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佩琳
(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院 江西省土壤侵蝕與防治重點實驗室,江西 南昌 330029)
九江市濂溪區(原廬山區)號稱“京九重鎮”“鄱湖明珠”,面臨長江,背靠廬山,是一個典型的“山江湖”縣級區。近年來,濂溪區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由于位于江西省水土流失易發區[1-3],快速的經濟發展對水土資源與生態環境造成一定負擔,水土流失總體好轉與局部惡化的現象在一段時期內并存[4],因此水土流失問題依然是制約該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5-7]。特定的自然條件、地理區位及人類活動影響,使得濂溪區水土保持工作特點與方向不同于其他區域。因此,立足全區水土流失狀況,總結分析多年來全區水土保持工作情況及存在問題,并以此為基礎確定水土保持工作方向、制定科學合理的水土流失防治方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基于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江西省水土保持專項普查成果、《江西省水土保持區劃及防治布局研究》、《江西省水土保持規劃(2016—2030年)》、《九江市水土保持規劃(2016—2030年)》,分析了目前濂溪區的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工作現狀,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水土保持工作方向與防治方略等,希望能為濂溪區更好地開展水土保持宏觀決策和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學的依據。
特定的自然條件及人類活動影響,造成了濂溪區水土流失呈易發、多樣的特點。在《江西省水土保持規劃(2016—2030年)》《江西省水土保持區劃及防治布局研究》《九江市水土保持規劃(2016—2030年)》,以及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江西省水土保持專項普查成果等基礎上,通過衛星影像解譯,并結合現場調查復核獲得濂溪區水土流失現狀。濂溪區現有水土流失面積50.85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13.75%,其中輕度、中度、強烈和極強烈侵蝕面積分別為39.85、10.49、0.41、0.10 km2,分別占全區土壤侵蝕總面積的78.37%、20.63%、0.80%、0.20%。水蝕面積50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13.52%,其中中度及以上侵蝕面積為10.15 km2,占水蝕總面積的20.3%。風蝕面積0.85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0.23%,侵蝕程度全部為中度侵蝕。
濂溪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和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在“十二五”期間完成了長嶺小流域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工程和沿鄱陽湖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5 km2,總投資150萬元,完成坡改梯20.3 hm2,建成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4處。通過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堅持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多部門協調合作、全社會參與,實施大面積封育保護、造林種草、退耕還林還草等植被建設與恢復措施,林草植被面積大幅增加。綜合治理過的地方,林草覆蓋率有所提高,呈現出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景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在沿湖區,實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完成水土保持生態修復面積6 000 hm2,加大了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提高了林草植被覆蓋率,通過有效的坡面水系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設,控制和減少下泄泥沙量。還開展了虞家河、長垅河、白沙河、將軍河等農村河道綜合整治,提高了河流的防洪抗旱能力。
在毗鄰廬山的高垅鄉、蓮花鎮、虞家河鄉、賽陽鎮和姑塘鎮的22個行政村39個自然村山洪災害危險區采用鄉村河道近自然治理與水生態修復、渠道建設、水庫工程建設等措施進行治理。通過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設防,把治理水土流失與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相結合,水土保持與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合理調整土地利用方向,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時,通過在水源蓄養功能區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營造水源涵養林和開展小流域建設,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水源地保護初顯成效,水源蓄養與水質維護能力日益提高。
在廣大丘陵區,通過開展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農業耕作措施,一大批水土保持設施如梯田、水保林及谷坊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建設和合理配置,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提高了蓄水保土能力,有效攔截了進入江河湖庫的泥沙,延長了水庫等水利基礎設施的使用壽命,水質維護能力日益提高。同時,開發茶園、果園,發展經濟林果“兩茶一苗”等特色產業,保障了農民增產增收,并配套農田道路、包括生態草溝在內的水利水保設施,有效提高了土地生產力。
