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千里
家里只有一百多平的空間,沖突和爭斗在所難免。最近,在我家就發生了一起“爭斗”:有天我加班回家已是晚上十點,剛換下衣服,就接到一個來訪電話。平常工作外我是不接的,但那天情況比較特殊,那個來訪者有很強的自傷行為。此時兒子恰好在客廳錄英語,不能中斷,我的電話打了足足二十分鐘,不停在說,顯然打擾了他。
等我通話完畢,他十分生氣,連續摔打書本,嘴里嘟囔不停。我工作一天也很累,聽到兒子嘟囔火就上來了,于是呵斥了他幾句。戰爭就爆發了。我倆大聲朝對方吼著,吵醒了愛人和女兒。
隨著爭吵不斷升級,兒子也越來越激動,他突然沖過來狠狠推了我一把,我一個趔趄差點摔倒。我驚呆了,從沒想到文靜的兒子居然“動手”了。而兒子的這個行為,也讓我們的“戰爭”戛然而止。我默默回到房間躺下,輾轉反側,還能隱約聽到兒子在外面的抽泣聲。
我的情緒也十分復雜,開始是傷心,然后是憤怒,想沖到他房間揍他一頓……可后來,我慢慢平復下來。兒子13歲,雖是青春期卻不怎么叛逆,他是個很努力的少年,作業、復習、生活我們都不怎么管,他會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很少讓我們操心。兒子從小就把我當偶像一樣,喜歡模仿我,喜歡和我一起寫作業,一起爬山、探險,一起交流作文經驗,鼓勵彼此。只要遇到不開心的事他總會征求我的意見,他喜歡看我寫的東西,然后模仿在他的作文里面。我想起他從小到大的每個畫面,我們真的很少有沖突,責罵幾乎從未有過,動手更是一次沒有。
而現在,他卻對他的偶像、他的爸爸動手了!
過了好久,當我再次回想兒子沖上來推我一把的畫面時,突然冒出了一個想法:兒子長大了!
當這個想法一出來我頓感輕松,還有些小激動,那感覺好像我被他一把“推醒了”。我發現他房間的燈還亮著,于是給他發了條微信:
“兒子,剛才不該打擾到你,給你道歉。不過你該加強鍛煉了,剛推我那一把,力度有點小。”
然后跟了個吐舌頭的表情。很快便收到了回復,什么字也沒有,只是一個小人跳舞的表情。我笑了,不一會兒,他房間的燈熄滅了,很快傳來兒子均勻的鼾聲。第二天兒子心情很好,像往常一樣嘴里哼著小曲上學、放學,熱情地打招呼,照常預習復習。晚上八點多,我還在工作室,收到了他的短信:“老爸,對不起。”那一刻,我知道,對于這場風波我們和解了。
這件事雖已過去,卻激發了我諸多思考。人的成長似乎有著某種軌跡:開始,孩子會尋找一個偶像,認同他、模仿他,然后慢慢追隨他。直到將來某一天發現偶像并不是萬能的,是可以被擊敗的,于是嘗試各種挑戰,直到把偶像擊敗,尋到自我力量,踏上了屬于自己的“英雄”之旅。
孩子最初的偶像往往是具有權威的爸爸和媽媽,同性別間的認同最常見,男孩認同爸爸,女孩認同媽媽,所以,爸媽本人的人格就是孩子最初的認同目標。像我兒子對我的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慢慢長大,會發現其實偶像也有缺點,甚至覺得還不如自己。
這個變化很微妙,也具有重大意義,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所以我們會發現這樣的現象:
父子掰手腕、比賽跑步,對事情不同觀點和爭執;女兒經常和媽媽比較,看看誰更漂亮。這個過程就是“去理想化”的過程:從想要變成偶像的樣子,到超越偶像,變得更有力量。當孩子覺得“偶像也不過如此”的時候,正是孩子心理成熟的關鍵期。他們雖有失落,但更多的是自豪。還有什么比擊敗有權威的父母更過癮的嗎?
但可惜在大多數家庭中,這個過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壓制。
父母總會用各種“不允許”、“不可以”伴隨嚴厲的懲罰和苛責,行使著管理權。特別當孩子突破某種“設置”的時候,父母開始恐慌,繼而動用各種手段打壓。例如,遲到拖延、不去輔導班、說某位老師壞話、與同學打架、對監考官不滿等等……成了眾矢之的,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直到孩子變乖,變得循規蹈矩。若發生更加突破的事,簡直好比臺風來臨。總而言之,孩子一旦展示出“不聽話”,父母就立馬緊張地“整治”。
那么,孩子到底是聽誰的話呢?這個說話的人是對的嗎?為何不允許有反對的聲音?他們在害怕什么?比如,我被兒子推了一把這件事,若上綱上線就是大逆不道。百順孝為先,怎么可以對父親動手呢?簡直觸碰了族人集體的道德底線!在古代是要被家法伺候的。而我為什么會感到欣慰,甚至欣賞兒子這一行為?
