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忠
(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2)
1982年全國第四次水土保持工作會議,研究確定設立國家重點治理區,后經國務院批準,無定河、皇甫川、甘肅省定西縣(現定西市安定區)、柳河上游、葛洲壩庫區、江西省興國縣和山西省的三川河、永定河上游等八片水土流失嚴重地區被列為國家重點治理區(簡稱“八片治理”),從1983年開始,財政部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實施“八片治理”。
山西省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始于1983年,是該省第一個由國家列專款,有計劃、有步驟、集中連片大規模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重點工程。工程建設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坡溝梁峁川綜合治理,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農業耕作措施科學配置。具體措施包括基本農田(坡改梯、墊灘造地、溝壩地等)、水保林、經果林、封禁治理、谷坊、水窖、護岸護坡、排洪溝渠、田間道路等工程。
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在山西省已經實施了五期,長達30多年,目前正在實施第六期。一期工程(1983—1992年)在永定河上游和三川河流域實施;二期工程(1993—2002年)在永定河上游、三川河流域和湫水河流域實施;三期工程(2003—2007年)在湫水河流域和陽泉市郊區、平定、盂縣實施;四期工程(2008—2012年)主要在陽泉、晉中、長治、晉城4個市的平定、左權、平順、陵川等12個縣實施;五期工程(2013—2016年)在大同、陽泉、長治、晉城、朔州、忻州、呂梁、晉中、臨汾、運城10個市的靈丘、右玉、五臺、臨縣等32個縣實施;六期工程(2017—2020年)涉及全省全部11個市,主要在陽曲、渾源、平順、五寨、興縣等39個縣實施。
自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實施以來,山西省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很大進展,特別是近年來實施完成的四期、五期工程效果更加明顯。兩期工程共完成投資154 707萬元,其中中央資金106 020萬元,地方配套47 797萬元,群眾投勞折資890萬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 867 km2,包括基本農田9 875 hm2、水保林108 836 hm2、經果林14 963 hm2、封禁治理252 989 hm2,修建谷坊3 124座、蓄水池窖1 613眼、護岸護坡88 km、排洪溝渠16 km、田間道路1 337 km。通過多年治理,項目區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70%以上,林草保存面積占宜林宜草面積的80%以上,工程建設在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改善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促進經濟發展、群眾脫貧致富及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山西省一期工程投資17 562萬元,二期工程投資53 608萬元,三期工程投資10 301萬元,前三期工程總投資81 471萬元,平均投資標準為13.5萬元/km2,投資數額較小,投資標準較低。從四期工程開始,全省投入逐步加大,投資標準不斷提高。四期、五期工程累計投資達154 707萬元,是前三期工程的1.9倍,平均投資標準為40萬元/km2,是前三期工程的2.9倍。四期工程總計投資51 669萬元,平均投資標準為31.6萬元/km2。五期工程總計投資103 038萬元,是四期工程的2倍,平均投資標準為46.1萬元/km2,是四期工程的1.5倍。四期工程第一年(2008年)投資2 670萬元,投資標準為30萬元/km2,之后逐年增加,到五期工程最后一年(2016年)投資達到29 660萬元,是2008年投資的11倍,投資標準達到50萬元/km2,是2008年投資標準的1.7倍。隨著投入的加大和投資標準的提高,治理標準也隨之提高,治理效果更加顯著。
山西省一期工程治理面積2 413 km2,二期工程治理面積2 842 km2,三期工程治理面積668 km2,前三期工程總治理面積5 923 km2,年均治理面積只有236.9 km2,治理范圍主要集中在永定河上游、三川河流域、湫水河流域和陽泉市。從四期工程開始,隨著全省投入增長,治理面積逐年增加,治理范圍也逐步擴大。四期、五期工程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 867 km2,年均治理面積達到430 km2,是前三期工程的1.8倍。四期工程治理面積1 633 km2,五期工程治理面積2 234 km2,五期是四期的1.4倍。2008年治理面積89 km2,之后逐年增加,到2016年治理面積達到594 km2,是2008年的6.7倍。