16老年患者 29 11.97±1.20 7.70±1.26
急性腦梗死患者在接受治療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損傷、肢體癱瘓等后遺癥。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越早地對該病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其神經功能及肢體功能恢復的程度就越好。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在腦卒中患者神經系統損傷癥狀及生命體征穩定后48 h便可開始對其進行康復訓練[3]。標準化康復訓練可顯著縮短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臥床時間、加速其肢體功能的恢復并可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其各類并發癥的發生率。標準化康復訓練的優點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1)可增加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腦部活力、提高其腦組織的可塑性并可促進其缺損神經功能的恢復。2)可刺激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神經中樞區域,使其神經中樞區域建立起新生的突觸,以促進其肢體功能的恢復。3)可提高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4]。本次的研究結果表明:1)治療后2個月,與觀察2組患者相比,在觀察1組患者中,中青年患者和老年患者的FMA評分均較高。FMA評分是瑞典學者Fugl-Meyer設計提出的。該評分是目前臨床上評估腦卒中患者肢體運動能力時最常用的指標。2)治療后2個月,與觀察2組患者相比,在觀察1組患者中,中青年患者和老年患者的MBI評分均較高。Porathea Barthel和Marhoney于1950年代設計提出了Maryland殘疾指數評分并于60年代被正式更名為Barthel指數評分。MBI評分為Barthel指數評分的改良版本,具有簡單實用、可信度高等特點。3)治療后2個月,與觀察2組患者相比,在觀察1組患者中,中青年患者和老年患者的NIHSS評分均較低。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重組和可塑性是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基礎。劉結梅[5]等的研究表明,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及時、科學的康復訓練,可提高其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重組和可塑性。
綜上所述,與進行常規康復訓練相比,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標準化康復訓練的效果顯著,可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并可減輕其神經功能損傷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