因為我看到了他內心深處噴薄而出的生長的力量!這是一種宣言,獨立宣言:我長大了,我有力量了,我可以宣誓自己的主權,當我的權利被侵犯,不管是誰都要抗爭到底。
這是多么可貴的品質,多么巨大的勇氣,他在向偶像宣戰,這才是鮮活的生命。孩子正在積蓄力量突破另一個自己,這股力量一旦釋放,一旦被允許,他就會越來越強大。而正常情況下,像我一樣的爸爸們會暴跳如雷,會感到強烈的壓迫和沖擊,然后對其一頓暴揍,怒吼著把孩子打壓下去。最終父親們取得了勝利,保留了權威感,把最大的“不孝之子”的帽子扣在孩子頭上。不管是現實還是道德層面,兒子們絕無勝算。
但你知道,你壓下去的是什么嗎?你壓下去的是“生命力”。你受不了尊嚴被挑戰,受不了被恥笑為弱者,然后干掉了兒子,變成了所謂的強者。口頭上希望兒子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但實際上卻讓兒子一直在你的下面,最好永遠不能翻身。生命力旺盛的外在表現是:敢于競爭、敢于挑戰、敢于成功、敢于突破。被壓住的生命力的表現是:害怕沖突、自卑軟弱、逃避責任、墨守成規。
更重要的,孩子的攻擊性也被壓抑了。
攻擊性才是邁向成功的原動力,被壓抑之后,很多人只能攻擊自己。許多孩子都不會表達真實情緒,更談不上像我兒子一樣有所謂“過激行為”了。大多數的不會表達,都是被壓制出來的。孩子是聰明的,最初會有些小的試探。比如:不愿別人動他的玩具、打壞牛奶瓶、在墻上涂鴉、不去奶奶家、踢球弄臟衣服等等。此時他們會被這樣的聲音壓制:要懂得分享、打壞了東西就是壞孩子、不能亂涂亂畫、奶奶那么疼你怎么可以不去呢、弄得臟兮兮的洗起來真麻煩、一點都不懂珍惜媽媽的勞動……
這些小測試很快就失敗了,而孩子久而久之變成了你想要的模樣。當你在夸獎孩子好乖的時候,要知道有些東西正在隱藏,慢慢變得好像真的沒有了。這些隱藏的、失去的都是生命的力量。
除了父母自身對孩子的打壓,很多父母還需要意識到:我們所處的輿論環境,也在打壓著孩子。比如我家兒子和我的沖突,就算被我允許,也會被某個聲音所折磨。這聲音是:我怎么可以對父親“動手”、我簡直不是人、父母那么辛苦我卻這般、真該死、真不孝。除了委屈,這些內疚引發的自責才是致命的,這也是為何我兒子久久不能入睡的原因。但成長本身就是突破一個個不可以突破的沖突,尤其是對父母的挑戰和突破,對孩子意義重大。
很喜歡印度著名影片《摔跤吧爸爸》。曾是國家冠軍的爸爸馬哈維亞,從小便讓兩個女兒脫掉裙子換上短褲、剪掉長發,讓她們練習摔跤。摔跤讓兩個女孩子掙脫了偏見和無止境的家務,掙脫了14歲嫁人的命運,踏入更廣闊的世界。而影片最讓我震撼的并不是大女兒吉塔的世界金牌,也不是最后五秒鐘對衛冕冠軍完美的絕殺,而是吉塔和父親的交手。眾目睽睽之下,歷經酣戰,吉塔緊緊把父親壓在了身下,塵土飛揚中,吉塔堅定地說:這就是我學到的,爸爸!也許這樣的擊敗對父女二人都非常殘忍,但對吉塔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儀式。借助這個儀式,吉塔超越了權威,宣告了獨立,在站上世界級和衛冕冠軍比賽時,沒有畏懼。
這才是綻放出的生命力!
因此,當被孩子挑戰時,父母們需要看到行為背后的孩子的動力,而不是行為本身。就算做不到鼓勵,至少要做到允許。
其實我在給兒子發的信息里,暗示了兩種態度:第一,你是可以的,我鼓勵你挑戰我;第二,你不用為自己行為而過度內疚。
一個連父母都不敢挑戰的孩子,怎么去挑戰權威?怎么去挑戰世界?而人生恰恰是在不斷挑戰中度過的,不管是考試、入職還是升遷、賺錢,每次突破挑戰都是一次成功。一個不被允許攻擊他人、挑戰他人的孩子,是不敢面對社會競爭和挑戰的,更談不上創造力和建設性。不破不立,只有砸碎內心枷鎖才能活出自由,才有可能成就自我,實現自我價值。
請記住:
你越是允許孩子挑戰你自己,他將來的成就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