治理范圍由太行山區擴展到呂梁山區,由陽泉、晉中、長治、晉城4個市擴展到大同、陽泉、長治、晉城、朔州、忻州、呂梁、晉中、臨汾、運城10個市,由局部輻射全省,示范作用明顯,全面帶動了全省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為做好項目前期工作,項目縣力爭做到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早安排,早布置。建設單位與項目區群眾早醞釀、早協商、早規劃,做好項目儲備工作。二是做好工程選點。技術人員深入到田間地頭,與項目區群眾協商討論,及時溝通,對每個圖斑、每項措施進行現場踏勘,選出基礎條件好、干群積極性高、規模效應大、示范作用強的小流域,力爭做到項目實施與群眾需求相結合、與縣鄉產業結構相結合,為工程建設打好基礎。三是選好設計編制單位,確保按質按量完成工程設計編制任務。四是加強現場審查。評審專家通過實地查看地形地貌,對設計提出切合實際的建議,確保工程總體布局合理、治理措施可行、投資分配得當、工程量及概預算準確、施工方法科學、工程效益顯著。
工程建設嚴格按照項目法人制、監理制、招投標制、合同制進行管理。各項目縣組建項目部,對工程建設管理負總責;選擇有水土保持監理資質的公司對工程建設實行全面監理;通過招標投標選擇有資質、有信譽的企業進行施工;工程設計、監理、施工等嚴格執行合同管理制度。工程的設計、審查審批、招標投標、資金管理、施工、驗收、管護等各個環節,層層分解落實責任。項目實施過程中,以制度為抓手,建立了工程建設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工程移交管護制度、工程資料建檔制度和工程進度報送制度。建設過程中,各項目縣安排專門的工程技術員,全程監督工程建設。省、市水利水保部門對項目各個環節進行積極監督,共同查擺存在問題,提供技術支持,進行重點幫扶,確保工程順利實施。
為確保工程保質保量完成,各項目縣在工程實施中嚴把質量關。
在造林工程中嚴把“六關”。一是整地關。做到提前整地,確保能提前集水蓄水,改善水分條件。二是苗木關。保證是根系發達、莖葉健壯的營養杯苗。三是栽植關。做到坑大、土虛、栽深、踩實。四是澆水關。栽后及時澆水,澆足澆透,對難澆灌的采取“水袋滴灌法”。五是鋪膜關。澆水后及時鋪膜,做到不松動、不透風。六是驗收關。組織技術人員、財務人員,按照規范和設計標準進行驗收,確保工程質量。
在小型水保工程施工中做到“三按三嚴”,即:按照規范要求,嚴格施工程序;按照設計要求,嚴格工程計量;按照質量標準,嚴格施工質量。
項目計劃安排時,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大部分資金安排在貧困縣,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各項目縣把項目實施方案編制成扶貧方案,在安排治理措施時,加大基本農田建設,大力發展三大效益兼具的林草措施,措施涵蓋坡改梯、墊灘造地、溝壩地、水保林、經果林、生產道路、谷坊、蓄水池、封禁治理等。在施工中,積極吸納貧困人口參與工程建設,提高貧困人口收入。將工程建設與群眾利益相結合、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力爭讓當地群眾擺脫貧困,努力打好生態治理、脫貧致富攻堅戰。
為加強內業資料管理,建好工程檔案,全省推行了“工程檔案八大盒”制度。各項目縣專人負責資料整理,將項目前期、施工、驗收各階段的文件、記錄、圖片、影像資料系統歸為八大類:基本文件、規劃設計、工程監理、招標投標、承包施工、建設管理、財務審計、竣工驗收。通過歸類建檔內業資料,方便查閱項目情況,做到項目管理規范化、科學化,提升了全省工程建設管理水平。
近年來,山西省不斷推進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并取得明顯成效。一是積極推進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項目管理系統應用工作,項目縣將項目前期、計劃、實施、檢查、驗收等資料錄入系統,各級水保部門可通過系統全面、及時掌握項目動態,監控項目進度、質量和投資效果。通過項目信息平臺建設,共享信息資源,實現了項目高效管理。二是進行圖斑精細化管理,利用無人機和遙感影像進行圖斑核查,量化措施數量、質量和完成率,工程管理更加細致、完善。項目管理信息化促進了全省水土保持工作現代化,推動水土保持工作不斷向前發展。
工程建設中重建輕管現象仍然存在,特別是水保林等公益性的治理措施,移交鄉村后,群眾管護積極性不高,牛、羊、野兔啃吃現象普遍存在,造成治理成果保存率低,治理效益不能正常發揮。今后還需要建立有效的管護制度,增加管護投入,確保管護責任落實到位。
進一步加大水土保持工作的宣傳力度,讓單位和個人認識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性,自覺自愿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水土保持項目的大部分措施是在群眾的承包地上實施的,加強宣傳可以讓群眾知道項目建設的目的、意義,讓群眾積極參與,推動水土保持工程順利進行。
加強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合作,開展生態修復技術、優質抗逆樹種選育、樹種改良、生物藥劑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如與林業研究院所合作開展適地適樹、營養杯育苗、多層次造林等研究;與生物制藥研究院所合作研制對牛、羊、野兔等具有驅避作用的長效緩釋性能的生物制劑等,確保苗木在數年內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