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拓 陳兆軍
摘 要:作為專門用途英語研究的重要部分,學術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提高學習者自身的專業能力和學術能力。語料庫數據驅動提供大量的真實、地道的語言素材,將其運用到專門用途英語寫作教學中,能夠優化學術英語寫作教學效果,提升學習者的遣詞造句能力、體裁意識和語篇建構能力。
關鍵詞:語料庫 專門用途英語(ESP) 學術英語寫作
一、引言
作為專門用途英語(ESP)的分支,學術英語(EAP)又再次分為專門學術用途英語(ESAP: 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和一般學術用途英語(EGAP: 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前者是以某一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識為內容的英語教學,后者主要訓練學術口語交流能力和學術書面交流能力。學術英語寫作是一般學術用途英語教學的關鍵。學術英語教學是基于學習者的特定需求,實施與特定專業或職業相關的教學,旨在培養學習者的英語文獻搜索與閱讀、學術語篇的規范撰寫、參與學術研討、進行科研活動、發表學術觀點等的能力。學術英語寫作是學習者學術綜合能力的表現,因為學術寫作過程涉及到學習者專業知識的重構、組建、評價與發展等。因此,學術英語寫作是英語知識和專業知識的輸出過程。學習者英語學術寫作應是在真實寫作任務與學術寫作規范相互作用下的語篇創作過程。由于學術英語寫作教學受語言環境和教學模式的影響,很多教學實踐以模板教學為主,結果很多學生不遵守學術規范、語言表達欠佳、邏輯混亂,學術寫作課堂的教學效率低下。近幾年,語料庫語言學迅速發展,語言庫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語言教學實踐中。因此,本文探討基于語料庫的學術英語寫作教學模式,以期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和學術寫作能力。
二、學術英語寫作教學現狀
1. 語言輸入不夠
語言素材輸入是語言學習的基石,Krashen的“可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理論指出獲得足夠的可理解輸入性知識,才能習得語言。因此,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大量的、地道的目標語,以實現語言知識的內化。實際教學中,教師大多依賴教材中的范例和習題進行講解和練習,很少提供真實語境下學術語篇進行分析,語言輸入嚴重不足,結果學生的學術寫作常出現用詞簡單、句式單調、漢式思維方式等問題。由于缺少足夠的語言素材,很多學生機械地模仿教材中的范例,致使寫作千篇一律。
2.語篇意識淡薄
學術英語寫作能力不僅體現寫作者的英語語言能力,即完成學術寫作需要靈活地運用英語語言知識,還體現寫作者的學術語篇意識。學術語篇意識主要指寫作者在語篇創作中表現的有關語篇的銜接與連貫、語篇的宏觀結構、段落發展、語篇體裁特征辨別等方面的能力。二語學習者學術英語寫作常出現諸如內容貧乏、連貫性差、中心不突出、中式英語的結構等問題,這些都是語篇意識單薄的表現。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專業領域使用頻率較高的語篇范例,展現如何根據交際目的辨別語篇的體裁類型及結構,隨后分析語篇的微觀語言特征。
三、基于語料庫的學術英語(EAP)寫作理論依據
1. 數據驅動學習理論
使用計算機技術處理和儲存自然語言的語料庫,有助于我們分析和歸納大量語言資源的使用規律。Tim John最早將語料庫應用于語言教學中,并提出數據驅動學習(Data-driven Learning,簡稱DDL)教學模式。這一模式中,教師不再是傳統上的知識灌輸者,而是學生和學習材料之間相互作用的引導者。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作為引導者,指導他們主動地從真實使用的語言素材中觀察、分析、歸納語言使用規律。
2.建構主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注重學習者個體的知識建構和社會活動間交互作用。學習本身是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和體驗的過程。學術寫作是一種高級的認知活動,通常由寫作主體獨立或以合作方式完成,其實質是寫作主體在真實寫作任務和社會交際的相互作用中創作語篇、傳遞信息。此外,學術寫作也是體現寫作主體的認知能力、操作能力和專業素養的過程。
四、語料庫在學術英語寫作中的優勢
1.提供真實、地道的語言素材
輸入是學習者語言能力培養的基石,語料庫中的語言素材選自于人們實際使用的語言,這些大量具有代表性的語言數據及語境信息對于語言習得具有重要價值。地道語言資源的輸入有利于激發學習者的語言積極性。但這種輸入是有選擇性的,教師應充分利用語料庫提供的語言資源,結合學術英語寫作教學的實際需要,引導學生以語篇的創作目的為出發點,觀察真實語境下某一語篇的微觀語言資源和宏觀結構的典型特征,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實現語料庫資源的的最優化應用。
2.增強學生的語篇意識
不同體裁類型的學術語篇在語法結構、詞匯、語篇結構等方面有差異性,掌握不同體裁類型語篇的特征對學術寫作的語篇意識培養有重要意義。學習者在英語寫作時需注意不同體裁類型中,寫作目的、寫作對象、語言資源、語篇結構的差異性。語料庫可幫助學習者對不同體裁出現的詞匯、句子長短、句式復雜程度等進行量化分析,客觀地分析語言特征,掌握語言的真實使用情況。
在基于語料庫的英語寫作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結合寫作教學任務,自建語料庫廣泛搜集不同體裁文本,引導學生分析和觀察不同體裁類型語篇的宏觀結構和微觀語言資源,并對不同體裁類型的語篇特點進行總結,加強學生語篇意識的培養。
五、結語
在語料庫數據驅動性和自主學習模式引導下,教師應充分利用豐富、真實的語言語料優化語言輸入,引導學習者根據寫作目的合理地使用語言,提高學習者的學術英語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 Kennedy,G.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M].London: Longman,1998.
[2] Sinclare,J. How to Use Corpora in Language Teaching[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6.
[3] 蔡基剛.英漢寫作對比研究[M].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4] 何安平.語料庫語言學與英語教學[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5] 騰延江,劉世濤.基于語料庫的英語寫作教學新模式[J].外語電化教學,2006, (12):49-54.
作者簡介:楊拓(1989-),女,河北邢臺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陳兆軍(1980-),男,山東淄博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山東省高校科研發展計劃-人文社科研究計劃項目“專門用途英語(ESP)小型雙語語料庫建設”(課題編號:J17RA052)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