在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工作中,濂溪區堅決貫徹“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工作方針,堅持以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申報審批為抓手,嚴格執行水土保持法規,強化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力度,把好立項關和驗收關。區政府辦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工作的通知》,明確了區水土保持委員會成員單位的職責;水保站結合法律法規及行業管理要求,制定了濂溪區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檢查、方案審批、水土保持設施竣工驗收等規定,定人、定責、限時,極大地提高了服務水平與工作效率。濂溪區在不斷提高水土保持行政審批效率、審批質量的同時,積極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全面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據統計,2013—2018年,全區共審批水土保持方案22個,對生產建設項目進行了34次監督檢查,并配合做好宣傳工作,普及水保知識,發放傳單3 400份、法律單行本200多本,發表報道20多篇。在預防監督方面取得豐富經驗:一是主動與區水土保持委員會成員單位溝通與協調,把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水土保持設施驗收手續列為各單位或部門相關行政許可的前置條件,依法堅決糾正和制止不合理的開發建設行為;二是對生產建設項目進行檢查與巡查,建立健全信息臺賬,上、下半年各安排一次集中監督檢查,平時加大巡查力度,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對造成嚴重水土流失拒不整改的,依法實施行政處罰;三是規范執法程序與行為,做到事先有通知、現場有記錄、事后有整改意見和整改報告,執法過程中文明執法,嚴格貫徹相關規定,做好解釋與服務工作;四是將取土、采石納入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范圍,針對采石、采礦進行了專項整治,完善水土保持審批手續,規范采礦行為。
(1)保護鄱陽湖任務依然繁重。目前濂溪區水土流失面積仍高達50.85 km2,且水土流失正在由丘崗區向平原和城鎮擴展,鄱陽湖周邊區域仍有一定面積的風蝕沙地存在,同時一些重要產業布局正在逐步向鄱陽湖濱聚集,開發建設和工業廢棄物勢必會對水質和濱湖環境造成一定影響。鄱陽湖區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保護區,國家要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成為世界性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經濟示范區和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先行區。然而,眼下的鄱陽湖仍然面臨著周邊森林質量不高、蓄養水源能力不足,泥沙淤積、制約調蓄能力,污染物入湖、降低水質等生態問題,特別是環鄱陽湖產業集群的發展,勢必會對環境產生一定影響。為了永保鄱陽湖一湖清水,在經濟發展中保護鄱陽湖的任務依然繁重。
(2)城區經濟開發造成的水土流失現象仍然存在。區內人為水土流失主要表現為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工業交通及其他基本建設活動等加劇土壤侵蝕。雖然濂溪區政府及水利水保相關部門已將水土保持工作列入政府議事日程,但是目前宣傳普及力度不夠,公眾尚未形成水土保持國策意識和法制觀念。同時,還存在水土流失監測工作相對滯后,水土保持預防監督體系尚不健全,預防監督重視度不高等問題。全區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實施率和驗收率不高,2013—2018年僅驗收備案5個,此外在水土保持監督管理中還存在著對象不全面、措施不到位等問題。
(3)防災減災任務繁重與資金投入不足的矛盾仍較突出。水土流失造成蓄水能力降低、地表徑流加大,加劇了洪澇災害的發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而水土保持措施薄弱、抗災能力弱是導致災害嚴重的一個重要原因。濂溪區境內有多條發源于廬山山脈的農村河道尚未進行系統治理,廬山周邊特有的小氣候特征使得治理難度加大,在這些地區水土流失極容易引起山洪甚至泥石流災害,危及工礦交通設施和群眾安全。同時,由于城市水土保持措施滯后,降低了城市的防洪能力,造成逢暴雨必澇,直接威脅人居環境安全。
近年來濂溪區水土保持投入總體呈增長趨勢,但與經濟發展、防災減災、治理目標的高需求,以及高標準的治理任務相比,水土保持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和水土流失防治費等規費征收標準沒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及時調整,致使征收標準偏低、征收規模偏小、增長緩慢,進而影響了水保投入。各級財政補助資金總量不足,很大部分靠社會資金和群眾投勞解決,而水保融資平臺不多,投資渠道有限,這就造成工作進度相對緩慢,治理效益滯緩。
(4)急需制定完善的水土保持考核體制。濂溪區水土保持宣教和科普工作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破壞生態的情況仍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水土保持工作具有公益性、綜合性、社會性、長期性等特點,必須由政府統一組織推動,長期堅持不懈,才能取得顯著成效。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從制度上把水土保持工作列為政府的重要職責,制定完善的水土保持考核體制,將水土保持工作完成情況與政府工作考核評價直接掛鉤,對強化水土流失防治、提高水土保持成效具有重要意義。
以助力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建設為根本出發點,圍繞長江中游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和大九江的發展契機,根據“決戰新工業、打造魅力城、加速一體化、率先奔小康”發展戰略,以奮力建設“五大濂溪”為目標,立足實際,制定濂溪區水土保持總體布局。
立足濂溪區的實際,基于水土保持需求分析,按照規劃目標,統籌全省水土保持規劃、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和九江市相關規劃成果,綜合分析全區水土流失現狀、水土保持功能維護和提高、水保現狀和發展趨勢,按照新水土保持法“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科學管理、注重效益”方針,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根據全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事業長遠發展的重要基礎支撐研究成果——《江西省水土保持區劃及防治布局研究》,提出全區預防、治理、監管總體方略和“倚廬襟江秀江南,三山三片庫水藍”水土流失防治總體戰略布局[8]。
(1)預防。保護全區林草植被建設和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加強水源地保護、封育保護和自然修復,全面預防水土流失。重點是南部倚山、北部濱江的地勢,重點構建“襟江三山庫水藍”(三山——馬祖山、天花井、南山;襟江——沿江保護帶;庫——南城水庫、梅山水庫等15座水庫)預防保護區。
(2)治理。在全區范圍的水土流失地區和貧困地區,開展以生態清潔型、生態經濟型、生態旅游型為重點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并加強風蝕沙地、林下水土流失的綜合整治。其中,工程措施要注意保證實施質量,植物措施要基于分區水土保持植物篩選。重點構建“三片”,即平原農田防護水質維護區、丘陵保土生態維護區、城市人居環境維護區,全面推進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
(3)監管。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綜合監管體系,探索并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水土保持相關政策和管理制度,加強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強化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加強科技支撐、技術應用與推廣,提高信息化水平,提升綜合監管能力。