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忠
摘 要:在開展物理教學活動的時候,應該重視學生的真實體驗,將其視作最為重要的點加以分析,如果學生的體驗不到位,證明教學的成果不盡如人意。物理教學中的聲現象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需要積極地結合STS教育模式讓學生去逐步構建概念,以此更好地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STS教育;物理教學;聲現象;實踐
所謂的STS教育模式,就是指新型的科學教育構思,主要的宗旨就是將不同學科的內容合理地串聯到一起,由此凸顯出不同主體間的關系,保證其可以在生活和教育中彰顯出價值[1]。課堂就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STS教育模式就是適用于課堂的一種教學手段,通過將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互聯系,使得學生可以接觸到多種基礎知識。結合“聲現象”一章節內容加以分析,明確聲現象教學實踐中運用STS教育手段的意義[2]。
一、鼓勵學生理解物理知識
依照“聲現象”的教學體系,明確其重要的地位,因這一章節的內容放在了第一章,證實了此部分內容是基礎知識,同時也屬于相對于簡單的內容,可以在老師講解的過程中,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確保在相關概念構建的過程中,并不會讓學生感覺到過于困難。在物理教材中,多種問題和實際案例都是與他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因此能夠讓學生去主動地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對于強化他們的物理認知有著較大的幫助。如“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在對相關的概念進行理解的時候,學生會出現字詞上的錯誤理解,比如將“振動”理解為“震動”。為了及時規避類似的錯誤,老師應該積極借助STS教育理念,讓學生清楚地理解“振動”和“震動”的差別,以便對相關的概念理解到位。正是因為學生掌握了科學的分析方法,在解答日常生活中聲音的來源時,他們會優先想到“振動產生聲音”這一理論,然后去解答生活中的問題,整個過程對于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有著較大的幫助[3]。
二、督促學生積極領悟物理本質
在物理教學實踐中,老師可以借助豐富多樣的教學素材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同時也可利用查漏補缺的方式,將STS教育的內容逐步滲透,使得學生在充分了解社會熱點問題后,及時聯想到物理知識,用物理知識去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多種問題。比如在學習到“聲波”的相關內容時,可以為學生介紹一些常見的回聲現象,以“北京天壇回音壁”作為講解的例子,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讓學生清楚的了解這種構造就是主要是運用了超聲波測速儀測量出速度的技術,使學生認識到日常生活和物理知識息息相關的點,在充分地體會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中,強化自身探索物理現象的能力。當學生對物理現象本質擁有了相對于清晰的了解,可以采取合理的手段讓學生認識物理知識和實際生活存在的密切聯系。
三、倡導學生學會利用物理知識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物理知識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夠將理論知識合理地運用至生活實踐中,以此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但是傳統的教學手段較為單一,學生不再愿意接觸較為沉悶的課堂氛圍,如果老師仍然采取單一的教學手段,學生的學習質量將無法保證。在學習到“聲音的傳播”時,老師可以積極地借助STS教育理念,讓學生對于物理知識有深入的了解,在掌握了基礎知識的基礎上,以科學的思維去解讀“聲音的傳播方式”,將相關的經驗合理地運用至生活的實踐中,以此鍛煉自身的綜合能力[4]。將這樣的教學理念合理地運用起來,能夠促使學生真正掌握科學分析、主動探究、不斷總結的意義,將實際的行動付諸具體的實踐中,保證相應的學習成果更加優良。
本文重點分析了物理教學中關于“聲現象”相關內容的講解方法,同時清楚地認識到將STS教育合理運用至教學活動中的意義,在全面的解讀和闡述之后,判定物理教學實踐中的STS教育影響深遠。縱觀當前物理教學的主要發展情況,會發現尚存不足之處,應該結合實際的情況做出合理的分析,確定科學的應對方案,保證妥善解決相關的問題,讓教師的教學成果更加優良,讓學生的學習成果更加優異,以此穩步地推動教育事業的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方經綸.以聲現象為例談初中物理教學與生活經驗的結合[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9(16):84.
[2]張孟影,甘曉雯,袁海泉.STEAM教育理念下的項目教學設計:以“自制吉他”為例[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19(5):63-66.
[3]彭夷,駱波.例談蘇科版初中物理聲現象單元知識結構之初建與重構[J].物理教學探討,2011,29(3):69-71.
[4]陳學軍.DIS系統在初中物理聲現象演示實驗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0(36):213-214.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